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新道德关系,不能忽视礼的作用。礼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说具有四层含义:第一,指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及道德规范等;第二,单指道德规范的基础;第三,专指道德规范中的“礼让”;第四,指礼仪、礼节等。本文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礼文化主要就礼作为道德规范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继承礼的重要性和自觉养成讲礼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魏则胜  李萍 《中国德育》2007,2(9):96-96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先秦的礼建立在人们对礼的社会规范功能的理性认识和对礼的道德精神觉醒意识的基础上。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3.
儒家礼学及其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儒家礼学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的礼涉及宗教、道德、政治、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规范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旨在分析传统儒家礼学的形成及其社会功用,阐述儒家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如何建构传统社会秩序,并结合当代实际,论证儒家礼学对建立当代和谐新秩序的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朱子《家礼》是继儒家《仪礼》之后影响古代社会生活最大的一部礼书。它的内容和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包括道德教育、道德情感、道德发展、道德继承和道德规范等方面,仍然有着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的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教是与乐教配套进行的,并以政教合一的体制为保障,使礼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和强化。  相似文献   

6.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基本要求是必须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有价值的东西和大量吸收、借鉴西方化中的优秀道德成果;根据道德规范内涵与外延的宽窄、运用范围的大小以及道德要求的对象差异等因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可分为一般道德规范、特殊道德规范和个别道德规范三个结构层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小生产的四种不同社会性质的道德规范,由于初级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成熟性、不完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四种道德规范的并存性、对立性和斗争性,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曾参加南京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组的磨课活动,内容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在研讨过程中,笔者发觉自己对礼的认识还很肤浅。于是,查阅了文献资料,并联系实际作一思考,现与同仁分享。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礼是中华文化的中心范畴和华夏文明演进的主旋律,传  相似文献   

8.
礼是中国传统化的主要模式,儒家继承殷周以来的礼化传统,并有所创新;墨家对儒家所继承的礼化传统予以批判,这必然受到已深入人心的传统化的抵制。儒家继承了礼化对秩序追求的特点,对社会秩序的整合符合了统治的需要;而墨家的秩序结构缺乏理论的建构,其兼爱思想更是难以实现的空想。儒家重视礼的饰作用;墨家却认为超出人基本生活条件之外的饰活动都是不必要的,从人认识自己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儒家的理论比墨家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在发言中提出,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来提高大学的德育水平。他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核心道德,因为它是治国安邦之纲。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核心道德,就是中国和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担当了中华民族核心道德的功能,它是我国传统道德之纲,它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整个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研究“仁义礼智信”,对“仁义礼智信”逐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其作为建构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种参照,对大学乃至全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征得作者同意,现将文章发表如下,以期引起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21,(1):123-127
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礼,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要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礼自身在来源上所带有的"天人合一"的特征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罩上了顺应"天理"的神圣光环;礼自身追求的"礼之用,和为贵"的"贵和"思想和价值取向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规定了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官员处理各种司法案件追求的最终结果和终极目标;礼本身追求社会秩序、公众和谐而拥有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特征,不仅补充完善了"刑"-法律的内容和作用,而且规定了"刑"的性质、提供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礼的本意是敬神,引伸为表示敬意的言行.在古汉语中,礼是多义的,一是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二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表示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等即是;三是指社会行为道德规范,如子产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其意即指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礼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体间具有等级性的和谐相处原则,囊括社会生活宽广领域的高度权威性,家国同体下的国、家本位原则。在新旧文化的转型期,应理性批判传统礼文化等级性、高权威性和宽领域等的局限性,吸收其和谐观、伦理教育观、集体主义观等积极因素,发展和丰富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礼的新内涵,使传统礼文化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道德规范。以此准确把握传统礼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的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13.
孔子认为礼是道德规范,道德情操的水准力求达到仁,仁要合乎礼,其最终的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成为有德性的人。这种重视道德修养注重礼仪的教育思想无疑对现今过度注重技术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礼”是道德的核心,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礼”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在先秦主要用于规范、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后经孔子等人整合为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治国之“礼”,直到宋初,由于平民阶层的崛起,“士”开始转化为“四民”之一,统称平民或庶民,与品官相对;  相似文献   

15.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这三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三礼”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仁、礼、乐是整个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所奉行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者具有辩证关系,仁属于心理道德层次,礼属于伦理政治层次,乐属于艺术审美层次,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大系统。从宏观角义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其各有优劣,未来的世界文明必然是东西方化互补。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通常的荀子礼学研究往往取径于宏观的政治哲学的视角,关注的是荀子的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典章制度的功能和价值。作为一种道德哲学本位的研究,也可取径于一种微观的行为者个体的视角,着重于对荀子的礼的个体修养维度的探讨。基于儒家伦理共同体的社会观,即使在作为典章制度的层面上,礼所确立的社会差别和社会秩序也包含着"积极道德"的价值关切。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作为一种德行观念,礼的价值基础不仅仅在于外在行为的适当性,更在于这种行为上的适当性是仁义等内在德性形之于外的流露和表现。礼依义而成,义由礼而行,正因为礼是义(正当性原则)的实现和表达,礼方始具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此外,礼的践行是对行为者情感的品节、疏导和滋养,并进而促使自然情感升华为道德情感。合而言之,在荀子,对礼的践行也就构成了行为者个体道德修养的一种基本的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家庭美德是在恋爱、婚姻和家庭领域内体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在中国革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家庭美德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是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道德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道德中,既有大量的美德成分,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遗产,需要在构建新型家庭道德中发扬光大;又有不少封建糟粕的毒素,需要在构建新型家庭美德的进程中加以剥离和批判。因此,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的开拓者们,在家庭道德的理论和行动上,既面临着“立新”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破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