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对一道中考题的解答错误,感悟以一次函数图象信息为背景的行程问题的解法,引导学生莫让图象束缚了思维,利用画行程线段图,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化"二维"为"一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考试》2007,(Z3)
一、三角函数的重点是"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从考试大纲的变化看"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998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专门调整了高中数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其中的调整意见第(7)条为;"对三角函数中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的8个公式,不要求记忆."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延续了这一意见:"能运用相关的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引导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考命题中的一个热点是函数图象中的行程问题,将传统的行程问题以折线型图象的方式呈现,命制出了不少新颖的创新型试题.此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将“图形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并用函数的思想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以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为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含绝对值函数y=x-a的图象是v型折线,稍复杂一点的是y=x-a+x-b(a≠b)是槽型折线;y=x-ax-b则是"z"型折线,我们把这一类形如"y=n∑i=1ki·︱x-ai︱"的函数姑且称为折线型函数.笔者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究,把发现的性质整理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学前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以重心下移与深度聚焦为思路,对Z市X区4名家长和2名老师进行访谈,借助扎根理论,建构出学前教育小学化"错位"与"适应"的双重生态。"错位"诠释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为何",具体表现为"主体错位"和"职责错位"的复杂交错。"适应"解释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何为",具体表现为适应主体是"家长、幼儿园和辅导班的三管齐下";适应策略包括"坚决抵抗、无奈妥协、精明调适和无知得意";适应类型是"预防型和善后型、强迫型和引导型、突击型和持久型、长远型和短视型"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6.
一次函数图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甚至是难点.综观各省市中考试题,尤其以行程问题为背景而编制的一次函数试题居多.2008年南京中考试卷最后一道一次分段函数试题,作为压轴题,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多个版本教材对运动图象内容呈现方式基础上,选择香港版物理教材"直线运动的图象"一课,基于PASCO系统和情境化虚拟实验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对运动图象的科学理解。  相似文献   

8.
因为函数图象是高中数学知识的根基之一,所以函数图象一直是历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热点.高考函数图象选择题的类型有"依式选图"和"依图选图"两类.依式选图是指根据函数解析式选择函数图象选项;依图选图是指根据图象或图形选择函数图象选项.其中后者比前者难度大,综合性强,思维能力要求高,具有高考选拔和区分功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中考命题加大对学生从图象中获取、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考查的力度.行程问题的面貌悄然发生着改变,一类新型的图象类行程问题应运而生.现以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为例说明.1.探究两人不同行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高考命题的基本遵循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早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但时至今日,知识立意仍旧主导着高中数学的教学.案例若函数f(x)的图象如右图所示,试作出函数|f(x)|的图象.通常地,多数教师总是愿意基于函数图象之间的"对称"关系而分析并解决问题:1保留函数f(x)的图象位于x轴上方的部分;2将函数f(X)的图象位于x轴下方的部分沿轴翻折到x轴上方,同时去掉原来位于x轴下方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求解行程图象信息题时,首先分清两个坐标轴各表示哪个变量;其次,找出图象中的特殊点,并将图象中的图形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第三,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现举例加以说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物理过程可以用文字来表述.也可以用数学式来表述.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而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各自的优势.运用物理图象来解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图象解题法”.也可简称为“图象法”。“图象法”的优势是直观性强.化抽象为形象,将抽象与形象融合在一起.极有利于对题意的理解.化难为易.从而.相对来说较轻易地解开难题。  相似文献   

13.
函数类问题的解决最终归结为对函数性质、函数思想的应用,""与"■"问题,在高中数学呈现的形式各式各样,这类问题的解决涉及函数的性质、图象,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  相似文献   

14.
振动和波动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呢?一、振动和波动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振动研究一个质点;波动研究连续分布、相互联系的一群质点·2·图象的物理意义不同·振动图象表示一个振动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各个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可以形象比喻为给一个人“录像”;波动图象表示参与传播振动的一群质点在某一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可以形象比喻为给一群人“照像”·3·图象的坐标不同·振动图象为“位移—时间”图象,横坐标表示一个振动质点的运动时间;波动图象为“位移—距离”的图象,横坐标表示参与传播振动的各…  相似文献   

15.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函数一章的学习中掌握这种思想方法很重要,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就会用函数图象将它描述出来;反过来,画出一个函数的图象.也要学会利用图象分析函数的性质,这就是"看图说话".下面精选部分试题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16.
化归,即化转归结。它是将所遇问题不断地变形,直至把它转化成另一个熟知、容易解决的问题,或者已经会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化归的思维方式。通常有:化生疏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化综合为单一、化不规则为规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模为有模、化单解为多解、化间接为直接等等。化归,对于解决问题,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实现图形变换,让思路"明"了;数形转换,让规律"现"了;关系转换,让解法"活"了;算式变形,让道路"通"了。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几何综合题,为了排除纷扰因素,我们往往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或构造出基本图形,将几何问题"模块"化从而得以快速解决.本文通过一个引例提炼出"线割矩"模型,并利用此模型解决以反比例函数图象与几何图形结合为背景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92):119-120
高中物理涉及物理图象中的"面积"内涵非常丰富。图象中的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运用图象"面积"解决物理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图象"面积"解物理高考试题具体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即(1)已知图象,利用"面积"求解高考题;(2)自构图象,利用"面积"求解高考题;(3)转换图象,利用"面积"求解高考题。  相似文献   

19.
“图象信息型”应用题是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一类新题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函数图象信息型”应用题“望而却步”.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解决这类问题呢?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按下面的步骤去思考,对解决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读图”找“点”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观察函数图象的形状,找出分散(隐含)在图象中的各个知识点.正确提取有效信息,是解决好问题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反比例函数与面积"同行"的问题屡见不鲜.解答它们,方法因题而异.有的只要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有关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乘积,有的却要求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有关点的坐标的具体数值.下面介绍几例,供同学们参考.例1(宁夏区中考题)反比例函数y=kx(k>0)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A、B是图象上两点,AC⊥x轴于点C,BD⊥x轴于点D,若△AOC的面积为S1,△BOD的面积为S2,则S1和S2的大小关系为().(A)S1>S2(B)S1=S2(C)S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