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十讲 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令,并且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法人则一般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刑法学界也有不同的意见.本教材的观点坚持法人不能成为犯罪主体,列举了四点理由.也有人主张根据法人犯罪日益增多的情况,应把法人列为犯罪主体,况且我国单行刑法和海关法已经这样做了.二、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参考了国际上的立法例,我国刑法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1、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2、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  相似文献   

2.
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强大活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现象,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程度不同的危害。这些经济犯罪有些是由个人实施的,有些则是与法人的经济活动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法人是否能够成为犯罪主体”这一问题,便成了当前我国法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在否定说(即传统的观点,法人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与肯定说两种观点中,笔者赞同“否定说”,主要依据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法人犯罪几个问题的再探讨方明一、现行刑事立法对法人犯罪的规定及其检讨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法人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当然也就无从规定惩治法人犯罪的条款。首先规定法人犯罪并实行“两罚制”惩治法人犯罪的是1988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  相似文献   

4.
法人犯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衍生物。在近年来的刑事立法、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法人犯罪问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应当说,法人犯罪本身是能够成立的;法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并能为独立的意思表示,所以法人应当被视为刑法上的犯罪主体;此外,应该认定法人具有特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进而正确判断法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 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世界各国在法学理论上都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已经争论了一百多年。这种争论反映到立法上,也有不同的规定。现代各国立法上,有的仍没有规定法人犯罪,如苏联等国。有的已经规定了法人犯罪,规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一样,都可以是犯罪主体,如英国和美国等国;另一种是没有一般地规定法人犯罪,仅在有些经济法和行政法中规定了法人犯罪。如日本刑法仍规定自然人为犯罪主体,而在商标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中规定了法人犯罪。  相似文献   

6.
1997年刑法第310条窝藏,包庇罪的行为对象是“犯罪的人”,何为“犯罪的人”,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观点认为“犯罪的人”是指真正的犯罪人,本认为通说观点值得商榷,通过借鉴国外相关问题立法状况与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需要,作认为窝藏,包庇罪行为对象“犯罪的人”应包括真正的犯罪人和正在受侦查,追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以经过有效判决确定有罪为必要,只要对他们进行窝藏,包庇的,即成立窝藏,包庇罪。  相似文献   

7.
法人犯罪在现代刑法中成为人们急论的焦点。法人到底有犯罪能力,法人的处罚能否达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法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及基根据一直是刑法学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本立足于我国刑法对犯罪的立法承认,力求解决人犯罪的两罚制根据问题。该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协调两罚与责任主义的关系。从该问题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言,正确解决人犯罪的两罚制根据,将为司法中正确地认定和处罚犯人犯罪情况下的犯罪主体,做到罪刑相适应,提供一个有力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单位犯罪主体构成的正确划分是厘清单位犯罪性质的前提。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单位罪以来,对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等方面,学界都有不同的看法,各自提出了相应比较合理的论证和观点。拟从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及结合学界的认识,对单位犯罪及其主体作初步研究并对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主体之不恰当性进行论理,主张国家机关应当非犯罪主体化。  相似文献   

9.
法人能否作为犯罪主体,刑法学界一直未能达到共识。本文拟就我国刑法确认法人犯罪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法律上如何规定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的法人犯罪问题。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以后,在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一些以法人名义实施经济犯罪和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经济犯罪的情况。概括而言,法人犯罪目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特点:第一,大案、要案多,数额巨大;第二,犯罪涉及面广,已渗透到财政、金融、外贵关税等领域,甚至延伸到法律行政部门;第三,危害性大,破坏性强。总之,法人犯罪现象已经表现了丝毫不能忽…  相似文献   

10.
也论刑法解释的基本思想及主体--与吴丙新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刑法解释的基本思想,有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之分。主观说主张刑法解释应揭示刑法的立法原意,客观说反对揭示立法原意,折衷说在二者之间调和。吴丙新同志反对主观说,并讲了许多理由。笔者认为,刑法解释只能揭示刑法的立法原意,不允许在法律之外寻找什么“活生生的法律”。关于刑法解释的主体,吴丙新同志认为立法机关、理论工作者和检察机关都不是刑法解释的主体,但法官是解释的主体。笔者与丙新的观点相左,并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1.
法人的刑事责任问题一直是法学界议论的热点问题,英美法系国家的刑法在追究法人犯罪刑事责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远远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法人刑事责任理论比较分析,着重对"替代责任"理论以及"法人代表的另一个我"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大陆法系国家近几十年来对法人刑事责任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梳理了我国刑法学界对法人刑事责任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12.
关于挪用资金罪,有一种观点认为“借贷给他人”中的“他人”包含法人。本从三个角度反驳了这种观点:第一、考查刑事立法的历史,说明这种观点不符合立法原意;第二、考查刑法分则之间的关系,说明这种观点会导致武汉分则之间的不协调;这种观点不符合我国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刑法关于聚众犯罪主体与我国刑法分则关于聚众犯罪主体的比较,对聚众犯罪主体的特殊性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我国刑法理论与实务界对聚众犯罪主体的错误理解和适用,提出了自己对聚众犯罪主体的理解,并对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国家机关是单位犯罪的主体.但国家机关是否应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在我国学界一直是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坚持国家机关应该成为犯罪主体的观点,把国家机关纳入犯罪主体范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贿赂罪是我国刑法中贪贿犯罪大家庭中的一员.现行西方刑法中很少有规定介绍贿赂罪的,但我国刑法把有介绍贿赂罪和行贿罪的犯罪主体认定为一般主体,可谓有着鲜明的特色.在我国经过激烈的“存废之争”后,立法机关最终选择了保留介绍贿赂罪.本文通过对介绍贿赂罪的概念、“存废之争”和介绍贿赂罪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探析,从而提出新时期完善我国介绍贿赂罪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司法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传统法学理论中公司法人是不可能犯罪的,即使存在犯罪也是法人中的自然人犯罪问题,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公司法人的活动范围从民法领域走进经济法、行政法直至刑法领域,由此引发的犯罪问题也就成为无法回避的法律问题.现代刑事法律理论从事实根据和罪过根据角度提出了公司法人刑事责任实现过程和方式,为我国公司法人犯罪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王志祥博士在《法制日报》上发表论文专门为犯罪既遂“构成要件说”进行辩解。但笔者认为,在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上,“构成要件说”与犯罪构成理论自身相矛盾、与刑法第20条的规定相矛盾、与汉语词典对“遂”字的解释相矛盾、与犯罪人的心理状态相矛盾,这就使它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至于王博士所说的不同的犯罪停止形态具有不同的修正的犯罪构成的观点、脱离犯罪构成后就不能正确认定犯罪的停止形态的观点、区分犯罪停止形态属于定罪活动的应有内容的观点,以及犯罪构成符合性评价与犯罪形态符合性评价同一的观点,都是难以成立的。简言之,“构成要件说”关于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不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自首的成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一直以来,在我国刑法学界,都存在不同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自首成立的条件是,只要犯罪嫌疑人未被发觉,而犯罪嫌疑人主动向有关机关或者个人投案,就构成自首。第二种观点认为,只要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自动向有关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就构成自首。第三种观点认为,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自动向有关机关或者个人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接受国家审判和裁判的,才能构成自首。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的,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  相似文献   

19.
法人犯罪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一个热点和难点,其理论的分野和实践中的分歧也很大。法人犯罪肯定说尽管有较多合理的论证理由,但毕竟难以找到法人犯罪明确的刑法及其理论依据。正因如此,有关法人犯罪违背犯罪构成等理论成为否定学派对肯定说的最大诘难。但法人犯罪否定说又无法正视法人犯罪的客观实际及其极度的社会危害性。综观法人犯罪研究的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作者的论证多以现行刑法理沦和单行刑事立法规范来决定法人犯罪是否存在和能否进入刑事立法领域的依据。法人犯罪作为区别于传统刑法的自然人犯罪的一种例外,当然不可能从现有理论框架中找到其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一、名词解释刑法 刑法解释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溯及力 犯罪 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体 犯罪的故意 犯罪的过失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 想象竞合犯 牵连犯 刑事责任 刑罚 主刑 刑罚裁量 累犯 自首 数罪并罚 限制加重原则 缓刑 减刑 假释 时效二、选择题1.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但书”表示的是。A .对前段的补充 B .对前段的限制C .对前段的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