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新勇 《青年记者》2009,(14):41-41
“三农”报道不容易写,更不容易写好。对一个记者来说,报道“三农”,必须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谓“厚积”,可谓包罗万象,农林牧副渔、政经文教卫,都是软知识硬本钱,而在此之上的对“三农”的领悟、对“三农”的感情更是一个重要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三农"报道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党委机关报的农业记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三农""守望者"的角色,时刻想到农民利益,本着对农民负责的态度,多写农民关心的事情.而做好这些的关键,就是要对"三农"有深厚的感情,就是带着感情写"三农".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是今年的热门话题,媒体针对"三农"问题,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诸如,深入浅出解读中央文件,让党的好政策深入人心;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等重大成就充分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树立致富典型和推广致富经验;用丰富多彩的节目、版块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还对"三农"存在的问题予以极大关注,像"总理为农民工追工钱"这类报道振聋发聩.一些涉农类媒体,<农民日报><南方农村报>、央视7套等更是紧盯"三农",呼唤更多人关注"三农",帮助"三农".  相似文献   

4.
陈岩 《新闻前哨》2022,(5):20-21
会议报道其实既难写又最好写,好写是指容易应付,把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领导以及会上提供的材料抄一抄便可交差.说它难写,是指会议报道难以摆脱"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雷同境地,写出"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报道不容易.因此,必须改进报道方式,提升其"颜值".湖北日报在报道5G+工业互联网大会时,用问题意识突破新选题,用专业水准体现精...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日报>锐意创新,于今年4月组建"农民增收志愿服务队,旨在利用报社社会接触面广、媒体信息桥梁的优势,开展为农民增收志愿服务活动,无偿为农民增收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并以此引起全市各界重视"三农"、关注"三农"、服务"三农",从而在"零距离"的服务中强化、深化"三农"报道.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媒体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第一时间".目前各媒体对其运用是否恰当?研究发现,当前"第一时间"运用在某些新闻报道中并不能准确表明一家新闻媒体的报道时效,反而是个容易被媒体用于掩盖其时效落后的概念.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应当慎用"第一时间",而代之以具体时间清楚交代发稿和报道的准确时间.  相似文献   

8.
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曾写道,"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而理解一个数学家就更难了。"写好科技报道,正属于这更难的一类。科技报道往往逃不开"晦涩"的"魔咒",因为高科技本身没有华丽的装饰,它是"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经验相距遥远。因此,做好科技报道,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相似文献   

9.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点都锁定于"三农"领域,由此可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媒体理应对"三农"报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受版面、采访成本、目标受众、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三农"报道在许多媒体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如何加强"三农"报道?笔者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的采访与写作,是对记者新闻敏锐性、洞察力、写作功底的高度挑战和锤炼."深入成就深度"、"高度决定影响力",作为省级党报记者,尤其要具备做好深度报道的能力和水平.只有把受众关注的地方热点新闻写深写活,做成独家深度报道,才能创出"品牌",增强省级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三农"读物的出版,责任重大,困境明显.如果不认真地研究农村市场,并进行必要性调整,很可能会使"三农"出版叫好不叫座,变成"三农"出版社和农村读者的"双输".调整的基础是正确认识"三农"图书出版现实.本文以传播学的五大基本研究领域来分析"三农"出版物的"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以求为出版业更加积极有效地服务"三农"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图景.  相似文献   

12.
<果魂>(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是作家罗瑞,经过十余年调查采访而捧出的一部报告文学力作.作者叙述了家乡高州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三高""大农业"的成功之路,刻画了带领家乡人民走上致富之路的黄春藻、周仲伟等好干部.简言之,<果魂>是写"三农"之"魂",写为官之"魂".  相似文献   

13.
消息稿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写作题材,虽然不像散文、小说、诗歌一样要有多么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要想写一篇令读者叫好的稿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则好消息,必须做到"四肢发达、头脑健全".所谓"四肢发达",就是指新闻素材新颖、叙事结构完整、时间脉络清晰;所谓"头脑健全",就是指消息要具有通过所报道的事实传递或者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临沂日报>立足市情,始终把"三农"作为主要报道领域,不但在一二版要闻版上有较多篇幅的"三农"报道,并专门开辟<新农村>专刊.作为<新农村>专刊的编辑,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的"三农"报道,要做足以下三方面文章.  相似文献   

15.
从2005年8月起,《衢州日报》强力推出一组旨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新农民"报道,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读者来信说,这些典型既反映了新农民的时代精神,又介绍了新农民的致富经验,鲜活生动,可读可信可学,为新时代的农民树立了榜样.这组报道能取得成功,与报社"让农民自己推荐学习典型",激活"三农"报道的做法分不开.  相似文献   

16.
"三农"电视节目如何"三贴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宣传"三农",服务"三农"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三贴近"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基本工作原则.电视媒体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和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农民日报》专注于"三农",服务于"三农",以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言论引领"三农"舆论导向,以创新性、提升性、典型性经验报道展现时代的风云激荡,以微观的、感性的、鲜活的实用版面贴近一个个普通农民的切身需求,发挥了"三农"报道挑大梁和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三笔写一个"大"字,很简单.然而很多国人对这个简单的"大"字却是情有独钟."大"也一度成为国人形容世象使用率较高的一个字.其气象开阔,变化万千可谓包罗万象.《易经》中将明君称"大君",有德者称"大人",情势有利称"大吉",相互发生了变化称"小往大来"或"大往小来".  相似文献   

20.
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时政新闻很容易被写得宣传味浓、可读性差.那么,怎样才能使其变得"好看"呢?中国新闻社多年来一直从事外宣报道,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