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一、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与意义建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性不是天生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本质属性,是后天获得的本质力量,人作为主体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现实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与作为主体的人对其外部环境的改造是同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价值引导和意义建构来改造主观世界,改善认知图示和优化品德结构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目的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着自在和自为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人的…  相似文献   

2.
杨天云 《教学月刊》2006,(12):37-38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而是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改革传统教育、研究生活教育是教改实践的呼唤,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是世界教育现在和未来的永恒主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应当注重构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主要受杜威“教育连续性”观点的影响,在陶行知的教育著述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终身教育思想。诸如,教育不是“短命教育”,而是持续终身的过程;教育不是少数人的教育,而是全民的全程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主体性;教育应该与生活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自我完善的现代人,等等。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对发展我国的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坚信,理想的学校不是书斋或学府,而是教师和学生快乐的生活园地;教育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教师和学生快乐地、自由自在地生活。作为校长,责任权限决定了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上,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  相似文献   

5.
罗素提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陶行知则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杜威更宣称"教育即生活"。课程并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也不是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康丽颖 《教育研究》2006,27(1):62-67
教育实践是教育活动者的生活实践,是教育活动者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是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的精神生活实践的统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性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方式的局限性表现为用狭隘的专业实践代替教育生活实践;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用重复性实践代替生成性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并不仅仅要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或指导实践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实现教育活动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开始,同时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与生活同构的探究活动,这一性质使教育在寻找突破,关注人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传统。教育的学术传统不是约定俗成的做法或习俗,也不是既定的规范与知识,而是由教育寻找人的发展与成长的内在诉求所驱使而形成的实践意图,它决定了教育要以行动的方式创造而不是以规范的方式制造生活。从本质上看,教育的学术传统指向于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面对着完整的生活而不是碎片的生活。挖掘与重申教育的学术传统,是实现教育行动的开创性、决定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保证教育形式的复杂性的前提,是挖掘教育原点精神、促进教育理论进步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是教育学的重要议题。幸福不是快感,而是人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的美善生活的实践。教育只有引导人追求和实践美善生活,才能促进人的幸福。同时,教育促进幸福,一方面要培养受教育者获得有益于实现幸福的生活能力和内在品质,另外一方面要引导受教育者提升和发展德性,实现人格精神的优秀。惟有德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生活·实践”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或路径,更是一个思想方案。它所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教育何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在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与传统中,教育“真理话语”主要有形而上学-神逻辑、历史-经验逻辑、生活-实践逻辑三种解释范式。“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本体论意蕴。教育之所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非预成的,是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如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系统,就有必要在本体论研究上着紧用力。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不止是一种存在,而是生活着,教育赋予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人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1.
窦学敬 《课外阅读》2011,(5):126-126
一、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充满了挑战和机遇的教育环境,呼唤着学校领导具有卓越的领导力。作为一种领导智慧和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教学副校长领导力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自觉修炼、积极践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复杂态势的背景下,高校更应重视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人最基础的必要且必然的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是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前提,是人摆脱动物性向文化性的生成过程。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是属于大学生生活世界教育的领域。事实表明:社会实践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大舞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回归到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之中,才能让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4.
杨建华 《成才之路》2013,(14):96-96
保护环境,过低碳生活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低碳教育,结合我校低碳教育的开展情况,我认为低碳教育要做到“七要”。一、要准确界定教育内容我认为低碳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1)低碳生活。低碳生活理念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养成的节能减排的思想观念。我认为,这种理念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低碳,不求发展,不讲科学,不要健康,而是倡导“适度吃、住、行、用”,注重持续发展,追求科学高效。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5.
人不仅具有动物的种生命,更具有人所特有的类生命。类生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成人的人学依据。教育成人的根本在于成就人的类生命。交往实践是类生命生成的机制,因此,成就类生命的教育,必然要求成为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在交往实践中建构生活,在生活中促进人的生成与发展。因此,教育成人,在根本上意味着教育即交往实践,教育即建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社会体制化的产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疆域的开拓,改造和完善人性。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把生活世界理论庸俗化、简单套用生活世界理论解说教育的问题。"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立足于人的生成性,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和充满智慧挑战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创新,使教育从以往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换为基于真实情景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把道德教育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离开了"实践",道德教育既不会对学生心灵产生任何触动,也不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任何影响。与其他的学科教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的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要使学生过一种良好的、健康的道德生活。所以说,道德知识应  相似文献   

18.
杨进  柳海民 《教育研究》2012,(11):11-15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教育即生活”这一杜威的著名论断应该不是指利用和仿造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改造校园中的教育活动,而是指课堂教学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种生活,而不是像杜威所批判的机械记忆和训诫。按照赵汀阳的理解,生活如果没有当下的意义,也就不是生活。日子如果没有任何幸福感,也就不是日子。人如果没有存在于生活当中,人就不是人,也即不以人的面貌出现。所以,教育即生活的真正含义恐怕是: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是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20.
王鹏 《天津教育》2008,(9):38-39
教育叙事首先要有“事”可叙,这个“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这样的“事”就是教育叙事的“题材”,题材是教育叙事的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