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佐峰 《物理教师》2002,23(7):56-56
在讲波的干涉时有这么一道题 (以下加强点和减弱点均指振动最强点和最弱点 ) :在x轴上x =2m和x =-2m处有两个振动完全相同的相干波源 ,它们激发的波的波长λ =1m ,那么在 y =3m的直线上有多少个振动加强点 ?在x =3m的直线上有多少个加强点 ?分析这类题目时 ,应从两波源连线的中垂线入手 ,当两波源同步时 ,中垂线上的点一定为振动加强点 ,当两波源振动总是相反时 (相位差为π) ,中垂线上的点一定为振动减弱点 .在波源连线上相邻振动加强点的距离为λ/2 ,相邻振动减弱点的距离也是λ/2 .并且加强点和减弱点相间等距出现 .实际上若两…  相似文献   

2.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 .但这部分教材抽象、复杂、不易掌握 .教师在波的干涉的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图 1 波的干涉的示意图教师在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波的干涉现象前 ,首先应复习振幅的概念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振幅大 ,振动强烈 ;振幅小 ,振动弱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图 1 (此图见 :高中物理(试验本 )第三册 第 46页的图 1 0— 2 8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 ,同时讲清楚 :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 ,在重叠区域里波峰与波峰相遇 ,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 ,振动的振幅…  相似文献   

3.
郭霞 《中学物理》2012,(8):46-48
新课程标准中对“波的干涉”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什么是波的叠加,什么是波的干涉,其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个点是振动加强还是减弱,如何确定一段区域内有多少个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而对于涉及这五点内容的题目,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尤其是有关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个数的判断问题,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各个突破.  相似文献   

4.
中学物理“机械振动”一章中指出 ,振动系统的机械能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 ,机械能就越大 .但振动能量是否仅与振幅有关 ,与振动的频率有无关系等问题 ,在一些师生中对其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甚至有一些资料中认为“振动能量跟周期或频率无关 ,而跟振幅大小有关……”.是否“振幅越大 ,振动能量一定越大”、“振幅相等 ,振动能量就一定相等”呢 ?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是不对的 .我们知道 ,弹簧振子由小球 (质量为 m)和轻弹簧 (劲度系数为 k)构成 ,如图 1所示 ,小球仅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在平衡位置 O点两侧做来回往复的变加速直线运动 .现取平衡位…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论 :当单摆在混合场中相对于地做加速运动的系统 (非惯性系 )中振动时 ,其振动平衡位置在悬点与“总合力”G′的连线上 ,而振动周期由“总合力”产生的加速度g′及摆长决定。其中“总合力”指所有场力 (真实力 )与惯性力(非真实力 )的合力 ,讨论如下 :1 若单摆仅在重力场中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系统振动时 ,如图 1,设摆长为L ,振动位移 (由平衡位置算起 )X ,其振动回复力来源于重力G沿轨迹切向的分力 ,当摆角很小 (θ<5°)时 ,有 :F =- mgLx -kx ①式中 :k =mg L ②此时 ,单摆的振动可看作简谐振动 ,振动平衡位置在悬点竖直下方。…  相似文献   

6.
解分数应用题常常要认定单位“1”。灵活选择单位“1”,又是训练学生思维,达到一题多解和实现难题巧解的有效途径。【例1】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的速度是乙的5/6,结果在距中点4公里处两车相遇。求A、B两站间的距离。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在相遇时间里,乙汽车比甲汽车多行的路程是4×2公里,而非4公里。其二,已知甲  相似文献   

7.
画图助解题     
<正>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32千米,两车出发后在距离中点16千米处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思路点睛这是一道相遇问题。题中有两车行驶的速度,就是缺少相遇的时间。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解答行程问题的“法宝”——线段图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三角函数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给定一段图像确定三角函数解析式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用“五点作图法”来确定其中的系数,其中A、ω由图像往往比较容易确定,(?)值的确定比较困难,一般用“起始点法”、“最  相似文献   

9.
一、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低级失误任何一个概念、定义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外延,应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它们,不得随意地扩大与缩小,否则就会出错. 例如,求到两定点A(-1,0)、B(1,0)距离之和等于2的点的轨迹.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断定“轨迹是以A、B为焦点,长半轴长为1的椭圆”.这  相似文献   

10.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在构成许多数学命题时要用到的重要概念。但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成了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本质,会获“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着重谈谈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本质。定义1 若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我们就说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记定义2 若B成立,那么A成立,这时我们就说条件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记  相似文献   

11.
方程是初等数学里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工具,下面我们将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几道“希望杯”培训题,供同学们参考.例1(2005年“希望杯”初二培训题)在公路上汽车A、B、C分别以每小时80、70、50公里的速度匀速行驶,A从甲站开向乙站,同时,B、C从乙站开向甲站.A在与B相遇后两小时又与C相遇,则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是公里.【简析】若设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为x公里,根据“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则可用含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A、B两车及A、C两车从出发起的相遇时间,然后由“A在与B相遇后两小时又与C相遇”列方程.解:设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中 ,我选择了“点”为作文批改的突破口。原因有三 :一是学生完整的作文最能准确反映学生在语感方面的弱点 ,因此在作文批改中的“点”更具有针对性。二是学生在写完一篇作文后最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 ,若及时“点”醒学生 ,就抓住了最有利的施教契机。三是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的文章被教师“点石成金” ,增强了写出好文章的信心 ,更有利于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教师的“点”睛之处往往能穿透学生语感中钝感的表面 ,直达“灵性”的深处。那么 ,怎样“点”出“灵性”来呢 ?   1 “点”情操。学生由于思想深度或生活阅历的局限 …  相似文献   

13.
在三角函数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给定一段图像确定三角函数解析式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用“五点作图法”来确定其中的系数,其中A、ω由图像往往比较容易确定,φ值的确定比较困难,一般用“起始点法”、“最值法”、“待定系数法”等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贵刊 2 0 0 2年第 3期“振动能量与频率无关吗 ?”(以下简称“振”文 )对中学物理“机械振动”一章指出的振动系统的机械能与振幅有关 ,与频率无关提出了不同看法 ,认为振动能量与频率有关 .笔者认为该文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是欠妥的 .“振”文以弹簧振子为例 ,推理得出t时刻振动系统的振动能量 (机械能 )为E =Ek Ep=12 mA2 ω2 =12 kA2  =2π2 mA2T2 =2π2 mf2 A2 .据此得出了“频率对振动能量的影响与振幅对振动能量的影响程度是等同的 ,所以在理解振动能量的概念时 ,不能只片面地强调能量只与振幅有关 ,即使振幅相同 ,由于…  相似文献   

15.
各种资料中对共振的定义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振幅最 (极 )大”来定义 ,另一种是采用“振幅增大”来定义 .采用“振幅最 (极 )大”定义共振的几种常见提法有 :“振动系统做受迫振动时其振幅达极大值的现象叫共振 .”“当外加强迫力的频率接近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时 ,振幅逐渐增大 ,在强迫力的频率为某一定值时 ,物体做受迫振动的位移振幅达到极大值的现象叫做共振 .”《物理》第一册 (必修 )对共振的定义为 :“在受迫振动中 ,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的时候 ,振幅最大 ,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采用“振幅增大”定义共振的几种常见…  相似文献   

16.
【案例】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一道课外题: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距A点800千米处,第二次相遇在距B点600千米处。问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看了题目后,有的学生拿出笔来,写写算算;有的学生想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一时间学生讨论起来,有学生说:“老师,这道题缺少条件,不知道两车的速度,若给个时间也许能求出来。”其他学生跟着附和起来。我说:“画个线段图试试!线段图是解题的好帮手,也许能求出来。”不一会儿,学生将线段图画好了,可是算来算去,还是求不出结果。有的学生开始东张西望;有的抓耳挠腮;…  相似文献   

17.
纵观历届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出现了一大批“相遇再行”型应用题,本文介绍简捷处理此类问题的公式解法,供同学们参考. 若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t小时相遇,相遇后两人各用原来速度继续前进,甲再走t_1小时到达A地,乙再走t_2小时到达B地,则t和t_1、t_1之间满足关系:t~2=t_1t2.  相似文献   

18.
文[1]中的问题1:已知双曲线 x~2/4-y~2=1和定点 A(3,1),B(2,2),试判断点 A(3,1),B(2,2)与已知双曲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文[1]认为:“问题1的解决如果也象点 A(3,1),B(2,2)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那样——仅从数的角度来判定,将点的坐标代入双曲线的左边,然后与1进行比较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直线l同侧有A、B两点,点C在l上,求AC+BC的最小值.这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问题,解答的方法是:作B关于l的对称点B',线段AB'的长就是所求的最小值.我们还能用数学知识来证明这是正确的,但有不少同学总会问,你是怎样想到找对称点的?在物理的光学中有“光程最短原理”,是指在均匀媒质里,光线从A到B所走的实际路程是连结A点到B点的所有曲线中“光程”最短的一条.这条原理又称“光行最速原理”.根据光程最短原理,从A射出的光线,经直线l反射到B(图1),设入射点为C1,AC1+BC1就是所求的最小值.下面用数学知识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延长AC1到B',使C…  相似文献   

20.
高中《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声音的共鸣”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取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A和 B,使它们图 1的木箱开口相对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然后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振动 ,这时 ,我们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因为音叉 A振动产生的能量只有很少一部分传给音叉 B,因而音叉 B共振的现象并不十分明显 ,在环境比较安静的情况下 ,只有离讲台较近的学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为此 ,本人将该实验作如下改进 (下面的实验音叉 A和 B均应选取 440 Hz共振音叉 ) :1 .取 40 W直管日光灯金属反射罩一个 ,开口朝下放在桌上 ,将音叉 A和 B的共鸣箱开口相对 ,彼此相距 2 5cm左右置于反射罩上 ,如图 2所示 .激发音叉 A使它振动发声 ,经过 1~ 2 s用手捏住 A的叉股 ,使它停止发声 ,这时就会听到音叉 B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清亮缭绕 ,如果环境比较安静 ,在教室各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 .2 .在上述实验中 ,如果周围噪音比较大 ,可用智力竞赛抢答扩音两用机 ,调节音量至适当位置 ,将话筒靠近发声的音叉 B,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