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了几年语文,深感作文教学难。每次作文课,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看了《山东教育》刊登的教师“下水文”后,受到启发。我觉得“下水”指导好,这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想尝试一下。 这学期,我担任学校写作兴趣小组辅导老师,把学生组织起来,经过几次学习和练笔,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老师》。要求同  相似文献   

2.
从1998年开始,我每接一届学生都要进行一项“传统写作”《:感悟亲情》。我先把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我还推荐傅天琳的诗作《梦话》给学生“: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学生们《感悟亲情》的作文交得又齐又快。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作文前的那番‘讲演’,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须…  相似文献   

3.
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发表了《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一文,比较简略但也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我的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但也有老师觉得说得还不是十分清楚,希望能够更具体地加以说明,并建议提供更多的教学实例.《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6期发表了广东湛江吴连助老师的论文《何须用“感激”唤起“感动”——读<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的两点想法》,作者就我的文章提出了两点中肯意见.于是我想就他的意见对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再作一点补充论述.  相似文献   

4.
写作e计划     
一、让我们勇敢尝试吧2002年8月8日,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署和英华中学联合推出《天马行空》创意写作网站。新加坡环境发展部长林瑞生主持发布仪式时表示,从学习华文来说,我们不可以只要求学生死背硬记。虽然靠死背和硬记,也可以考到好成绩,但无法欣赏华文作品,没能力写出一篇合宜的文章,这是不够的。他希望《天马行空》网站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林部长的谈话指出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事实上我们的华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从没忽视“读”和“写”的训练;然而一些学生在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时仍然面对重重困难。原因当然…  相似文献   

5.
说起我与湖南教育报刊社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1988年我考入益阳师范学校,课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泡在学校的阅览室看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湖南教育》里的精美文章一下子吸引了我,从此我的成长岁月里总有《湖南教育》一路同行。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湖南教育》的目录页的右边有一个小栏目是发表读者与《湖南教育》互动文章的,我就试着写了一篇《我与<湖南教育>同行》的短文,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写的文章只能是用信件邮寄。没过几天,《湖南教育》的编辑老师打电话给我,对我写的文章做了点评,认为我的文笔不错,鼓励我坚持写作。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黄厚江老师的《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①一文很受益,同时也产生两点想法,在此冒昧提出,殷切期望得到黄老师和各位同行的指导. 一、有效的教学引导:情感直接对接 黄厚江老师在介绍师生之间的共生写作时,用《用“感激”唤起“感动”》②作为作文教学案例,说在学生写作“感动”这个题目遇到障碍时,他不是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理念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参与他的写作活动,用他的写作素材和学生一起构思“感激”一文的写作,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和解读生活中的“感动”.在作文教学中,他常常让学生参与到他的写作活动中,他也常常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这就是“共生写作”.  相似文献   

7.
没想到一时的邂逅,竟促成了一份永久的美丽,一见钟情注定了必将一生相随的情缘。那是我在大学读书时,在学校图书馆,学师范专业的我偶然翻看了《湖南教育》,结果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就爱不释手。我被其中的不少文章深深吸引,仿佛找到了一位渴盼已久的良师益友。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湖南教育》,不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来看《湖南教育》。大学毕业后,爱好写作的我走上了教育文秘工作岗位,我与《湖南教育》和《湖南教育》的记者、编辑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参加工作不到半个月,我就陪同《湖南教育》的记者采访一位为了39张高考准考证,与歹徒浴血搏…  相似文献   

8.
王奕丹 《小学生》2010,(4):31-3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尤其是1-4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时,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喜怒哀乐的事,都会涌向笔端,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写作,文章也富有真情实感。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主要有以下四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湖南教育》“以漫谈、特稿、管理、教学、生活、编读”等丰富多彩的栏目,为我们敞开了教改的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展示了教育教改风貌。在《湖南教育》的熏陶和启迪下,我的许多好友成为教学佼佼者,优秀的班主任。我在《湖南教育》的雨露阳光下成长着。25年前,我踏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我来自农村,学生时代是“文革”中度过的,所学知识当然甚少。初来乍到,教学不知从何谈起,于是,我寻师访友。这时,《湖南教育》走进了我的教学生活,当了我的老师,从“老师”的教学片断中,我理清了教学的程序,知道了怎样把握一节课的难点、重点,知道怎样去上课了。1991年,学校推荐我参加乡里的公开课竞赛活动,所选的课文是《捞铁牛》的阅读教学。参赛的前个晚上,我翻阅了几本《湖南教育》,看看别的老师的教学实录,于是我巧妙地设计了板书提问式:学生按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对掌握文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受到了听课老师和领导的好评,该课被评为了一等奖。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改精神在《湖南教育》的每期中体现,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倡导,教师角色的改变,语文教学应着眼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内容的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记得我在教老舍爷爷写的《草原》一文时,我采用了:初读...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往往有意无意地被一些教师所忽视。对写作,一些老师采用放任自由的态度,也有些老师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欠缺,很着急,但往往只是不加指导地增加写作练习的数量,批改时一味注重文中的语法错误,评讲时,简单地把范文给学生读一下。反观整个过程,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没有得到指点和提高,习作成了老师的“语法改错题”,往往挫伤学生写作练习的兴趣和信心。范文好在哪里?怎样构思文章结构,把握中心?如何开头?如何收尾?一切全凭学生自己感悟了。由此就不难理解,许多学生在测试时,面对写作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即使一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看着书面表达题也显得十分无奈。  相似文献   

11.
鲁迅当年写作《药》时,大概万万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的《药》里竟飞出了一只“反革命的乌鸦”。一间高中教室里,《药》一课正讲得如火如荼,学生正唰刷地记着老师课堂上讲的“经典”。快结束了,学生们正要舒一口气,忽然,显然不想与学生作对的老师从嘴里迸出一个问题:“这只乌鸦象征什么?”几十个脑袋霎时一片空白,愣愣地对着高深莫测的老师,最后还是老师抛出了“绝句”:象征反革命!开始听到这话时,我足足笑了两分钟。都说鲁迅的作品充满战斗性,想不到一只乌鸦的含义也这样深刻,真的是“彻头彻尾”了!在我的记忆里,中学教材里鲁迅的文章是最为耀眼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为了忘却的纪念》《拿来主义》《故乡》《社戏》等等,撒珍珠般地每一级每一册都有。语文老师总要搞得草木皆兵,找出每个字词都代表什么,象征什么,弄得学生一提起鲁迅就黯然神伤。我不知道,这样弄出来的东西,像“反革命的乌鸦”,是否真的切合鲁迅的本意?初二要学的课文有杨朔的《荔枝蜜》。对杨朔的作品,我就像他开始对蜜蜂一样“感情上疙疙瘩瘩”:故作高深的曲笔,一元化的联想,有点做作的抒情。但课后练习难住了我,这是一道体会加点词语意味的题目,第二小题是“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2009年第6期刊登了孙如明老师的文章《高考作文评价应淡化或删改“有文采”》。孙老师指出,语文教师和学生对“有文采”趋之若鹜,追求“有文采”成为写作的时尚,并认为“在如今中学生的写作实践中,重视文采却成了忽视思想和情感的借口,并导致了中学生写作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无声胜有声     
古诗所说的“功夫在诗外”,或者是曲中的“弦外之音”,都是形容比较优秀的诗、曲。而我今天想要说的是在教育中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方式———无言的教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师可通过眼神来表达对学生行为的认可与否定。当学生表现出色时,我投以赞许的眼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表扬了他。而当学生行为有错时,我投予躲躲闪闪不好意思的目光,让学生明白他做得不对,连老师也不好意思了。这样做,既不打断讲课的思路,又照顾学生的自尊,一举两得。有一次,我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丝毫吸引不了班长,他一反常态,和背后…  相似文献   

14.
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我原本很相信这句话的,也读了不少《名言大观》、《写作素材》之类,但为什么我还是写不好作文呢?一见到作文题目,我就大脑空白,平时背下来的名言和素材之类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任凭我怎么翻腾,也用不上一句话。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我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只是一直渴望能成为一个会写作的人。小时候,听到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其他同学的优秀日记、作文时,我非常羡慕,真希望老师念的是自己的文章。工作后,看着同行在教育教学刊物上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发表有见地的论文、案例时,我非常敬佩,真希望自己也能刊登一方“豆腐块”。  相似文献   

16.
一、巧妙运用导语,激发写作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用饱含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觉得习作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从而激发习作兴趣。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最心爱的_____》时,我说:“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东西,老师今天也把最心爱的东西带来了。”  相似文献   

17.
与《湖南教育》结缘于当老师的父亲的案头,至今有二十多年了。孩提时候,喜欢偷偷地把父亲存放的《湖南教育》彩色封面一页页剪下来,装订成自己的画报;学生时代,喜欢把《湖南教育》“校园故事”栏目中优美的语句摘录在日记本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从教以来,更是喜欢向《湖南教育》寄出自己的“豆腐块”,享受自己稚嫩的文字变成铅字的那一份喜悦。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作文》,我的感触颇深,它使我重新定位作文教学观。最初的《新作文》是学生送给我的。现在我仍然记得学生说话时的表情,羞羞的:“老师,您看,作文还可以这样写?”是啊,读《新作文》中的文章,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文章流露出的喜怒哀乐都是那样自然而又令人心动,一个个鲜明的个性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于是,我就有了“张扬个性、流露真情”的写作教学观;于是,一篇篇有个性、感人的文章便从学生的笔下流出;于是,老师感叹,原来教作文这么容易,学生感叹,原来写作文这么有趣! 现在,我不仅订阅了初、高中两版的…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我的老师》这篇记叙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  相似文献   

20.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北京的符号》。阅卷领导小组的一位老师见面就问我:“苏东坡来过北京吗?”这可是来者不善,话里有话。言外之意是:你到处讲“一枝一叶一盆土”,哪个学生的“一盆土”要是苏东坡,这回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