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爱岚 《快乐阅读》2011,(25):142-143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语言中蕴涵着艺术的魅力。它既能使学生兴奋激动,甚至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也能使学生消沉、厌烦、以至暴跳如雷。人们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都说明了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也铺天盖地般涌来,如"神马"、"酱紫"、"3166"等新兴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时出现,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日记、作文中使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究竟是一种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中的种种奇怪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秋冬 《语文天地》2011,(24):49-50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与教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在那里可以发出知识溪流。"这句话寓意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也隐含着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就是这个"源泉"引领着同学们走进知识的  相似文献   

4.
正"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课特有的教学内容,只有集中精力抓好这四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曰:"言有宗。"墨子曰:"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清代的刘熙载认为,所谓的"宗"和"类"就是文体,若文体不明,读解就容易产生困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体比较丰富,不同文体的文章,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同,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和理解的侧重面也就不同,学生语言运用的教学着力点也不尽相同。《诺贝尔》《詹天佑》和《钱学森》这三篇课文,从文体上看都是写人的记叙文。仔细分析,这三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体信息发布以及阅读上的简化,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快餐"。语言"快餐"的设计目的也是方便生活,当然带来的问题也和真实快餐大相径庭,比如,容易引发"挑食"这个坏习惯,专挑自己喜欢的等。为此,强化孩子读写策略的训练变得更为重要。而对于教育者来说,也要避免提供过多的"快餐"知识。  相似文献   

7.
案例背景: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学习各种知识都有最佳年龄期,3至5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幼儿正是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可是并不是每个幼儿都愿意在集体面前"展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人们将"语文"理解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出口行云流水,落笔铿锵有致",把文字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便可以出口成章了。这几乎是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但是,把自己的意思、主张表达出来,说服别人,让别人"听其言,观其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一次我上完《爱迪生救妈妈》后,问学生:"妈妈手术后如何评价爱迪生的做法?"学生脱口而出的仅仅是"天才""聪明"两个词语。为什么这份真挚的情感只能用这两个词语  相似文献   

9.
蔡娟 《安徽教育》2014,(4):43-43
<正>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评价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课改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对学生的表扬也多了。但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若不断地重复简单的"很好""你真棒"等语言评价,久而久之,孩子们也觉得这是一种敷衍,导致学生上课情绪依然低落。记得听过某老师的《小白船》一课,一名学生上台演唱,声音不太好,节奏也不对,演唱完毕后,老师却说了一句:"XX真勇敢,唱得真好。"其他学生的表情可就复杂起来,甚至有位学生小声说: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如果有一双翅膀,我认为那就是积累与实践。这一对概念其实也很古老。荀子说:"学不可以已。"他主张学习要持之以恒,丰富积累,从而"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颜氏家训》中指出:"钝学累功,不妨精熟。"这就是说对待学习上的愚钝,要通过长期的练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功力,学会迁移。如今,《语文课程标准》又汲取精华,赋予其新的活力,旨在通过积累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片段】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师:我们来看这个"醉"字,它是生字,看老师板书。师板书"醉"。师:这个字的偏旁是"酉"(you)字,这个"酉"字在古代表示酿酒所用的器皿。板画:师:这个就是古代酿酒用的器具,里面"—"表示容器里面有酒,所以写这个字时,这一"横"千万别忘了。后来,古人造字时,很多跟酒相关的字都用上了"酉"字旁。比如"酿、酩、酊……",后来引申到人们酿造其他液体时也用这个偏旁,如酿造"醋、酱……"  相似文献   

12.
跳蚤市场     
正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学校举行了一项活动,叫"跳蚤市场",让大家体验一下卖东西的过程。"开始卖东西了,请第一班的同学开始卖。"广播(bō)里说道。我们听了,赶紧抱起要卖的东西走出教室,摆(bǎi)在桌子上。摆好之后,我大声喊道:"卖书喽,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有个同学听到了,就过来挑了一本书,然后问我:"这本书多少钱?"我回答:"五块钱。"那个同学又问:"两块钱可以吗?"我说:"可以。"那个同学说:"这本书我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情:她读二年级的孙女向她请教:"钊"字怎么组词?斯霞老师就问:课文中是怎么讲的?孙女回答:是"李大钊"的"钊".她略一思索就说:你就组"王大钊"吧.可是孙女还是皱着眉头说:老师要求用"钊"字组三个词呢!"笔者在此暂且不论这啼笑皆非的结果,也不谈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紧扣教材,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学好语文,真正让学生运用好这一"基础性工具"。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语意品读,咂摸"反复"的表达效果师:请大家读读这几句话,能发现它们共有的语言秘密吗?(投影出示课文中出现"一齐"的四个语句)生:这几句话都有"一齐"这个词,有的还有两个"一齐"。师:人们"一齐"做了什么?画出来。师:我们常说,写文章要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可课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一齐"呢?再读读,体会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些句子旁边。(生默读,作批注)生:我觉得这几个"一齐"把人们动作的一致性写出来了。生:我认为不仅是说动作  相似文献   

16.
正语感是人类对于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能力表达的重要基础。这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来说至关重要。良好的语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英语学习,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高。这对于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更是具有重要作用。中学阶段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阶段,也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阶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正每次坐在一起改作文时,同事总抱怨学生的"谎言""假事""雷同"的问题,学生只是在这样的文章中打上了是"我写的"的标签,却很难说是在"写我的"生活。作文这餐饭,如何寻找"接地气"的"食材",以及养成能烧家常菜的"厨艺",也就摆上了桌面。选材当然很重要,但语言锤炼也功不可没,其实可以用好我们手上的两张牌:日记和周记,即"每日一  相似文献   

18.
省略结构的儿童语言获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汝亚  石定栩  胡建华 《中国语文》2012,(3):211-224,287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儿童省略结构的获得。本文所讨论的省略结构指的是"也是"结构、"也+情态动词"结构以及空宾结构。这三种结构在汉语生成语法有关的讨论中常常被笼统地称作VP省略结构。本文的研究发现,前两种结构的句法语义表现和英语等语言中的VP省略结构比较相似,因为其解读遵守平行原则,即要求省略部分与先行部分的句法和语义对等;而空宾结构的表现则不怎么像VP省略结构,因为其解读可以不受平行原则的制约。支持这一分析的证据来自我们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岁儿童和成人解读"也是"和"也+情态动词"结构遵守平行原则,而解读空宾结构不受该原则限制。该项研究还发现3岁儿童还不具备区分这三种结构的能力。本文认为这三种结构的解读涉及句法和语义的跨模组运算,而跨模组运算能力的成熟要受到年龄因素的限制,这一研究结果为语法发育论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
曾爱明 《成才之路》2014,(35):91-91
正语感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比较重要的,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并致力于研究,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感性经验,需要学生在读、写、听、说训练中培养。叶圣陶对语感作了描述:"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丏尊先生说:"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语感培养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  相似文献   

20.
很多学生能够谈文色变,苦苦思索半天,也无话可写,搜肠刮肚也只有三言两语,作文—难写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我们作文里的"米"就是素材。素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事。叶圣陶说:"生命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笔下生花的方法很多,关键还要学以致用、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