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高密市是全国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经过近一学年的课改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国家课程中心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并在全国课程中心主持召开的六次课改研讨会上作了大会主题发言,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教育部课程中心的充分肯定,也引起了省内外课程专家和参加课改学校的广泛关注。现就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简答如下:问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是什么?答: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通过课程改革,调整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中考无疑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中考的权威与导向作用,将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向深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当前,有些地方对课改实行招生计划单列,体现了政府的改革决心,但从实验的本质意义看,此举削弱了实验的信度与效度。况且几年之后,新课程全面推广,类似的政策保护自然失去了意义。所以,中考改革势在必行。否则,教、考两张皮,难以实现课改的目标。中考改革究竟应如何改?1.考试科目与新课程设置接轨。改变课程结构对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是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虽然7~9年级…  相似文献   

3.
王芳 《科学教育》2005,11(4):22-23
新一轮课程改革铺天盖地呼啸而至。我从2002年接触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教材,到2004年随着课改大军走进新课程,自认为是个较快地接受新理念的人。曾经选拔在市里开过一堂新课改研讨课,也曾在市里的观摩课后及市里教研活动时大谈新课改理念,但当真正走入新课程时,我才切实感受到道路的艰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关于新课改,我迷惑,所以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校长应如何应对这次改革呢?我认为,校长应从3个方面采取措施,引导和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即“用新的观念引导课改,营建氛围参与课改,用宽容的态度对待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一、用新的观念引导课改学校要想把教育办好,校长就要有思想;有了思想,校长还要将它转化为全体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校长应当领导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但校长不可能代替每个教师去教授课程。因此,校长要重视教师观念的更新,努力帮助教师“确立新型的课程观,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确立新型的教…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改的深度、广度较之以往的教育改革是空前的,包括:教育目标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及教学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以及课程管理的改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地冲击着现有的教学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线的广大实验者们正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验之中。随着课程实验的逐渐深入,以及推广范围和推进速度的提升与加快,一个令部分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困惑,广大教研人员特别关注,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尴尬的课改难题摆在了实验者的面前——这就是大班额的班级教学组织现状;它制约着课改的高速度与高质量,制约着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制约着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考试改革作为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势在必行。如何看待考试,怎样改革考试方式,是课改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对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改革无疑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则是关键性的前提。新课改到底要我们改变什么?笔者认为新课改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改问题”,在“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改,新课改到底为了谁?现在,我仅就目前课改中所出现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浅显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曾说过:课改不改不行,失败也不行,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应该说自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的教育教学以及教研状况都有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教研制度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准确把握教改理念,科学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顺利进行课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大凡谈到新课改,基本上都是感觉困惑、担心和无所适从多于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也包括积极的实践),尤其是对教学评价改革与教学同步的疑惑与忧虑多于从容与坦然,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说法:高一、高二搞课改,高三教学与高考复习同步——“万变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场巨大变革,其主要目的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它的实施将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两年来,本人作为课改实验者,参与了课改的各项工作,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周六研讨日等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开展很长一段时间了,在经过多种形式的课改培训后,语文教师对中学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及其指导思想均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们很快进入了课程改革状态。各个学校纷纷开设了课改研究公开课,听课后,我深感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课堂  相似文献   

13.
2001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几年来的课改实践正在使我们的教学逐步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初步看到了课改的成果。归纳起来,我认为目前阅读教学正在发生着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近十年时间.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课改的前沿阵地--中小学课堂,并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理论颠覆.  相似文献   

15.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是课改实施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我们在课改工作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取得了实效,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省20所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为问卷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5份,同时对300多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学校长和教师进行访谈,对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选修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实行走课制的最大难点、最缺乏的课程资源、最需要得到的课改支持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和访谈分析,得出结论:本省高中教学场所、实验设备、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和教师等课程资源缺乏严重阻碍了高中课改,教师急需专家对课改的指导。对此,提出加大课改的经费投入、加强专家对课改的指导、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强化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课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肖云 《教书育人》2009,(6):68-69
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启动以后,教师们已开始对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行动,并在教育教学中,呈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应该说,任何新课程的施行,都会推动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都需要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充实了课程改革的内容,决定了课改的进程和成败。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与教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二者互为依存。  相似文献   

18.
我省从2010年秋季起实行了高中课程改革,尽管对所有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师进行了关于课改的远程教育培训,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依然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没有准确把握好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这既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教师对地理新课程的认识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地理新课程改革应该有更高更完善的认识。因此,如何形成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是当前我省地理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自2001年我省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至2004年全省所有县区全部进入课改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发展的势头强劲;目前,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正在我省城乡中小学广泛展开。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课改实验中,以课改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潜心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和课改实验的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总结课改实验工作经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深入,新年伊始.我们特编发了一组以介绍锦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为内容的文章,意在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面地认识和感受锦州市的课改实验经验,以期引为我们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借鉴。相信,正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者,读后定会受到有益的启迪。我们期望有更多的课改经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其十分显明的特色,本次课改吸收了建国以来历次课改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近年来世界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它有如下几个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