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它是把听觉、视觉、嗅觉、昧觉、触觉等为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又是一种奇特的比喻,能使语言的表达形象具体可感。例如(丑)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高中第一册(荷塘月色》“清香”是用嗅觉感知的,“歌声”是用听觉感知的,在这里作者把嗅觉与听觉沟通了。(2)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场,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高中第一册(长江三峡》“绿茸茸的草场’是用视觉来感知的,“充满幽情的乐曲”是用听觉来感知的,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转移,使语言的表达既有色,又有声。(3)…  相似文献   

2.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3.
小议“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就是人的诸种感觉的相互交通,也叫“移觉”或“感觉借移”。著名学者钱钟书曾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相似文献   

4.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5.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6.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7.
“通感”是把一种感官感觉用另一种感觉形象地加以表现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钱钟书先生曾这样通俗地谈“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旧文四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使用通感修辞因为对于诗歌艺术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意象创造的方法,也是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诗人感物,必…  相似文献   

8.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除比喻、排比、夸张、反复、比拟、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外,还出了一些较为特殊的修辞格。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移觉又称通感。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通感这一修辞格的表现就是“感觉互通”,即描写某一感觉形象时,以描绘其它感觉形象的词语来描绘之。例如: ①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10.
通感     
《考试》2014,(12):35-35
<正>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即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分为听声类形和听声类声两种。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就是听声类形。例如: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嵇康《琴赋》)琴声有时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1)视觉→听觉  相似文献   

12.
通感,又叫移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辞格。其特点是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类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有些成语是用通感修辞方法构成的,初看似不合理,细细品味却恰到好处,它可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通感”呢?达·芬奇在《笔记》中说:图画中和谐的人体形象是美的。这种美不但用眼睛看起来是美的,而且同样可以吸引其他感官。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耳朵喜欢听人赞扬它,毛孔想将它吸收,鼻子猛嗅它散发的气息。这里,他虽然没有提“通感”二字,但已认识到五官感觉可以交互贯通。简言之,通感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也有人把它称做“移觉”。下面以记叙文、散文为例,谈谈通感在作文中的具体运用。在记叙文、散文中运用这一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描写的形象性。因为散文比记…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强语句的感染力、生动性,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这种辞格叫移觉。它是词语移用修辞法派生出来的修辞格之一,例如: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例①中的“光与影”,是由眼睛去看的,是视觉形象;“名曲”由耳朵听到的,是听觉形象。用“如”把它们联结起来,产生了视觉向听觉转移。从心理角度看,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语言表达中,用“移觉”这一辞格把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往往给人以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有时甚至达到一种出  相似文献   

15.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16.
正"通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术语最早由钱钟书先生提出来,后来被一些修辞学家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它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互为转移、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  相似文献   

17.
人的感觉是通过感官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是分别司视、听、嗅、味、触的五种官能。这五种官能分工明确,但各官能之间往往可以互相沟通,彼此相生。所谓“通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古典诗歌中巧妙运用通感的佳作很多,如陈亮《水龙吟·春恨》:“闹红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闹红”是写繁盛的春花在争奇斗妍,好像在喧闹欢嬉,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无声化为有声,  相似文献   

18.
感觉挪移——通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称’。”(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相似文献   

19.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声乐与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种感官可以获得另一种感官才能得到的感觉。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称这种“在日常经验里,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的彼此交通”的语言现象为“通感”。西方象征派诗人称之为“感通”,即色、嗅、味、触觉等的呼应。人们称红、黄色为“暖色”,绿青色为“冷色”,颜色使人感到有了温度,这是视觉通于触觉。“歌声甜美”、“甜言蜜语”,声音俨然有了味道,这是听觉通于味觉。在诸多的感觉相通中,声乐与通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