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生阅读课文,障碍大多在不能正确、深入理解词语和句子上。因此,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理解词语呢? 一、从弄懂词素入手学生对词语不理解,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对其中某个词素的意思搞不清楚.我便引导学生从弄懂词素入手,琢磨、意会整个词语的意思。教《翠鸟》一文,我问学生:“疾飞”是什么意思?一位学生回答:“疾飞就是很快地飞”我肯定了他的回答,  相似文献   

2.
一、对常用词,联系有关句子理解。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大多数属于常用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往往能够理解这些词语。例如《大海的歌》一课中「仿佛」一词,如孤立地提出来让学生解释,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查字典解决,但联系「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这个句子来理解,学生会很快意识到「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 二、对合成词,先分析词素,再结合上下文理解。汉语中的合成词较多,它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素),每个词素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例如《晨读》一课中「思索」一词,「思」是熟字,学生知道它是考虑的意思,「索」是生字,让学生查字典,联系词句会选择「寻找」这一义项,「索」与「思」合成思索,是考虑探求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来理解,学生会用思考等近义词解释。  相似文献   

3.
要让低年级学生透过课文内容理解、学习好词佳句,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利用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想象以达到目的。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意洋洋”与“伤心”两个关键词,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示公鸡情绪变化的这两个关键词语,然后再请学生从读中找出文中写公  相似文献   

4.
词 语一般有两重意义。一是字面意义 ,即字(词)典字上所作的解释 ;一是情境意义 ,即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隐含的意思。对学生来说 ,后者不易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现列举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例 ,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从词语所在的句子中找解释有的词语 ,在本句中便可找到解释。如“那时候 ,秦国理屈 ,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中的“理屈”就是后面“没有理由”的意思。(《将相和》)有的句子 ,前半句把词语的意思表述了 ,后半句才出现这个词语。如 :“这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文章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挖掘句与句的联系,品词悟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春蚕》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加括号词的含义,然后把括号里的词语去掉,比较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这样抓住关键词语与句子的联系,引导学生由表面理解到深入理解词语与句子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悟出“词变句意变”的词句关系,可以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6.
王华 《湖南教育》2005,(6):14-14
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来达到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目的。如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中有两个比喻句不好理解,教师就引导学生一步步看图。首先看图上的花怎样,学生一看就知道花长得美丽、可爱。教师点拨道:小朋友和花都美丽、可爱,所以把小朋友比作花朵,这叫‘打比方’。”通过插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难懂的比喻句。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解“一群”这个词时,教师根据意思画了五只白色大雁聚集在一起,学生很快得出“一群”是“好几只”…  相似文献   

7.
词语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述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教学中,我除教会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外,还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及认识它在课文中的作用。一、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许多词语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领会其确切含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讲解词语,而要把词语放到文章中引导学生去理解。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卜文中的“折磨”一词时,我先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描写“小萝卜头…  相似文献   

8.
词语教学是1~6年级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联系上下文 ,借助生活积累 ,在语言环境中“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句的意思和作用。这是因为 :一方面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词语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 ,词语的运用最重要的特征是依赖语境 ;另一方面 ,一个词用得对不对 ,好不好 ,都要凭借整体语境来判别 ,离开了语境 ,便很难鉴赏词语运用的审美价值。[课例1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 ,亲人》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 ,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 :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生 :雪中送…  相似文献   

9.
释词六法     
一、演示释词法理解象声词或某些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 ,无需用口头解释或书面解释 ,只需演示一下就行。例如第十册《田忌赛马》中的“目瞪口呆”这个词 ,只要老师当众演示一下 ,学生就知道这个词是“受惊而发愣”的意思 ,然后再多叫几个学生进行演示 ,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这样释词 ,形象生动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看图释词法有些词语可借助课文插图去理解。例如第六册古诗《小儿垂钓》中的“蓬头”、“稚子”、“垂纶”等 ,只要老师指导学生去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学生不难发现 ,“蓬头”指头发散乱 ,“稚子”指小孩 ,“垂纶”指钓鱼…  相似文献   

10.
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这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例如《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的最后一段有这么一句:“小燕子高兴地说:‘妈妈,京生也爱学习了。”’怎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可以把这句话中的“也”字换成“很”字,变成“京生很爱学习了”,然后让学生把它与原句比较。学生思考比较后,  相似文献   

11.
《美丽的草原》是一首小诗,抒发了作者对美丽草原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教学诗歌第1自然段时,在引导学生理解“鲜”“壮”“欢”“最”等词这一环节,我原先是就词解词,重教时则是在形象感悟中引导解词,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13.
一、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除了帮助学生巩固在本课或本单元中习得的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以外,还渗透了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先提出要求,启发学生进行读书、分析、体会、理解后再回答问题。又如提示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锯字、词、句等。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后练习第2题:“查字典弄清带点字的字义,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个题看起来比较简单,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实际上提示了学生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三个步骤,即:(1)通过查字典弄懂字义;(2)理解词语可以先弄懂其中关键字的意思;(3)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就可迎刃而锯了。  相似文献   

14.
[片段一] 师:以前学过不少古诗,请大家说一说,怎样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思? 生:我的方法是先理解诗句中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连起来.  相似文献   

15.
绘形。有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可通过简笔画,勾勒物体形状,让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如教“帐篷”时,我画了一幅示形图,然后指名来解释词语,学生解释得很好。   绘色。用彩色粉笔简单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景物,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教“苍”字,我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棵青松,然后问苍松的“苍”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出“青色”的意思。   绘景。联系上下文意思设计简笔画,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如教《咏柳》一诗,我设计了一幅简笔画…  相似文献   

16.
一、以学法定教法掌握学法 ,必须通过教师的“教” ,教师的“导”。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把有关学习方法的概念和理论 ,科学地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在教学《松鼠的尾巴》一课中 ,我要求学生在查字典选择正确义项的基础上 ,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如对“紧追不舍”一词 ,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 ,我指导学生先在字典中正确选择“舍”字的义项 ,再用拆字法对这词作逐字分析理解 ,然后放入课文中去体会 ,通过反复朗读 ,引导学生读懂“紧追不舍”在文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怎样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呢?一、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解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概括性。一些词语的意义往往在课文中已表达出来了。因此,理解这些词语,可以用书中的语言文字去理解。如《说勤奋》一文中,有一段描写生物学家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文字:“第…  相似文献   

18.
一、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启发想像1.抓住较为概括的句子启发想像语言文字是客观事物的概括抽象 ,理解语言文字 ,需要跟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才能深入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如在教《三味书屋》一课中鲁迅“天天奔走于当铺之间”这句话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于”“之间”“奔走”这些词的意思。接着 ,要求学生把这些词连起来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想像这句话所描绘的忙碌、艰辛的具体情境 :鲁迅急急忙忙地赶到当铺去 ,当掉东西拿到钱以后 ,又急急忙忙地赶到药铺去买药 ,把药送到家里 ,然后赶到私塾来读书。如果 ,当铺里拿到的钱还…  相似文献   

19.
王艳光 《教师》2011,(25):73-73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时。我们可以灵活地采用“换词法”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引导学生用头脑中已有的与该词意思相近的词汇来替换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这样,不但词语的意思迎刃而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对这一组近义词语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审题的方法主要有:分解法、比较法、限制法。分解法:先把题目分解成几个词,然后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看看这几个词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个词是关键词。如《我尊敬的一位老师》,这个题目可以分解成“我”、“尊敬”、“一位”、“老师”四个词,题目中的中心词是“尊敬的”,写作对象是“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