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遂自荐》,用毛遂敢于自荐赴楚、力说楚王签约合纵和平原君盛赞毛遂奇才三件事情,充分表现了毛遂超群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其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技法,使毛遂形象蓬壁生辉,性格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对比 1.十九人的“笑”与“服”。在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自荐赴楚时,十九人自以为文武具备,乃平原君首次选中的人,对毛遂不屑一顾,藐视之极,流露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的傲气。但至楚后,毛遂侃侃而谈天下大事,竟使“十九人皆服”。这一“笑”一“服”,突出了毛遂与众不同的见识。 2.平原君的“疑”与“赞”。毛遂自荐之初,平原君对其才能甚是怀疑,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相似文献   

2.
高中五册课本《毛遂自荐》一文开头交代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危在旦夕,赵国只好求救于当时力量较强的楚国,同楚“合纵”。当“平原君与楚王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日中不决”时,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对“先生上”,我们联系上下文,作深入的探讨,会发现其深刻及意蕴: 一、说明十九人面对复杂形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只好寄希望于毛遂,但事实上,十九人并不了解毛遂的实际能力,在此关键时刻却又推出毛遂,说明了当时门客之问尔虞我诈,互相倾诈的社会现实。二、反映了十九人轻视毛遂,欲出毛遂的“洋相”的阴暗心理。曾几何时,毛遂自荐成功后,十九人“相与同笑而未发”(彼此用眼光示意,暗笑毛遂,没有把轻视毛遂的意思说出来)。难怪毛遂胜利后在楚国朝庭上,当着平原君的面指责十九人“公等录录(通“碌  相似文献   

3.
谈“相人”     
“毛遂自荐”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了。当年平原君欲去楚计议合纵之事前,想从众多的门客中挑选得力随从二十人,但挑来拣去,只选中十九人,剩下这一个竟是左右选不合适,一时委决不下,这时毛遂毅然以国事为重,挺身而出,虽则受到平原君及那十九个捷足先登者的蔑视,也决计前往。岂不料在谈判出现胶着僵局之时,平原君苦无良策,  相似文献   

4.
《毛遂自荐》“自读提示”指出“课文着重写了毛遂的胆识超群和才能出众”,“全文故事完整,人物鲜明,语言生动,写得很成功”。阅读课文时,怎样理解这段话?须学习掌握作者以个性化语言凸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课文中毛遂见识高远、善于论辩、外交才能杰出、勇挫楚王的性格是由其个性化语言体现出来的。首先,毛遂言“使遂蚤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语  相似文献   

5.
韩学政 《成才之路》2011,(31):13-I0008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6.
一、毛遂自荐:宣传自己,张扬个性毛遂,战国末期大梁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三年未得展露锋芒。时值秦乘胜围攻赵都城邯郸,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愿往。”平原君遂生轻视之意“:贤主处于世间,恰似尖锥处于囊中,其锋芒亦现,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却未曾听左右提起过  相似文献   

7.
“毛遂自荐”中的谋士毛遂和赵相平原君,分剐以其大智大勇和慧眼识才而名扬天下,“毛遂自荐”也成为历史佳话。然而,人们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毛遂自荐”的成功和荣耀掩盖了“毛遂自荐”后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中国修辞学》(天津南开英华书局1926年),其书以“移觉”指称“通感叶旨出:将甲种感官的作用,移道乙感官上,使文词别生一种美丽。如《史记》:“此与以耳食无异。”《唐书》:“道路目语。”《史记》:“十九人相与目笑。”  相似文献   

9.
毛遂之短     
自荐的毛遂,以其超群的胆识和出众的才能,说服了楚王,定了“合纵”的盟约。大功告成,毛遂用右手招同行的十九个门客说:“诸位庸碌无能,是所谓依赖别人把事情办成功的人啊!”语气带讥,真把十九个门客看得一文不值了。毛遂的确是个杰出的人才,历来对他褒扬有加,引为楷模,却不常注意到毛遂身上也有很不足取的地方。一个胸有大才,修养很好的人在成功之后,决不会  相似文献   

10.
高五册《语文》教材《毛遂自荐》文在叙到楚王呵斥上殿的毛遂时,写毛遂大胆回言:“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毛遂在明告楚王,十步之内,楚王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里;您不要摆谱!很明显,在战国时期的这出“戏”中,机智无畏的别国使臣门客威胁到了诸侯王的性命。无独有偶,高六册《语文》教材《荆柯刺秦王》一文就专写使臣威胁谋刺诸侯王之事,文章高潮部分描写道:“荆柯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柯(持匕首)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其狼狈滑稽之状可见一斑!难怪乎在教学该文时,有学生联想到《毛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门客”、“食客”、“清客”这类名词,它们字面虽有些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却基本相同,指的是无固定职业而受聘于人、作些帮忙或“帮闲”的人。这类人的成分很复杂,有赋闲的小官僚,有失意的士人,还有贩夫走卒、“鸡鸣狗盗”之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蓄客之风很盛,如孟尝君等“四公子”就各养了一大堆“食客”。此后历代相沿,此风未泯。如大家熟悉的“毛遂自荐”故事中的毛遂,就是赵国平原君的“食客”。编写《吕氏春秋》的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这类人平时比较清闲,有的还故意装出一副“儒雅清高”的样…  相似文献   

12.
毛遂是平原君门下的一位下层门客,《毛遂自荐》一文中载有他与平原君的一段精彩对话: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第三册《毛遂自荐》这篇课文中,当毛遂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晓以利害,楚王答应订立盟约之时,“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课文注释将这句话解释为“这里泛指结盟时用的牲血”。对此注释,笔者颇有异议。凡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战国时期,歃血结盟,所用牲血,是有一定等级的,“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犬及猪,大夫以下用鸡”(《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当时结盟所用牲血贵贱之不同,马血给楚王,狗血给平原君,鸡血才是为自己准备的。毛遂这样吩咐,既符合当时结盟的礼仪准则,更是他精心设计,进一步推动盟约顺利订立的苦  相似文献   

14.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邯郸遭到魏军包围的时候 ,门客毛遂自荐 ,随平原君出使楚国 ,以机智善辩而说服楚王出兵救赵 ,回来时 ,平原君称赞说 :“毛先生 (毛遂 )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九鼎 :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 ,象征统御九州 ,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 ,象征天子权威。“一言九鼎”便由此而来 ,比喻说话很有份量。一句话重于九鼎。一言九鼎  相似文献   

15.
正活动目标1.让家长懂得孩子自信的重要,以及孩子产生烦恼的主要原因。2.让家长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帮助孩子排解烦恼的过程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活动过程一、谈古论今:自信是基石1.出示图片,倾听故事(1)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门下的食客毛遂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成功说服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这个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个有自信的人。(2)邓亚萍说:"我自信,我  相似文献   

16.
推销自己     
春秋战国时,七雄逐鹿中原以争天下,布衣毛遂自我推销,前往楚国游说,把自己的演讲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使楚王派兵救赵解秦之围,为中国历史留下一段“毛遂自荐”的千古佳话.解放初期,我国茅台酒在国外人眼中因装潢粗糙一直未打入国际市场,在一次万国博览会上横遭冷遇.当时面对那尴尬的局势,具有推销意识的华商就故意失手打破酒瓶,使茅台酒由此而飘香世界.……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4,(4):18
正"毛遂自荐"我们可能常常听说,但"毛遂自刎"听过的应该不多。延伸考证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东西。酷咖网(kuka.hnjy.com.cn)有更多意外之喜等着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他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  相似文献   

18.
综观《毛遂自荐》全文 ,毛遂的斗争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抓住机遇 ,勇于推荐自己。要参加当时诸候之间的斗争 ,首先必须要赢得斗争的机会。然而 ,机会是等不来的 ,而要靠自己去创造。毛遂深谙其中的道理。当机会出现的时候 ,他并不是等着平原君来发现自己 ,而是勇敢的走向前去 ,向平原君推荐自己 ,最终说服了平原君 ,赢得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二、在同事当中树立自己的威信。想毛遂 ,胸怀韬略 ,智勇过人 ,却在赵胜门下默默地度过了三年时光。这三年里 ,毛遂也许是在“苦练内功” ,也许是在寻找机遇。…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毛遂自荐》一课中,有“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一句,课本对这一句注释为:毛遂握着剑柄,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这个注释基本符合要求,但笔者以为,书本注释还应更深一层,  相似文献   

20.
《毛遂自荐》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记叙毛遂随平原君使楚定合纵之约的经过。平原君是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名赵胜,赵惠文王之弟,任赵相,门下有食客数千人,毛遂就是他门下的食客。所谓合纵,是山东六国联合抗秦,这里指赵楚定合纵之约,联合抗秦。就战国时代的整个形势看,秦国和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战争,而基本上是秦国分别向东方几国进攻。秦国打败楚国之后,于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使白起为将攻赵,大破赵军于长平(现在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射杀赵将赵括,传说坑杀赵卒40万人。后二年,即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又一说,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围邯郸”在赵孝成王九年,即公元前257年),秦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急,使平原君去楚国求救,毛遂自荐同往,取得了“合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