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将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分为目的性动机、社会联系动机、娱乐性动机三种因素,虚拟社区锁定效应表现为社区认同与参与水平,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非交易类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对社区锁定效应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通过问卷进行实证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17.0对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成员的目的性动机和社会联系动机有利于促进社区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因特网的应用普及,消费者购买选择的人际影响对象和平台开始向虚拟社区转移,如何利用虚拟社区开展营销活动已经成为企业的新话题。以一个消费型虚拟社区为研究对象,实证地探讨了社区中成员感知价值对其购物行为的影响,以及成员自身易感性对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成员在社区中感知目的性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购物行为的形成和变化有显著影响。信息易感性对感知目的性价值与购物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虚拟社区注重用户参与、交流互动与开放共享,为多主体协同参与价值共创提供了条件。为了深入探究价值共创模式下影响虚拟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文章整合价值共创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系统研究了知觉价值、交易成本对价值共创动机的影响以及价值共创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效果,并且分析了信息咨询类和情感类两种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知觉价值中的情感价值、信息价值以及交易成本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对价值共创有显著的影响,而价值共创对社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另外,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情感价值对两类虚拟社区中的价值共创均有显著影响,而信息价值在信息咨询类社区中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效果要大于情感类社区,娱乐价值在情感类虚拟社区下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效果要大于信息咨询类虚拟社区。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探究价值共创模式下影响虚拟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整合价值共创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系统研究知觉价值、交易成本对价值共创动机的影响以及价值共创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效果,分析信息咨询类和情感类两种不同类型虚拟社区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知觉价值中的情感价值、信息价值以及交易成本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对价值共创有显著影响,而价值共创对社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对价值共创的影响效果,情感价值对两类社区均有显著影响,信息价值在信息咨询类社区的影响大于在情感类社区,娱乐价值在情感类社区的影响效果大于在信息咨询类社区。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前人文献基础上,提出虚拟社区用户参与的理论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虚拟社区成员参与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畅快体验与信息共享对社区参与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对社区参与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显著影响,社区价值和亲社会价值取向间接显著的影响着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6.
借鉴"认知—情感—意动"理论框架,从社区信息与网站特性、个体和群体3个方面探索在线用户社区成员认知因素对其社区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通过国内智能手机产品在线用户社区的问卷调查收集329份有效问卷,应用PL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发现,社区信息与网站特性方面的感知信息质量、感知网站互动性以及个体层面的感知自我效能、感知社会提升对社区成员的社会存在感有显著促进作用;群体层面的感知相似性和感知信任对社会存在感和社区认同感都有促进作用。上述三方面因素又以社会存在感和社区认同感这两种情感因素为中介对社区成员的持续参与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OCB视角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从个体特征角度出发,构建了用户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发现,积极的依附动机、积极的社会支持导向和积极的个体信任倾向都对虚拟社区感觉的产生有作用,并会导致积极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积极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也会直接导致虚拟社区感觉,而虚拟社区感觉就会引起虚拟社区成员的公民行为,进而促使成员自发的参与社区,并为社区的生存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不求得任何的回报。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和社区参与的动因出发,来探索虚拟社区成员人际信任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构建虚拟社区人际信任和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和社区参与水平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对虚拟社区的注册会员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所得的292份有效问卷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17.0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分析,检验了所提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实证研究表明,社区成员情感信任和自我效能有利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和社区参与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从用户感知视角,探究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推动虚拟环境下的知识分享行为。[方法/过程]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和感知知识优势的综合效应模型,基于352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愿,并进而影响共享行为;便利条件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除自我身份与共享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外,感知知识优势调节各变量与知识共享意愿、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知识分享的绩效预期和努力期望,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感以及保持成员间适度的知识势差有助于提升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9):108-112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讨虚拟品牌社区成员与品牌间类社会互动对成员价值共创互动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共收集466份有效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等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类社会互动正向影响成员价值共创互动行为;类社会互动正向影响品牌心理所有权以及社区内部人身份感知;品牌心理所有权、社区内部人身份感知分别独立中介类社会互动对成员价值共创互动行为的影响,且两者起到共同中介作用;互动支持显著正向调节类社会互动对社区内部人身份感知的正向关系,但对类社会互动与品牌心理所有权正向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张洁梅  马悦杰 《科研管理》2021,42(3):139-149
虚拟社区用户忠诚对于虚拟社区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知识分享行为(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资本(信任、社会联结性、共同愿景)和外部动机(互惠动机、声誉动机)对社区忠诚的作用机理,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信任和外部动机通过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对社区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联结性仅通过知识共享数量对社区忠诚有显著影响;信任和外部动机对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联结性仅显著影响知识共享数量,而共同愿景对知识共享数量和质量均无显著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对社区忠诚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知识共享质量对社区忠诚的影响更显著。该结论为企业重视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分享行为从而吸引和留住虚拟社区用户提供了决策支持,为企业更好的运营虚拟社区并利用虚拟社区获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study user acceptance of new computer technologies. However, it does not incorporate social structure and influence a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is study, we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 What ar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TAM for studying virtual community? (ii) What is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user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for virtual community? and (iii) How ca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ties serve as a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user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in a virtual community? Here, we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for extending TAM to incorpor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ties as a new theoretical construct.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virtual community results show that weak and strong ties influence technology acceptance. The findings enable HCI researchers to account for influence of social ties in future investigations using TA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虚拟学术社区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在线科研合作已日益流行,本文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动机的演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促进虚拟学术社区的科研合作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为例,依据扎根理论,对小木虫虚拟学术社区进行数据采集,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其进行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动机演变模型。【结果/结论】结果显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动机包括声誉动机、互惠动机、功利动机、利他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社交动机、享乐动机、探索动机、自我展示动机和用户认知动机10种。科研人员初始合作动机主要是功利动机,而科研人员持续合作动机在初始动机基础上,增加了自我实现动机和利他动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外部奖惩缺位时,学术社区成员自觉进行知识贡献行为有待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建立复制者动态方程,解释了在有限理性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贡献活动中,规范内化者和投机者的演化博弈,并将其纳入NetLogo平台中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了更贴合学术虚拟社区现实的规范内化演化。[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区知识积累、组织规模和认知成本均为社区成员放弃理性计算,选择自觉遵守规范,主动贡献知识的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对学术虚拟社区规范化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源软件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涛  王超 《科研管理》2006,41(2):202-209
随着开源软件(OSS)的普及,作为其承载平台的开源软件社区,也得到了用户的广泛使用。但用户往往仅从社区获取开源软件或代码,而缺乏知识贡献的意愿,这将影响OSS社区的持续运营和发展。基于社会影响理论,本文建立了开源软件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模型,考察了顺从、认同、内化三种社会影响机制对用户行为的作用。研究收集了351份有效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认可(认同机制)是影响开源软件社区用户知识贡献意愿的主要因素,群体规范(内化机制)对用户的贡献意愿没有显著作用,而主观规范(顺从机制)阻碍用户的贡献意愿形成。研究结果启示开源软件社区需重视建立用户的社会认同,从而促进其知识贡献行为,确保社区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杨楠 《科研管理》2021,42(5):87-93
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企业日益注重虚拟品牌社区的建设,借此向顾客展示产品独特价值,以期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通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搜集社区评论信息作为经验资料,并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互动体验、社区归属感以及品牌定位等范畴,阐释了顾客参与价值共创与品牌形象塑造的关系。研究表明,产品价值共创包括价值认知以及用户需求等核心要素,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而品牌形象的塑造则依赖于创新产品及建构以用户价值交互为基础的生态圈,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有助于品牌形象的塑造,企业应围绕产品创新打造虚拟品牌社区,强化顾客互动体验,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引导顾客积极参与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7.
周泽鲲  乌铁红  唐文跃 《资源科学》2019,41(9):1734-1746
虚拟社区已成为当代旅游者的重要活动空间,他们在社区中展开发布信息、组织活动、寻求帮助、分享生活等非交易行为(即契合行为),厘清旅游虚拟社区的参加动机及其与契合行为间的关系对于旅游虚拟社区的经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户外旅游虚拟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尝试明晰人们参加旅游虚拟社区的主要心理动因,并探索户外旅游虚拟社区中参加动机对于成员契合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可划分为4种:自我成就、社交、学习和实际好处;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对于契合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仅对态度契合具有直接影响;群体认同是虚拟社区参加动机对契合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路径;契合行为的完全实现,必须要以达成态度契合为前提;旅游虚拟社区成员“参加动机-群体认同-态度契合-行为契合”的关系链条得以明晰,探索出从参加动机到契合行为的一般性普适路径。本文丰富了旅游虚拟社区契合行为研究,对旅游虚拟社区的经营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Social network sites (SNS) and micro-blogging sites are popular yet distinctive social media.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one type of social media and thus overlook how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SNS and micro-blogging sites may affect underlying motivational mechanisms. To address this research gap, we draw from the self-regulation framework and propose a research model to explain how different appraisal factors (i.e., self-image and peer influence) affect continuance use through emotional responses (i.e.,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atisfaction). Furthermore, we argue that the effects of these apprais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are different across types of social media. We tested our research model by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SNS and micro-blogging sites. The results confirm our hypotheses: First, self-image is a more significant factor in increasing SNS user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atisfaction, while peer influence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micro-blogging sites user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atisfaction. Seco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explains the greater variance of 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SNS as compared with satisfaction. A few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related to our findings on different motivational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本文以虚拟学术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知识交流行为影响因素,为虚拟学术社区提升平台活跃度及用户知识交流效率提供建议。【方法/过程】文章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感知信任和激励两个变量,构建了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社会影响、感知信任和激励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绩效期望对用户知识交流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努力期望、便利条件对于知识交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