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善是事物最高价值的体现,艺术之善即艺术最高价值所在。《洛丽塔》体现了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传达了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文学价值理念。本文从艺术之善、道德之善、以及艺术自主性三者之间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与表达,论证了《洛丽塔》是审美品质与道德内涵的结晶产物,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自然、社会与艺术之间和谐关联的独到领悟与阐释。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艺术教育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体现了艺术学科以及跨学科的横向融合、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教育的纵向融合,强调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关注学生自我理解与观念,强调艺术知识、技能操作、艺术情感获得的渐进性等。  相似文献   

3.
萨空了的艺术理论集中体现在《科学的艺术概论》中。论著就建立艺术哲学的必要性、艺术和美的一般常识、艺术与社会的关联、新艺术建设的启示、艺术遗产的批判接受及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做了系统阐释,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为从事文艺研究的学者们留下了宝贵的借鉴材料。  相似文献   

4.
表现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现代艺术哲学中重要的三个争论。一是引发了表现与模仿的主次之争,既没有"完全等同"的模仿,也没有纯粹抽象的表现,艺术是表现与模仿的统一,强调艺术表现情感而不是模仿自然更加具有积极意义。二是引发了艺术自律与艺术他律之争,艺术自律是艺术他律的基础,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彰显了艺术的自律性,坚持艺术自律需要正确看待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家负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三是引发了艺术可否分类之争,艺术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对艺术进行分类要注重三个原则,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和规律性与独创性统一。  相似文献   

5.
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对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的进一步认知、对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相互关系、对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工作发展繁荣的措施,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自身的和谐及处理好群众文化与艺术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迈向和谐文化建设之路的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处理好群文与艺术共同面临的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歌唱与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中相辅相承的两个重要环节,艺术实践环节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才能,演唱是艺术实践成果表现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歌曲《祖国之恋》为例,从艺术实践在声乐教学与歌唱技巧培养中的重要性、艺术实践与歌唱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对歌唱与艺术实践的结合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艺术实践对歌唱技巧培养、艺术实践与声乐教学有机结合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网络艺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艺术是难以分离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的开发就是当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起点。由计算机艺术发展起来的网络艺术 ,标志着科学技术与艺术在新的文化历史时代 ,继摄影、电影、电视艺术之后又一次从探索人类的两个绝对抽象观念的对立中互相影响、渗透 ,最后走到了一起 ,也证明网络艺术在新的世纪所要积淀的正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留给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艺术资源厚实而丰富。其中,对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所形成的艺术经验与艺术精神,又是直接而引人注目的艺术资源。这些艺术资源主要包括:求真的精神、叙事的规范以及史诗性的追求与收获。它们既在艺术经验与精神的层面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在艺术本体与价值的层面显示了《红楼梦》在继承传统中所形成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转型,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传统的油画艺术受到了挑战。从电影、摄影与油画的关联、影像与油画的本质,以游走于摄影、电影和绘画之间的两位艺术家的艺术道路为剖析,探讨了油画艺术的多元表达形式,分析了油画与现代多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融合可能出现的导向问题,提出了对电影与油画、摄影与油画融合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王妍 《文教资料》2013,(31):23-25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对艺术下的一个经典定义,指出了艺术符号、人类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诸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她的符号理论得益于恩师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本体论阐释,从而剖析了各种艺术符号的具体特性。而针对其中的艺术创造抽象过程所得到的艺术幻象,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用了很大篇幅阐释了其产生、特征以及各门艺术类型的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问题。认为“幻象”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1.
艺术分为一般的艺术和美的艺术,艺术与人为的自然有区别,与科学和手艺也不相同。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的应是"美的艺术",这是艺术与其他活动最根本、最关键的区别。康德将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和审美(感性)的艺术,审美的艺术又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美的艺术使人愉快,而且这种愉快不是私人的感官享受,而是具有普遍可传达性;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天才具有独创性、典范性、无意识性和非规则性四个特点,这四个特点正呈现了天才的质、量、关系和模态等四个方面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艺术史学科虽然自成立以来就遭受质疑,但也不难予以合理的回应:西方的艺术史正在从艺术门类史而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门类综合性和文化多元性;中国自身的文化、学术及艺术传统本身则具有艺术史书写的动力。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可能性来自于两方面:艺术史学科制度建立本身,中国式门类艺术汇通及古今学术汇通传统。艺术史学科路径可以有门类艺术史、宽视角门类艺术史、观念艺术史、比较艺术史、跨门类综合艺术史等。对艺术史学科路径的反思可能引导出艺术史学——对艺术史研究方法或路径的反思。中国艺术史学科可以由三个分支构成:艺术通史,跨门类、跨媒介或跨学科的艺术史,艺术史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术文化是独立的、个性鲜明的。中国美术传统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美术的特点及内涵。它包括从中国古典美术与中国现当代美术中提取出来的内容。由于中国美术传统源远流长,如果仅用一两个视点是很难将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揭示准确的。如以元素论为指导,可从中国美术的精神、观念、情趣、表现、观看几个维度探讨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中国美术文化的传统特征有:为人生而美术的美术精神、圆融辩证的美术观念、情理统一的美术情趣、立象尽意的美术表现、俯仰流观的美术观等。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印象派艺术,处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上。印象派在艺术观点上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强调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则与传统艺术背道而驰,给现代艺术以直接启示,使后来的绘画艺术在视觉与审美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竞技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竞技武术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拓宽了中国古老武术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武术的体育文化内涵,也推动和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激发了其它武术形式的开展,带动了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竞技武术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抗战时期开展对西北各地的无名艺术文物的踏查,在现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转型期,对无名艺术史提供了早期的方法论启示。考察团秉持以艺术审美与文物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升了无名艺术史在现代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确立了艺术本体研究在无名艺术史研究中的话语体系、建立了无名艺术史与传统经典艺术史的理论与方法关联。  相似文献   

17.
庞薰采艺术思想与创作风格的演变是和他的艺术理想与追求紧密相关的,这一条主线就是庞薰采的艺术救国思想。其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艺术救国,为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他的艺术活动符合中国艺术发展方向,起到了引领中国艺术与设计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艺术需要,是人类在享受视听体验、扩大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的特殊精神需要;它根源于物质需要和功利性意识行为。艺术需要生成艺术行为,艺术行为产生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构成艺术价值,艺术价值衍生新的艺术需要。以体验性精神需要为逻辑起点,艺术学基础理论就可能发挥作为其他艺术门类“基础规律”的原理功能,并具备开放性、科学性和有机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钢琴艺术指导的功能特性,并将钢琴艺术指导分类,分别从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器乐钢琴艺术指导、特别是舞蹈钢琴艺术指导的功能特点进行阐述和细致的分析,强调钢琴艺术指导在钢琴表演和其它表演形式中的重要推动作用。申明钢琴艺术指导的专业规范,希望通过这些能给学习和关注钢琴艺术指导的人一些启示,也希望钢琴艺术指导的艺术地位能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I address some questions pertin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art education. I begin by considering how we relate to art and how we might understand the notion of this relation in terms of human subjectivity and the art object. To do this I describe particular art practices that have broadened social conceptions of art, which in turn, become part of art itself and shape performances of understanding, learning and practice. Implicit to this discussion is a change in how artists, art practice and engagement with art are conceived. I then consider some art events in school art education and analyse how human subjects, art practices and objects are understood in this context. This leads to further remarks about how learners and practice in school art education might be discerned in the light of the preceding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