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2.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期齐稷下宋国辩者倪说最先提出来的一个命题,后来经过赵国平原君家门客公孙龙加以发挥,并著有《白马论》,才在中国逻辑史上颇为引人注目。公孙龙是战国末年的一位“辩士”。在先秦思想史上,他是著名人物之一,“离坚派”的领袖,以“白马”、“坚白”之辩名垂史册。然而,如何评价公孙龙其人,却成为引起历代逻辑学者和哲学家们论争的问题之一。常常有人以为公孙龙主张的“白马非马”,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因而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欺世惑众的诡辩家;也有人认为,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就是辩证法,因此…  相似文献   

3.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期著名辩者公孙龙在《白马论》中阐述的名垂史册的辩题。这个命题“假物取譬”(《公孙龙子·迹府》),奇特新颖,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公孙龙曾对此颇为得意:“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耳,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公孙龙子·迹府》)。而古之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视作诡辩命题,称许者寥寥。到了近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特别近年来,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更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认为“白马非马”为诡辞者,多在生活常识的范围内以“白马是马”为唯一正确的命题。于是,在重新评价“白马非马”的学术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出公孙龙《白马论》一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冲出习惯的藩篱,给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白马非马”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命题,在常识上这句话不成立。本文则根据《公孙龙子》一书所显示出来的语言观,来探讨“白马非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本分析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出公孙龙《白马论》一的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冲出习惯的藩篱,给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白马论》是公孙龙成名之作。“白马非马”的观点,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诡辩,有人指出是符合逻辑的命题。本文对近些年来,有关“白马非马”是逻辑命题的理由及其论证,进行了概括与分析,说明为诡辩辩护,也必将陷入诡辩。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哲学教科书在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引用了“白马非马”一例。对这个论断,教科书中提出异议,认为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是没有看到白马和马之间的联系,所以是错误的。近读《公孙龙子》等文,觉得这样的引用有欠妥之处,因为: 一、“白马非马”是战国时代名辩学派的命题,也  相似文献   

9.
“白马非马”不是诡辩李其祥战国时期,公孙龙写了一篇《白马论》,以问答的形式反复论证“白马非马”。从那个时候起,两千多年来,“白马非马”是不是诡辩,一直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白马非马”是诡辩。实际上,公孙龙提出的“马白非马”并不是诡辩。在现实生活中,指...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著有《白马论》,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出于此)有相当的影响。对于他自己的这一得意命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公孙龙子长笺》)。如果说“白马是马”,人们一目了然,可是说“白马非马”却容易让人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11.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12.
《白马论》的主旨是用内涵论反对外延论的语义学。公孙龙在元语言层次通过内涵分析证明了“‘白马’非‘马”,对先秦语言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公孙龙在对象语言层次,试图反驳真命题“白马、马也”时,完全暴露了他理论的不足,充分表现了其“苛察缴绕”的辩者特色。“白马非马”绝非辩证命题。  相似文献   

13.
先秦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论,古代的人们就认为是“言意相离”、“言心相离”,非难他。现在,有人认为他是以诡辩论手段割裂了“个性”与“共性”的联系,批判他;也有人认为他严密地论证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肯定他。我认为,不管公孙龙论述“白马非马”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但“白马非马”论客观上说明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问题,其论证也有漏洞之处。  相似文献   

14.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期齐稷下宋国辩者兒说最先提出来的一个命题,后来经过赵国平原君家门客公孙龙加以发挥,并著有<白马论>,才在中国逻辑史上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白马非马”是由战国时期宋国辩士儿说首先提出,经过公孙龙大力倡说和充分论证,由此名扬天下的一个命题。对这个命题,当时就出现过极力加以反对的墨家学派,自先秦以来仍不断遭人非议,至今还有不少人以“白马不是马”或“白马不属于马”的错误解释,将其简单地斥责为违反常识、违反逻辑的诡辩。如现代历史学家杨荣国在其《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书中对这个命题议论说: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习》2005,(12):21-21
公孙龙是战国时名家的代表人物,他最有名的名辩命题是“白马非马”论。他说:“马是指马的形状,白是指马的颜色,颜色既然不等于形状,所以白马也就不等于马。”他怕别人还不明白,又举例说:“‘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可以,不拘黄马、黑马。‘买白马’,那就不同了,非买白马不可,可见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之非马,审矣。———《公孙龙子·白马论》“白马非马”  相似文献   

17.
“白马非马”还是诡辩──与李其祥先生商榷张章騄,王四达“白马非马”典型地表现了战国名家公孙龙在逻辑问题上的特点──诡辩。刘勰用“辞巧理拙”(《文心雕龙·诸子》)来评论”白马非马”,恰如其份,代表着古今大多数人的态度。李其祥先生在《华侨大学学报》(哲社...  相似文献   

18.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名家)。有一次他牵着一匹马通过关卡,守关的士兵说,牵马的人不准过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是一匹白马啊。”守关的人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过去了。“白马非马”是公孙龙  相似文献   

19.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看待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其中不仅仅有着谎谬和诡诈,在整个论辩过程中,也有着丰富的逻辑内涵,从主观和客观止创造了巨大的思维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