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人送别多在晚上,古典文学中其例举不胜举。亦有在早上及白天者,但毕竟是少数。诗贵含蓄,对含蓄诗作的时间领会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2.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王实甫作品的语言极为后人所推崇。《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更是情境交融,“情由景生,境由情现”,因而有人称之为“诗剧”。在这一折中,作者的典故运用也很有特色,有的借前人诗句抒发感情,有的用神话故事显情达意,或直引,或化用,使语言灵活多变,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3.
李益送别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是中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中唐杰出的边塞诗人,而他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益送别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写征戍使边的,主要反映诗人立志于抵御外患,安国保民的豪迈情怀,另一类是写思乡送远的,这类诗在李益的送别诗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反映了诗人细腻诚挚的情感。李益送别诗情因景生,景由情出,含蓄蕴藉,意境深邃,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当时独标一格,罕有其匹。  相似文献   

4.
王莉 《天津教育》2022,(5):64-66
<正>我国的古诗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遗产,古诗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也不褪色,至今还发出耀眼的光芒,古诗词韵律优美,用词精炼,表达含蓄,极富画面感。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科目,教材中有着大量优秀的古诗词,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是教师需重点关注的课题。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6.
送别     
日巴忿巴一未亭外,古道边,,.甲哎少抄犷残,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如盗击吝.落一瓤磷粼瘾扇助加玲浦矛组梦寒。::i誉夏::羹岁多…二人生难得足欢聚,二性如J离,只’户-、,推称.由:一,超越时代的骊敬口肖文周冬梅《送别》是一代艺术大师李叔同于1 915年前后在逝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滇写的一首著名的骊歌。骊,是一种黑色长足的马;骊歌,离歇的别称,即送别时所唱的歌,现今多指毕业歌。骊歌在中国甚多,但首屈一指的当推李叔同滇词的《送别》。20世纪上半叶,处在新旧交替的中国内忧外患,中华民族面师众多的生存危机。于是,一大…  相似文献   

7.
送别     
冬天的一个上午,下着大雪。白茫茫的雪,给大地带来一丝神秘。我和小伙伴骑车到广场玩,只见一辆绿色客车停在那里。看来是快发车了,送行的人们纷纷和亲人告别。其中,我注意到一位老人和一位带着孩子的阿姨。  相似文献   

8.
送别     
1995年,父亲送我到城里读中学。我们父子俩背着行李步行到了乡镇,站在路边等进城的中巴车。父亲说:“我不跟你一起进城了,进城车费要四元,到学校车费又是一元五,往返就是十一元,太不值得了。”  相似文献   

9.
送别     
李舍 《师道》2005,(11):56-56
几天前刚送走了去内蒙草原旅游的老公,今天又要送去北京参加夏令营的儿子。儿子一遍遍地对我说:“妈妈,我们老师要求早晨五点必须到校,你可千万别起晚了。”还像个大孩子似的我,睡下以后像小猪一样,习惯了每天早上被老公三遍四遍才喊醒。要我早晨五点自已睡醒起床,实在是不太可能。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词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还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你们就要满怀期望地走进中考试场了。我首先要预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自己的最佳成绩来。随着中考的结束,你们的初中生涯也将结束。有的同学会如愿以偿地进入重点中学深造;有的同学会到普通高中就读;还有的同学则会到中专、技校去学一技之长;当然也有部分同学会就此结束他们的在校时光,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总之,你们就要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了。我只是希望你们在开始新生活之前能够抽出点时间来多想一想自己以及自己的将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谈谈语言中的含蓄艺术山东毕泗建含蓄是指作品内容在表达方式上的隐蔽和委婉。用含蓄来表情达意,能收到耐人咀嚼、韵味无穷的效果,从而产生意味深长的含蓄美。如何才能达到含蓄的目的呢?一、利用词语换序做到表情达意的含蓄汉语中,词与词的组合既简便又灵活。只要变动...  相似文献   

12.
含蓄是艺术美的一种理想形态,是艺术创作普遍追求的审美目标,是中国诗学的审美传统,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含蓄美是在主客观相结合过程中的艺术创造,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才能和美学观的体现,具有多种风格,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具体表现为意境的含蓄美、比兴的含蓄美、语言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3.
折柳送别     
清晨,初春的小雨淅沥沥地下着,似烟非烟,似雾非雾,笼罩着整个小城,洗去渭城连日来所有的尘埃。雨后,空气果然清新。远处的青山,如同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翡翠。客栈旁堤岸边的柳树,被春雨洗得那般青翠油亮,正随着徐徐春风轻轻摆动,那姿态仿佛是一位淑女在自赏她那婀娜的身段。正值此时,王维与元二共饮了最后一杯酒走出了客栈。书童将白马牵来,元二正欲上马与王兄道别,却见王兄登上了堤岸,折了一枝柳条。元二恍然大悟,原来王维他折柳送友,来表离别之意呀。王维将柳条递给了元二,元二双手接过柳条,两人互相拱拱手,什么也没说,…  相似文献   

14.
冰心先生走了,此前,萧乾先生走了,走得都很平静;可是,给我们的感觉,却是轰隆轰隆两声巨响,宛如擎天柱轰然倒下,响得不得了,连心都在跟着震动。冰心先牛走人走的是一个人,可是,她说过:叶圣老活着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叶圣老走了她便是万人之上了;如今,万人之上的也走了、万人之上仿佛一下手空出来一大节,大得没了边。冰心先生走了,正如巴金先生说过的,冰心先生是“五周”新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此话极准确。冰心先生恰恰是在“五四”运动时走上文坛的,当时她19岁,是个大学生,写了一篇“五四”学生运动目睹记。如今…  相似文献   

15.
折柳送别     
《红领巾》2010,(5):50-50
在古代.送别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那时候交通(jiao tong)不发达.也没有电话可以报平安。分别后.亲人、朋友间要见上一面,往往要很多年。  相似文献   

16.
章从高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送别内容、送别情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高适送别诗中平易感人、沉雄慷慨的送别情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讲究含蓄,含蓄之法深得诗人钟爱。含蓄的风格历久不衰,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其赖以生成和持续发展的土壤;儒家的道德观和佛、遗的哲学方法论又给予诗歌表现艺术以重大影响.或钳制或启迪,这是含蓄风貌形成过程中不容忽略的社会思想背景,是促使诗歌含蓄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送别     
弟弟要去杭州补习。小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我现在的心情似乎更接近于一个母亲送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出远门:不舍。昨晚,我埋头为弟弟整理行李,满满一行李箱的书,让人看了就心疼站在身边的这个男孩子。一边收拾,我一边对弟弟说:“你啊,在学校里要认真读书,不准和别人打架,不准和老师顶嘴,不准在别人面前哭,有事情要记得打电话给我……”我的家,一家六口,父母长年经商  相似文献   

19.
英国人格守教条、传统,彬彬有礼、含蓄幽默,而美国则混杂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其间含蓄用法也很普遍,因此,在英美口语和书面语中,含蓄用法随处可见。笔者在英译汉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双语对比研究,下面拟提出英语语言中诗歌语言、虚拟语气、双关语等中出现的一些含蓄用法的现象教于同仁。一、英语诗歌语言中的含蓄用法及其翻译①《莎士比亚戏剧精选一百段)中的(一报还一报)里有这样的诗句:“Iflmustdie,lwillencounterdarknessasabride,Andhugitinminearms.”(P.84),黄兆杰先生译为:“假如我非死不可,我将邂逅死亡,有…  相似文献   

20.
送别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凄迷阴柔的歌声哀而不伤,声声表达着送别时人与人之间长久以至永远的情感。人的一生,要经历过多少次送别?这个话题是那么地久远,它似乎不在幼儿教育的范围之内,但是,一件小事,一次送别的经历却被定格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回忆着、美好着……在某年某月的一天,幼儿园里来了客人老师。这位客人老师有点特殊,因为她从很远很远的延安来,还因为她要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