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庸武侠小说热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武侠小说热是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化现象。从作家和作品的关系看,金庸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赋予其作品人物特殊的性格魅力;从作品和读的关系看,金庸武侠小说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化蕴涵唤起了世界华人读的“中国情结”而获得认同;从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机制看,金庸武侠小说热是运用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个案。金庸融合中国深厚的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以传统的武侠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积极追求,以“地道”的中国方式赢得千万华人读的认同,及充分借助现代大众媒介传载化艺术以争取最优效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殿堂中,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话语切入其文本的内核,从接受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小说雅俗分流、雅俗互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通俗的,但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儒、释、道化的精髓、体现出小说创作“学人生”与“学的娱乐性”的统一。金庸先生武侠小说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已远远超过俗学的范畴,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庸先生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不多,但无论是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武功描写等方面都取得了其他武侠小说家不可比拟的艺术成就,占据了武侠坛“泰斗”地位,本仅从金庸武功描写的三重性,“从无招胜有招”到“从无剑胜有剑”,世界上最厉害的招数-智谋(阴谋)三个方面简单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集大成,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从纵的线索分析,清晰地显现出从文化追慕、依恋到文化质疑、文化批判轨判。出发时的金庸也许抱着明确的文化护道理想,然而而创作日深,神话色彩日少,现实精神日强,到达目的地时,传统文化护道者的金庸已成了一个文化的质疑者和批判者,从文化透视的层面上,可剖见金庸小说英雄神话的背后所潜隐的文化内涵,以及金庸创作内在的变异轨迹。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作为大众艺术的探讨,主要还纠缠在是“雅”还是“俗”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真正从大众艺术本身韵多层次视角来研究。借鉴西方的六种大众艺术理论,可以对金庸武侠小说作为大众艺术的价值进行多维探讨。  相似文献   

8.
金庸和古龙作为武侠小说界的大师级人物,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开辟了中国当代学的一片新天地。然而就艺术风格而言,两人又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作正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比较突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追求,从而使读在更高层次上深化了对金庸、古龙武侠小说艺术境界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10.
朱东辉 《双语学习》2007,(6M):119-119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文章仅从其小说之一《天龙八部》来对金庸作品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英语世界的金庸武侠小说研究,重点剖析了美国学者罗鹏的《天龙八部》视觉图像表征艺术研究,探索了视觉图像艺术在金庸武侠小说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发挥的重要叙事、表意功能和作为虚拟身份寻求社会和心理认同典型方式的内在机制,最后对中西金庸武侠小说图像艺术研究进行了比较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约在上个世纪末起,中国掀起了一波涉及金庸、武侠小说、金庸热及金庸武侠小说等现象的批评热潮,而在相当多的有关金庸武侠小说的批判中却存在着个人情绪化突出,批判的矛头指向偏错等问题.许多知名人士或学者在试图去批判金庸武侠小说时实质上却是在批判武侠小说,批判金庸,批判与金庸武侠小说有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所要批判的对象与其实际批判的矛头不相对应,似乎是南辕北辙、“声东击西”.  相似文献   

13.
金庸小说艺术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通过人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使一向被称作“市井学”的武侠小说,登堂入室,融入学主流,金庸的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化品位,使历史上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真正具有了学意义的品位和规格,故被人称为之“武林宗”。  相似文献   

14.
王素芳 《考试周刊》2013,(66):26-27
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以古代社会为背景展开。本文对金庸小说的历史意识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为三类,从其武侠小说本体观、创作观、鉴赏观等方面就其对鉴赏武侠小说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小读者》2003,(10)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副对联道尽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的传世大作。可以这样说,在地球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读金庸的小说,可见其无人可以比肩的影响力。然而,世人皆知以武林至尊著称的那个“金庸”,却不太熟悉其还有一个以报业家“查良镛”而同样响亮的本名。在六十多年的激荡岁月中,以这两个面孔出现的他,经历了人生无数的风风雨雨。1927年2月,他生于浙江海宁县富有家庭。八九岁时,他无意中读到一本《荒江女侠》的小说,惊叹“想不到世上还有那么好看的书”。从此成了武侠小说迷。中学时代的金庸已显露出文学才华,但他内…  相似文献   

17.
金庸通过他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使一向被称作"市井文学"的武侠小说,登堂入室,融入文学主流.金庸的创作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水准与文化品位,使历史上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武侠小说,真正具有了文学意义的品位和规格,故被人称之为"武林文宗".  相似文献   

18.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这也决定了金庸不仅仅把武侠小说当做历史和文学故事来写,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小说创作中宣泄他作为政论家的政治热情,表现其内心的政治思考和抱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其前者身份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政治情结,对其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金庸借鉴而又改造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他不仅降低了这种模式在小说中的地位而且赋予仇恨的产生以更复杂的原因,强化了复仇的悲剧意味,从而批评和否定了传统的复仇观念。金庸将现代理念融入武侠小说,极大地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