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不论是编辑还是记者,不分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都离不开语词的运用。语言文字是新闻工作者手中的主要工具。如  相似文献   

2.
江琦珍 《声屏世界》2017,(10):41-42
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间的平衡,既要做到尊重历史,又要戏剧性地铺展开,达到高潮乃至落幕.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网络大电影离不开传奇故事的揭秘,离不开有深度的人格魅力和有情感寄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场景环境的烘托.本文以热播网络电影《海昏侯传奇之猎天》为例,从故事叙述、人物塑造、场景烘托来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的失范行为此起彼伏,给记者坚守新闻真相造成了重重困难,记者对于新闻真相的坚守,离不开对于道德品德的追求,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个角度出发,追求新闻真相,坚守新闻理想,是每个记者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屈指数来,我从学校毕业到<湖南日报>长沙记者站当驻站记者,已整整23年.当记者苦,当省会驻站记者更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女记者,可谓苦上加苦.23年,如何在省会长沙这块新闻竞争硝烟弥漫的热土上,保持竞争优势!又何以在星移斗转、岁月交替中,坚持在新闻一线的锐气不减,果实频仍,我认为离不开抢、挖、跑"三字经".  相似文献   

5.
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夏林的开场白说得很坦诚:"我得的是韬奋奖,这是奖给编辑的荣誉,但编辑要想发挥作用,就离不开记者,离不开他的工作团队,所以我总觉得编辑奖就是工作团队奖,是对新华社采编工作团队的集体智慧和职业精神的勉励,这倒不是谦辞,我不过是代表大家把奖领回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6.
刘畅 《青年记者》2012,(10):30-32
几年前,我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批评了一些媒体关于农民工阿星杀人事件的报道(《忽视平衡意味着忽视社会责任——阿星事件一些媒体报道反思》),随后,我也看到了相关记者所写的采写经过介绍,感觉到有些职业原则、职业伦理方面的问题,需要继续讨论与思考. 其实,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种新闻报道“采访手记化”的倾向,突出的表现,是记者的个人情感、评论充当了报道的主要内容,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多有情绪表达和议论,而不再将客观事实不动声色地描述给公众.  相似文献   

7.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8.
记者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9.
不少新闻媒体记者对某个区域或领域特别熟悉,许多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都来源于这个区域或领域,这是记者新闻资源的富矿区.但是,对于这些新闻资源富矿,记者要善于开发利用,不能一味索取,要学一点涵养新闻资源的本领.  相似文献   

10.
记者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稿子发出后,记者认为都是事实,但有人说是失实新闻.出现这种情况,与读者和记者对失实新闻认识上的模糊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失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事实,一正一反的新闻认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12.
记者工作已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 现在当记者。已经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了,尤其是跑财经口、跑宏观经济部门的记者,更是如此。比如,央行公布升息或降息,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数据上升或下降。股市大涨或大跌等等.跑口记者都要联系相关专家学者.请他们发表看法.解析这些数据为什么“上”或者“下”。至于经济政策、措施出台,  相似文献   

13.
农村的改革,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新闻记者的宣传;无论是过去战争年代,还是如今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记者宣传报道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不可磨灭的.但是,笔者在基层采访,也常常听到一些读者这样反映:近几年记者形象滑坡现象严重,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许多光荣传统不见了.有的读者把记者划分为几种类型;有的读者抨击现在的记者“朝发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呼声听不见,小车已过万重山”.所有这些,无非都是对当今一些记者形象的讽刺.  相似文献   

14.
不伦是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还是高级记者,都是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个级别。那么,记者的“专业技术”实力主要应体现在哪里呢?很多人以为在写作水平。写作确实对记者来说很重要,但是谁都清楚,  相似文献   

15.
张梅兰 《今传媒》2007,(7):51-52
媒体责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当前,在党中央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在有些都市类报纸的情感类栏目中,媒体的社会责任却多有缺失,这我们可以从其"记者手记"栏目窥见一二.  相似文献   

16.
王京  王伟 《采.写.编》2016,(5):152-153
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报道中唱主角,这已成为新闻媒体的共识.可对于全国两会记者来说,要想切实做到这点实属不易.话说跑两会辛苦,每位经历过的记者都知道个中滋味.尤其行业报记者,除了要具备"追、抢、围、堵、截"基本功外,还得有"探、察、盯、灵"等独特本领.  相似文献   

17.
杨宗惠 《今传媒》2016,(7):118-119
新闻稿件失去了情感,也就丢失了灵魂.带着真情实感将新闻客观地呈送给受众,是记者应有的素质和责任,也是记者的新闻表达基本功.然而,很多记者却将情感和情绪混为一谈,所写稿件呈现情绪化、主观化特点,有失偏颇、缺少客观,影响了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本文从合理把握情感尺度、控制情感阀门、处理好内容和情感的相适度等方面探索了保证新闻既真实、又深情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斌 《新闻知识》2007,(8):86-87
任何采访都离不开场所。一般而言,选择什么地方作为采访场所,大多由记者占据主动,当然也有很多情况下,记者也要遵从  相似文献   

19.
现实生活中,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待记者--怕记者、躲记者,甚至是打记者、骂记者;还有一种是善待记者,主动配合记者、接近记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拉拢腐蚀记者.这从表面上看是"善待"记者,从本质上却属"恶待"范畴.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的情感性,指把经济新闻事实中的喜、怒、哀、乐和记者的情绪,有选择地通过文字、图象、声音传导给受众,以感染受众,并产生共鸣。举凡经济新闻的佳作,或催人泪下、或逗人发笑、或发人深省、或引人向上,都是情感所产生的作用。经济新闻的情感性,取决于记者对经济新闻事实的情感生成。记者的情感生成,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新闻本身使记者感动。记者通过对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