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学者波斯纳在1989年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有专家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这些都说明“反思”与教师成长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教研活动的目标是要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理性教学智慧。要实现这一目标,教研活动过程中,仅有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需引导老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结合个体经验审视、反思实践,从而促进专业成长,形成实践智慧。"同人同课二次教学"教研活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教师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在教学活动中交互作用的结果。"反思"是实现"构建"的必要前提,"建构"是对"反思"的整合再塑,两者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概念模型的构建有利于高校英语教师的成长,并能有效促进教师对英语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教师成长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技术理性"、"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三种修辞探讨了教师专业属性——从"技术"、"实践"走向"个人"。由此建基于"教师作为个人"的专业成长方法诞生了:教育自传法——基于个体、从内部入手、自我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生态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成长做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过程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都还停留在对教师专业发展一些基本的表层问题的研究,没有把教师和教师专业作为单独的研究主体剥离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精细的研究,特别是对环境、文化等外部因素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取向,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的问题上不仅是对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的一种存疑和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完善化的补充。即在强调教师成长和环境之间关联与关系的生态学内涵和意蕴下,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在反思取向倡导的同伴互助交流,群体协商,以及重视反思过程、体验和发展反思技术、方法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师"群体"、学校"文化"的营建,重视通过"环境"、"氛围"对教师个人的影响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研究》2017,(6):81-87
教师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多以被动的专家理论讲授为主,由于忽略了教学情境和教师作为实践者的能动性,缺乏对教师反思的专业引导和支持,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内容和反思层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悟性。本文试图在教师反思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建构"实践-引导-反思"取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并重点讨论了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反思的层次、引导的方式及引导员的素质要求,以期为高校教师发展实践,特别是高校教师教育者自身成长提供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花盆效应”指理智、反思及生态取向下教师专业发展中外部成长空间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等问题,这会导致教师个体生态、群体生态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由此提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应坚持理智取向下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协同;在专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应坚持实践取向下教学反思与教师协作共同引领;在专业成长的成熟阶段,应由生态平衡与专业创新共同守护。  相似文献   

8.
苏丽 《教师》2012,(16):33-3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推进,教师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十分必要。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设计、创新、再认识、再创造的理性思考,是初中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强调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成长中的作用之大。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主体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合作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步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为了农村"、"关于农村"、"基于农村"的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成长过程,它是教师的专业自主、专业智慧和专业伦理的内在统一.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农村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积极投入教育改革之中,积极参与行动研究,同时增强自己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反思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大环境、政策、舆论、职业现实、社会认知等让教师"精神自觉"充满危机."精神不自觉"戕害了教师作为"人"的价值以及作为"教师"的价值."精神自觉"在实践过程中有现实型、理智型、审美型、哲学型等形态,教师需要从增强精神自觉性、成为有追求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掌握调控精神危机的相关知识技巧等方面践行"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分水岭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综合性、复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既是促使教师专业化水平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保障措施,更是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重要分水岭。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个案调查,了解到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教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遇到了一些障碍,本文从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和教师的基本素质、教育观念、专业发展意识,专业知识等方面所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提出相关策略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形象的迷失、定位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体现,教师职业形象的合理化建构是教师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我国教师职业形象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应当着眼于教师职业本身对教师职业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师职业基本形象的基础上探求教师职业形象的时代特征,进而构建以专业自我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申诉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申诉权体现了教师专业的自律性,是教师的工作权、职业权,涉及专业责任和法律责任两个方面。教师专业申诉权在《教师法》中概括的并不全面,学界也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如何保障教师专业申诉权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现代哲学基础的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是根本的、现实的,存在是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了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追求生命质量的现实过程。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传统认识论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忽视了教师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教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造成了现实中理想化的教师职业精神与现实经验的落差以及教师人格的二重性。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以过程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应还原教师"人"的本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成性,通过教师专业境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师德观的内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师德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师德的好坏又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师德观.通过对86名中小学特级教师的师德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师德观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在"严谨治学"、"有责任心"、"积极性"、"拥有新知识、积极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热爱学生"、"有责任心、积极性"方面存在明显的职称差异,在"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本专业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而年龄、教龄和学历对教师的师德观没有显著影响.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培养中,应加强对教师"严谨治学"、"公平对待学生"、"提高科研水平"等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主体生命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师生命意义的关注应该是教师职业专门化探讨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忽视教师主体的生命意义及其人文关怀,教师职业的发展很难实现。立足于此,本文分析了现实中教师生命意义消解的诸多现象,并尝试从社会环境、制度文化、教师自身职业活动等方面提出重构教师主体生命意义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教师队伍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较低水平上起步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也更高。本文从分析了大众化时期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提出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