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取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而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则要看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当然,学生答题的质量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回答出标准答案来衡量.而是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走向深广.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机和更大的思考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考虑所设问题的思维含量。  相似文献   

2.
思而知之     
何为思?《菜根谭》有言:"静思之下,俾有悟;沉寂之中,方得真性情。"由此可见,思并非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浅表的想法,从头脑中一闪即逝的只能是想,唯有深沉的挖掘才称得上"思"。深思而熟虑,深思而有所得,深思而知之。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给予我们太多的学习机会,到处充斥的信息,或好或坏,总能轻易地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新闻,或真或假。资讯  相似文献   

3.
课堂作为师生思维场、情感场、活动场乃到生命场的聚集地,细节为课堂教与学实现互动提供了基本元素,从而为实现培养人、完善人的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4.
思而知之     
<正>何为思?柏拉图说:"思考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可见,所谓思,并非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唯有深入的挖掘才称得上"思"。思而知之,是说真知灼见往往来自于深思熟虑。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到处充斥着各  相似文献   

5.
周英 《教学月刊》2015,(Z1):68-69
课堂作为师生思维场、情感场、活动场乃到生命场的聚集地,细节为课堂教与学实现互动提供了基本元素,从而为实现培养人、完善人的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基础支撑。在思品课教学中,细节呈现为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间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对细节的敏锐发现、捕捉和挖掘,于细微处见精神,必能收获思品课预设与生成中的那份精彩、那份感动。一、预设细节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灵性充满魅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高效课堂"已经成为现今课堂教学的焦点与航标。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良好的课堂管理必然是其有力保证与坚实后盾。在教中思,在思中教,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有序有效的课堂管理,才会达到"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是一门技能,教学技能来源于课堂,而又高于课堂。高三英语新授课有限,大部分时间是讲解练习和试卷,如何讲评高三英语试卷成了高三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思是上好一堂好课的重要基础,上好高三英语试卷讲评课也不例外。高三英语试卷讲评是高三英语复习的重要抓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绝大部分是通过试  相似文献   

8.
二思而后行     
正"三思而后行",是许多校长坚持的一条工作原则。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三思而行的结果往往是要么错失良机,要么是患得患失,无果而终。过度的思考,不仅不利于创造性地进行学校管理工作,还容易使人畏首畏尾,结果一事无成。人们之所以倡导"三思而后行",是因为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孔子的主张,其实这是误解。恰恰相反,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论语》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第五》)这  相似文献   

9.
认真观察和思考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出了成功课堂的共同特点:教师拥有个性化教学语言及教学风格;课前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实际紧密结合;课堂氛围融洽、和谐;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巧妙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因疑惑而起,在解惑的过程中思、辨,让思维得到发展。辨,激发求知欲望;思,深化对问题的认知,让理性抽象的数学课堂成为高潮迭起的思维课堂。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课堂的欣赏者、信任者。教师要信任学生,退居课堂的“外围”,俯瞰课堂:分层设疑,以“矛”攻“盾”;以“退”为“推”,巧设“变式”;“思”“辨”合一,“思”“辨”有质。  相似文献   

11.
说到阅读效率,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字眼,一个是"思",另一个是"写"。读而不思则无。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套用,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道理却是对的。古人读书,提倡"口而诵,心而惟"(《三字经》),重视  相似文献   

12.
生命之思     
英国著名作家H·D·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相当浪漫。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在他的心目中,死是很平常的事,大有视死如归的味儿。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会像鸿毛般轻。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只有这个印迹是存在过的,其价值仅在于此。其实我…  相似文献   

13.
灵动的课堂就像一首奇丽的诗,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更让人垂涎三尺。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追求活而使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远。课堂中你真棒,拍拍手、你真聪明,老师奖你  相似文献   

14.
生命之思     
英国著名作家H·D·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相当浪漫。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在他的心目中,死是很平常的事,大有视死如归的味儿。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会像鸿毛般轻。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只有这个印迹是存在过的,其价值仅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蜒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清…… 有首诗写得好:"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诗人郑板桥从自己的毕生探索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在于凸显事物的内在本质——精神,也就是画竹子必须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样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那么,我想结合自己在《桥之思》一课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有着融技术性、视觉性、聚合性、自由性、精细化、数据化等于一体的特点,但MOOC借助技术依赖凸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情感交流和情感培育的缺失、教学的即刻性和直接性的丧失、教学调节灵敏度的缺乏、教学仪式感的丢失等缺陷。面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改还是应该走向融合现代技术回归传统课堂的课堂优化教学的教改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举一动、一个误会,都有可能成为教学中的非预设因素.这些非预设因素若处理不当,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若能换一个视角,巧妙转化,使不经意、不如意的随机事件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则可使课堂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课堂复习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掌握课堂复习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社会与思想品德几次期末和中考阅卷,从熟读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与掌握;循序渐进,重视课堂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已做题目的再思考;加强审题指导,规范答题等方面探讨优化复习过程,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实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哲学教育本应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意识和完善的人生价值观,但目前高校的哲学课堂,学生却毫无兴趣,一个学期上完也常常是受益甚浅,所以,从哲学教材到哲学教学的整个高校哲学教育都应纳入高校教学改革体系,使哲学教育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高效课堂是每个思想品德教师的不懈追求。然而,高效课堂必须以有效课堂为前提。如何打造农村中学思品有效课堂呢?从营造氛围构建融洽课堂、激励参与突显学生主体、认识差异尊重教育规律、掌握教材深度解读文本、掌控节奏开展系列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