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弟弟的付出     
弟弟是在初二第二学期辍学的,当时他才16岁,正值人生的花季,然而他却过早地离开了校园那片神圣的沃土。为了我,为了操劳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回想以前,我们这个四口之家,总是洋溢着欢歌笑语,常惹得邻居们羡慕不已。可自从母亲受工伤而失去劳动能力后,整个家没有一点活力,沉寂得让人有点担心。从此,一家四口便全靠父亲一人撑着,给妈妈治病,供  相似文献   

2.
卖书的父亲     
我的父亲,他只不过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的人;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和其它千百万个父亲一样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父亲。从小到大,父亲对我们兄妹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从来没有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然而,在我的心目中“父亲”这个神圣的字眼却似荷花般洁白,似金子般灼灼闪烁。因为在我的脑海中很久以前就珍藏了一幅图画,虽然他只是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值它却毫不掩饰地完全展示了父亲对家的热爱,对我们兄妹的父爱与希望……那是许多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     
父亲已八十有余,仍单独生活,可他有四对儿女,却无一人在其身旁。母亲在世时,父亲忙于家中几口人的口粮,整日在外劳作,不曾做过饭,洗过衣。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母亲去了,离开了她的八个儿女,离开了她相濡以沫的丈夫——我的父亲。那时,我在家乡上班,能经常看到父亲,他很消极,他常说,他听到母亲在他床边哭泣。从此,父亲就日渐消瘦下去,眼中没有了往日的明亮,笑容也逐渐从他脸上消失。在我的记忆里,他总是和蔼的容颜失去了温暖,变得漠然。我们想法劝慰父亲,并且拿走了与母亲有关的一切物品。可我知道,我们拿不走母亲几十年留在父亲脑海中的记忆。也只能让时间去淡化它,使它不再凸现在父亲眼前。  相似文献   

4.
偶然遇见爱     
1月20日 晴 我们家是典型的传统三口之家,父严母慈。在我眼中,父亲永远都是老样子,乌黑的头发.黑黝黝的皮肤,他不常笑,因此脸也是“黑”的,让人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5.
从我有记忆那天起,我便知道父亲头上早已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尽管身为教师的父亲和母亲都觉得冤,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政治的苦难,也同时造就了生活的困难,一家六口,靠着母亲的工资和父亲的生活费,其艰涩情状可想而知。餐桌上几年不变的小菜是豆腐加白菜,姐妹四个身上穿的大多是亲戚送的旧衣。这般生活,能说不苦吗?可父母常告诫我们:“吃得苦,始有路。这是必须记住的家训。”与其他同学相比,那时我们家苦得委实可以。然而,当看到父亲被下放“劳动改造”,硬挑起一担盛满谷子的箩筐踉踉跄跄且不卑不亢走在田间小路上时,当看到母亲白天…  相似文献   

6.
我真后悔     
我的父亲是典型的陈世美。本来我是可以跟随母亲的,然而,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父亲。不是为了享受他那比较富裕的生活,只是想……让他不得好过。  相似文献   

7.
对于有的人来说,父亲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字眼,因为他每天准时出现在家中的餐桌旁;对于有的人来说,父亲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因为他意味着男子汉的成功和刚毅;对于有的人来说,父亲是个大度的字眼,因为他意味着宽容、理解和支持。而我,从小到大虽然有3个父亲,但几乎不知道父爱是什么,他们都没有给过我真正的父教。然而,他们又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的生活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应该说,父亲们是应该负有一部分责任的。我的故事应该从母亲说起。母亲出生在一个很穷的乡下人的家里,姥爷是“风水先生”,姥姥是一个懒惰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2008,(7)
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与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父亲有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个小镇上算是一个富有的人,但我的零花钱从来没有我的同学们那样多。  相似文献   

9.
我尝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甜头我叫包春香,是磨盘四组的农民。小时候由于家里人口多,母亲患子宫癌,长期躺在床上,父亲年迈,丧失劳动能力,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我只念了二年书就辍学回家,照顾父亲,看护母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遍了祖国农村大地,我家虽然也和...  相似文献   

10.
一家三口人正在不声不响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 “我找到了一个鸟窝!”母亲抬起头,瞪大了黑黑的眼睛。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也许是为了回答母亲询问的目光,也  相似文献   

11.
心有阳光     
父亲是名老工人,过几年就可以退休,谁知却遭遇下岗。父亲在工厂勉强待了两个月,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只好回到了老家。父亲的心情差到了极点。他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在屋子里不是打桌子,就是敲板凳,还经常为一些不知名的小事和母亲发生口角。我知道父亲的苦衷。父亲一辈子也闲不住,他勤劳能干,车出来的零件既标准又好看,全厂人都尊敬他,一口一个“师傅”,喊得他心里发热。父亲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然而,时过境迁,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父亲连同他工作了近30年的工厂一道被闲置了。“五一”放假,我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父母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他要到N进K学堂时,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自便”,为他“办了八元的川资”,“然而伊哭了”。又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鲁迅对哭了的母亲与“亡故”了的父亲是热爱的。那么,现存就让我们对他的父母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13.
馒头里的爱     
原野 《家长》2004,(Z1)
父母离婚后,父亲又结婚了,只是仍然一个人住在重庆,很孤独,很落魄。他常来看我和弟弟。那时我上小学,看到母亲不愿理父亲,我于是也有意疏远父亲,不喊他“爸”,不跟他接触,偶尔喊声“爸”,也会东张西望,声若蚊子叫,生怕被母亲听见。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母亲恨父亲,所以我觉得我也该恨父亲。一个夏天的晚上,天热得连星星都淌着汗,我和外公、外婆、母亲坐在院门外乘凉。我坐在小板凳上懒懒地靠着外婆———没有作业的负担,不知人世的沧桑,未尝生活的艰辛,10岁的我在那个夏天的晚上无忧无虑地乘着凉。“儿子!”是父亲的声音。当我看见父亲推…  相似文献   

14.
无奈的选择     
“妹妹,我想有一天你会理解我这个做哥哥的选择。”那时,我十二岁,妹妹只有八岁。我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是一名军官。我也不知道这两个生活上有那么大差异的人,是怎样好上的。那一年,父亲有了外遇,跟母亲提出离婚。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哭。当时我和妹妹痛斥父亲,我们真的很恨他,很恨很恨。父亲说:“孩子愿意跟谁就跟谁吧!”我犹豫地看了一下妹妹,她狠狠地掷给父亲一个白眼,说:“鬼才跟你呢!”然后径直跑到母亲身边,帮母亲擦去泪水。我也往母亲那边走了几步,脚却僵住了。我不能,理智告诉我,母亲身体这么弱,如果孤身一人抚…  相似文献   

15.
记忆中,我的家庭一直是有些特别的。同别人的三口之家相比,我家只有我和父亲两人。早在我出生前,母亲就已经离开了这个家,她给我的印象,可以说只有零。小时候,也许父亲是怕我问起母亲的事,经常会一遍遍地告诉我:“妈妈去北京了,要过很久才会回来。”懵懂的我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睁着大眼睛想象着母亲的模样,然后乖乖地和小朋友出去玩了。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     
八年前的这个时候,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年,他才三十九岁。 那个夜晚,满天的星星,很美。然而弥留之际的他身边却没有一个亲人,因为病发作得太突然了。同室的病友后来告诉我们,他一遍遍地唤着我和母亲的名字,泪流满面。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不禁潸然泪下。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就没掉过眼泪。 父亲个子并不高,但显得很魁梧,厚实的肩头,是我常常熟睡的地方。他走起路来,步子很大,但稳健,幼时的我曾经最讨厌和他一起上街,因为我即使小跑也跟不上他。父亲严厉,常骂我“朽木不可雕也”,但却并不刻板,高兴时总爱用胡子扎得我脸上辣辣的疼。他似乎什么都会,以至我小小的心灵中总觉得他是个“万能爸爸”。 父亲是一家—千多人的工厂的头儿,工作很忙;绝少时间陪我们。那时的生活并不宽裕,但我常以为自己拥有最幸福的家庭。母亲有时会责怪他把家当作旅馆,  相似文献   

17.
我为书狂     
覃祚华 《师道》2003,(1):53
我生于农门,长于农村。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告诉我:读书是咱们惟一的出路。现在回想起来,我迷上书并不只是因为父亲说过的这句话,而主要是父亲最初买给我的那些“小人书”。那时候,家里穷,父亲就叫我把家门前的佛手从树上摘下来切成片晒干,然后拿去收购站卖,得来的钱就拿去买“小人书”。我对“小人书”的爱好一直延续到上初一那年。读中学的6年里,由于母亲的病,使我家的生活更加困难。但是父亲节衣缩食、东借西凑也要让我和弟妹们完成学业。这样一来,家里就更加一穷二白了。但是我们谁也不愿辍学,上学读书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大…  相似文献   

18.
人说母爱是伟大的,是独一无二真正的爱。这我无法否认。不容置疑,母爱是无法代替的,自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我们就认定母亲是最好的。然而我也认为世上还有爸爸好!其实,在没发生那件事之前我对我的父亲根本没有一点好感……我讨厌他在人家面前说我“坏话”;我讨厌他没有我同学的爸爸那样“大方”;我讨厌他在被别人误解后却不去争辩;我讨厌他是那么的懦弱,那么的无能……妈妈出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爸爸两人,好无  相似文献   

19.
艾美丽 《成长》2006,(2):35-36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察觉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不如母亲。我们姐弟4人有什么事征求父母意见,母亲总是第一个发言,然后就拍板决定。即使是问父亲,他也会说:“问你妈去。”时间长了,我们不会再去问父亲,都是直截了当地向母亲汇报。  相似文献   

20.
我叫唐朝伟,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我家共有6口人,有80多岁的太祖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我,四室同堂。一家人和睦融洽,幸福愉快地生活着,左邻右舍都夸我们家好,一连几年被评为“十星”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