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知识窗     
“腹稿”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已经想好但还没有写出的文稿。”据《新唐书·王勃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臥,及寤,授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力腹稿。”(《辞海》) 明代李贽《初谭集·为文》:“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积舌耕。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掩面而臥,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山东教育出版社《短篇文言文  相似文献   

2.
何为腹稿     
《山东图书馆季刊》2010,(4):113-113
“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不少作家动笔之前都养成一定的习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总结出一条写作经验;“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文章“向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复面卧,及寤,援笔成章,不易一字。”他的习惯是蒙被大睡,待一觉醒来,便能“援笔成章”。鲁迅写文章,也不是摊开纸张就写,更不要说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5.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6.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7.
世界戏剧史上有一部迄今为止最短的戏剧,它出自法国剧作家特里斯坦·勃纳德之手。亨有“法国马克·吐温”盛誉的勃纳德,一生写了40个剧本、50部小说,他的《小咖啡馆》和《说英同话的人》都是法国戏剧中不朽的杰作。他在1932年写的一部“芝麻”剧《流亡者》堪称世界上最短的戏剧,全剧如下:  相似文献   

8.
《仪礼·乡饮酒礼》:“坐税手,遂祭酒。”是谓酿酒祭神。街L记·乡饮酒义》:“祭德,祭酒,敬礼也。”义与《仪礼》同。《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伍被语:“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裴驷集解引应动语:“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也。”又《孟子苟卿列传》:“荷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骏衍之术迂大而园辩;爽也文具难施;淳于尧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日:‘谈天衍,雕龙爽,炙我过宪。’田骄之属首已死齐襄王时,而苟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苟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苟卿,苟卿乃适楚,而春申君…  相似文献   

9.
在1987年5期《图书馆》上,我发表了《“目录”商释·附称谓辨》一文。该文主要部分提出了对“目录”一词中的“录”字的不同解释。认为“录”,不是指传统所说的“叙录”,而应当是“次第”的意思。当时,我只就三部著名的目录学著作本身所依据的引文作解,没有全面展开。为了使这一立论能够站住脚,本文拟进一步再加阐述。一、试释杨仆《兵录》的“录”字义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说:“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定住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真”。关于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先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在建国之初,高祖刘邦即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兵法,张苍为章  相似文献   

10.
策划的解读新闻策划与文风有必然的联系吗?有。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弄清策划这个概念。据许慎的《说文》:“策,马箠也。”“箠,击马也。”———用马鞭击马,奋力之谓也。“划,锥刀曰划;从刀从划。”———用锐利的锥刀刻画、切磋、雕琢,其本义和引申义是:锐意的谋划。两字的意思连起来,即全力以赴,锐意谋划。另据《后汉书·隗嚣传》:“是以功名终身,策划复得。”又,《晋纪》中:“魏武帝为丞相,命高祖为文学掾,每与谋策画,多善。”“划”与“画”相通,都是策划、谋划之意。古人如是说,今人呢?《现代汉语词典》对“策划”这一词条…  相似文献   

11.
写书撰文等脑力劳动,和做工耕田等体力劳动一样,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今天称之为“稿费”或“稿酬”,古时有时称之为“润笔”。《隋书·郑译传》:“译因奉觞上寿。上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这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润笔”一词。但作文付酬并不始于隋代。宋代王楙认为始于西汉,他在《野客丛书》卷十七中说:“观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别在长门宫,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文君取酒。相如因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此风西汉已然。”清初的顾炎武认为王楙的论证不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7)
家庭,一本读不尽的书——二读《家庭之友》“社会·家庭·纪实”栏目文/耀晗若文明善再读《家庭之友》“社会·家庭·纪实”栏目,其中,今年第二期《情歌一曲动九天》一文,又使我们心波激荡久而不息。主人公赵建俊的事迹昭示我们,家庭是一本书,通俗具体,悉心潜读不...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5)
深沉浑厚开人心扉读《家庭之友》「社会·家庭·纪实」栏目文/耀晗若文明善翻开《家庭之友》1997年第1期,留目于“社会·家庭·纪实”栏目,所登的3篇文章均具魅力,诱使笔者一口气读之而尽。阅读过程中已觉此栏目份量不轻,读后掩卷而思更感到内容的深沉浑厚。笔...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唐代的“邸报”。前一时期,还有人撰文说:“同今天新闻报纸有更多相似之处的新闻形式,应首推‘露布’。”从而得出结论:我国最早的报纸应是汉代的“露布”,把中国新闻报纸的历史又上推了几个世纪。对于这些说法,我不敢苟同。“露布”在中国古代亦称“露板”,“露版”。《后汉书·李云传》载:“云素刚,忧国将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书。”章怀太子注:“‘露布’谓不封之也。”《南史·谢灵运传》载:(孟(岂页))“因灵运横恣,表其异志,发兵自防,露板上言。”《文心雕龙·檄移》载:“张仪檄楚,书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云:“‘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布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  相似文献   

15.
论据乎?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社会科学论文选》中,《王勃生卒年考辨》一文,认为王勃集中《与契苾将军书》非王勃所作,理由之一为:王勋为王勃之弟,而《与契苾将军书》却称王勋为“舍弟”,故知是信非王勃作。(见该书第23页)此考证读之令人不以为然。舍弟,对他人称己弟之谦辞,乃极普通之常识,该文作者何连此亦不知?  相似文献   

16.
关于“著作”概念,我在《“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载《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曾谈过一些浅见。考虑到这个问题与编辑学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著作”概念的产生与词义的演变 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社会的先民就已经有了口头著作活动。民间大量流传的神话、故事和歌谣等就是口头著作。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教民稼穑、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都是先有传说,后来才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我国先在诗歌领域产生了著作概念的萌芽。《诗经》所收的诗有五首自身载明作者是谁。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颂,以究王汹。”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相似文献   

17.
商务印书馆1988年出版的《辞源》缩印本,是阅读古籍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舛误漏衍也时有所见。现举述几处,以期再次修订时补正。一是印刷错误。第1181页皇舅条引《仪礼·士昏礼》“某氏来妇”文,将妇错印为归。第1281页筲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成了《仪礼·既夕记》。第1958页齐字条引文“马不齐髦”,将髦错印成了髟毛二字。二是漏衍错误。第1068页墙字条、第1682页还字条引文将《仪礼·既夕礼》错为《仪礼·既夕》,脱去了礼字。第1897页髦字条引文《仪礼·既夕礼下》,下为衍文。《既夕礼》无上下之分。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学创作都少不了夸张。“夸张”二字,最早见于《列子·天端》:“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意思是说,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人不可信。夸张又称铺张、夸饰、饰言等。《晏子·问下》:“夸言愧言”中的“夸言”;《史记·刘敬列传》:“两军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中的“夸矜”;《风俗通·声音》:“乐官所增饰”,及曹植《魏德论》:“宪度增饰”中的“增饰”;王充《论衡》中的“语增”、“增言”;李纯甫《雪诗》“千奇万巧难形容”中的“形容”等,用于修辞,皆为夸张之意。  相似文献   

19.
关于译名     
三月七日人民日报第七版《纵论美国总统竞选形势》一文,对美国州名Massachusetts的汉译,八处用“麻省”,一处用“马萨诸塞州”。三月十日人民日报第七版《马克·吐温的故乡》一文,对于同一人名Tom Sawyer的汉译,三处用“汤姆·莎耶”,四处用“汤姆·索亚”。  相似文献   

20.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