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本现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学制,是在1946年3月来日的第一次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下,经1946年8月成立的日本教育刷新委员会的审议,通过1947年3月公布的学校教育法而正式确定的。关于高级中学,第一次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书称:在“下级中等学校”之后,设免费的使所有希望入学者都能入学的三年制的“上级中等学校”。它不仅包括家政、农  相似文献   

2.
岩仓使团     
《新高考》2010,(2):64-64
维新政府成立和废藩置县成功后,日本新政府为了全面改革和修改不平等条约,决定派出岩仓使节团出使西洋。岩仓使团于1871年12月23日从横滨乘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启航,总共访问了欧美12个国家,历时1年零10个月。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先进的文明,使日本历史“蛙跳式”地直接。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维系因素。但日本近代化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因素,却是欧洲文化的引入触发的。战后日本以功利主义的方式,吸收、演绎、融合欧美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粹,形成了以集团结构、团队意识、竞争风格、拼搏进取为特点的日本精神,以及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为特点的企业制度,从而创造了“日本奇迹”。因此,儒家文化虽然不是日本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力,但却是日本经济腾飞和“日本奇迹”创造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在带有“公”属性的同时,其一家一姓“皇帝专属”的“私”属性十分浓厚。虽然总体来看,汉代人的强国与爱国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但汉代人的国家意识也具有多层次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理性看待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可为现今中国真正有效、稳固、积极、健康的群体爱国意识的形成及爱国行为的产生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保守主义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正式登场。1982年,民族主义意识强烈的鹰派保守政治家中曾根康弘上台执政,提出了著名的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新保守主义的政治诉求。中曾根认为:“日本正处于战后重大转折期,在日本人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大胆触及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的看法,使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前进。”  相似文献   

6.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掀起一场“皇民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使一些台湾人对祖国的化产生了隔膜.还使某些台湾人产生了“皇民”心理。一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叫好.并借此叫嚣台独。历史的贻害,不能不使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私立大学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美国教育使节团和占领军的敦促下,日本政府认真检讨了二战前对待私立大学政策上的失误,公开承认:日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私立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1947年3月31日,日本政府颁布了《教育基本法》,这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法第六条规定:“(学校教育)法律所承认的学校,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因此,除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外,只有法律所规定的法人,才能开办学校”。①这就首次明确规定了私立大学的公共性。为保障私立大学的行政独立,该法第十条规定:“(教育行政)教育应对全体国民直接负责,不服从不当的支配。…  相似文献   

8.
清季末年,梁启超先后提出“合群”立国以及建立国民国家、民族国家等主张,建构起独具特色的近代国家思想。这一思想要求外抗侵略,内反专制,极力张扬近代民主意识和社会变革主体意识,不但凸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冀望建立新型民族国家的现实诉求,折射出璀璨的国家理性之光,而且还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对推动近代中国国家问题的理论探讨、实现国家理念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政府失灵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干预所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公共选择学派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提出了“政府失灵”理论。并详细分析了政府失灵的表现和解决对策,认识这一理论成果,对我国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幕府实行“锁国”政策时代,福泽谕吉提出实行“开国”学习西方“技艺”。19世纪60年代福泽三次出国,考察欧美先进国家,促使他改革思想最终形成。福泽的主体思想是依据国情学习西方,实行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把日本建设成为“文明国家”。福泽的“文明国家”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福泽思想对日本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他的启蒙思想宣传促进了国民的“开化”意识,为日本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进行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同时,也为这场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际材料。后期,福泽思想转向保守、右倾。  相似文献   

11.
“超理性意识”是在后工业时代下,由于物质文明的极度膨胀对人性存在空间的挤压、摧残和侵蚀,造成的人类原有理性价值体系的崩溃和人性的分裂,从而形成一种原有理性价值的背离和非理性化倾向的理念形态。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我”、直子、绿子、玲子间的荒诞爱情和人生悲剧,以及人物孤寂感、生死观的解析,探寻形成这种“超理性意识”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并对人类自身和文明的最终归宿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日本文坛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家大江健三郎 ,他的作品呈现出扑朔迷离和怪异的征候 ,对其主题的理解往往产生较大的差异。从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他的“乌托邦—森林意识”小说的主题 ,可看出他的乌托邦存在于“森林和山谷”,但又不等同于现实 ,虚构与现实泾渭分明 ,却又随意叠加 ,反映了“死与再生”的共同主题。作为一位民主主义者 ,大江始终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 ,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纯文学 ,体现了日本新文学的社会性、理想性和批判性的特点。他是一位从故乡走向世界的日本作家  相似文献   

13.
自发秩序及构建秩序始终是人类社会秩序机制探索的重要思想基点。合作意识被认为是人类群体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强大“基因”,合作意识的自发性同时有利于产生自发秩序,体现了秩序产生的自然性。建构在群体协商基础上发挥规范作用的软性规则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秩序创造的智慧。对于合作意识下的自然秩序的理性探索,有助于深化对于软法机制的法理支撑,并有助于完善构建社会单元内嵌的治理秩序以实现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日本国立广岛大学理学博士、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关正夫先生1988年出版的探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证性论著。全书共有25万字,分六章. 第一章从国际比较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高等教育,充分肯定了当时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章着重论述新制大学发展时期的大学教育。当时,美国教育使节团对日本的大学改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不能忽略日本的  相似文献   

15.
孙杰 《教育探索》2013,(2):99-101
研究显示,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普遍缺乏.而作为“中国意识”养成“前哨岗”的思想政治课程却对其缺乏必要的观照.国家意识的养成,其实质是一种国家信仰的建基,即在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前提下的文化寻根——为国家意识养成奠定基础和国格养成——为国家意识养成秉持理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主权的社会基础,从哲学角度确立了主权作为国家意识主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基于主权的本质确立分析框架,认为主权观念是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主权观念的生态化决定主权观念的产生和流变。分析了主权观念的生态变化,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提出了“类意识”概念,并论述了类意识在主权的产生、流变及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族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民族,他们的缩小意识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同时又常以“经济大国”“大和民族”自居,具有在“小”中求“大”的扩大意识。基于此,从语言角度,从日语授受动词、敬语体系及接头词“大”入手,分析日本民族的扩大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客观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8.
“理性人”是博弈论中的必要的假设前提,即假定博弈局中人都是理性的(rational)。理性的人就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然而,在某些博弈中“理性人”面临着困惑。“理性人”不能使自己的得益最大。“理性人”假设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9.
名古屋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之一。它的前身是名古屋帝国大学,是日本七所旧帝大中最后成立的。名古屋帝大成立于昭和14年(1939),是由名古屋医科大学改为综合性大学的。名古屋帝大成立之初,只设有医学院和理工学院,一九四二年理工学院分开,成立理学院和工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部控制下,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建议,效仿美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学制。日本称之为“第二次教育改革”(明治维新时的  相似文献   

20.
1841年至1842年,马克思写下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等文章,在整合黑格尔理性国家主义、超越康德的旧理性自由主义法学观的基础上,初步创立了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文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的三部分内容:个体意识的理性自由观、辩证的理性自由法律实现观和国家法的理性自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