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时的疑古史学是容易为思想界忽略的反传统潮流之一,怀疑精神的真正源头是传统的“经世致用”说,而疑古思潮的某些局限也是和它相联系的,这种局限主要体现在缺乏客观证据。先存一主观先验之观念,以怀疑来为情绪性的反应服务,结果常常是怀疑过了头,因此说,“五四”疑古或反传统之病,不在疑古或反传统,而在于没有反到传统的要害上,推到了旧的偶像,却没有推倒造偶像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基础,没有发展出适合现代的科学、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培育出堂吉诃德和狂人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在风车中看见巨人”,堂吉诃德的夸大妄想与信仰的彻底性,是植根于宗教传统和骑士精神的西班牙民族气质的极端表现。“在巨人中看见风车”,狂人对五千年历史的冷峻否定,体现的则是怀疑的彻底性原则。鲁迅精神结构中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的养分。他深刻剖析中国文化传统,认为在中国的土壤中难以产生真正的堂吉诃德精神,而创造了人格极度萎缩的内倾型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狂妄信仰与狂人怀疑否定的情感窒息,是两种文化赖以旋动的中轴的两极,由此而衍生出的思想与意志的分裂,体现了人类生活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我疑故我在     
<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或有浮浅庸俗的泡沫淹没过脖颈,“先怀疑、后攻击”像是写在基因里的癌,因怀疑而生的丑闻层出不穷。追求公理和正义的道路上有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唯有“键盘侠”持“怀疑”之毒匕喈喈怪笑,自以为是。于是我们麻木了、颓丧了,不断怀疑:精神真的还有救吗?有没有人振臂高呼、掷地有声“我愿做一名真正的怀疑者”?  相似文献   

4.
常州庄氏之学开近世疑古之风。庄存与之学融通圣奥,以西汉董仲舒为宗,济以濂洛关闽之学与明代刘宗周一派的心学,在维护王权的思想中包含着变革精神;庄述祖传其学,本原六经,在考证中对经典作出了新的阐释,并开始怀疑经典的真实性;刘逢禄在怀疑《左氏春秋》之伪的同时,将今文释经的思想贯穿到诸经之中,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魏源、王闿运承其学,经学疑古之思潮大兴,并开史学疑古一派;亦可知近代湘学、蜀学中尚今文之风皆源于常州之学,肇自庄氏,经凌曙辈传承而来。  相似文献   

5.
教贵有疑     
无论从积极方面还是从消极方面看,怀疑都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往往决定这个人能不能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推陈而出新。因为怀疑始终让人占据思维的制高点,把握认识的主动权。“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种积极的怀疑精神,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成为划时代的发明家。“《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宋代人怎么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这种自觉的怀疑精神,使我国清代学者戴震在经学、语言学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卓然而为一代考据大师。  相似文献   

6.
疑古思想是福泽谕吉(1834-1901)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泽的疑古思想源于他自身与生俱来的怀疑精神,因此充满了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福泽认为疑古思想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创造历史的人必须具有充分的怀疑精神。由于福泽深受西方批判的历史哲学影响,所以他的疑古思想中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正>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界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精华和糟粕。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一生学术研究,充满怀疑与变化,这既是他不惧权威、敢于独抒己见,融汇百家、打通古今中外,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诸特征与精神形成的内在动力,也是其建树丰硕、成为“球形”文化巨人的重要秘诀.当然,这也是郭沫若迄今为止遭受诸多非议的重要原因之一.郭沫若的学术观念与研究方法,深受蜀学精神传统影响,显示出与后者本质属性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舞在秉承了中国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同时亦经历着后世的打磨与雕琢,在西方现代精神的冲击下,古典舞如何守住其“和”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重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自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登上文坛,就以其小说淡雅平和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瞩目。作者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小说中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精神,其代表作《受戒》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简约、淡雅和玄远之风。汪曾祺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呈现,是对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亦是对民族精神复兴的守望。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禁烟史上,清末禁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传统文化与禁烟运动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清末禁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自强精神和善鉴风格,另方面又使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发展;一方面近代烟毒盛行是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衰退的表现,同时亦加速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疑读法     
疑读教材 ,是教师的灵性和创意的体现。教师要想创造性地劳动 ,首先就要创造性地学习 ,对教材要有怀疑的精神和能力。意大利诗人但丁指出 :“我喜欢怀疑并不下于知识。”疑读法不仅能够发现教材中的知识性错误 ,而且能发现其思想性错误。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疑读能力比学识还要重要。下面以《宋定伯捉鬼》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宋定伯捉鬼》 ,课文阅读提示有云 :“人用智谋制服鬼” ,表现了“人能胜鬼” ,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教参也如是说。于是有些人就认为宋定伯是位“捉鬼英雄”。他与鬼偕行 ,以“诳之”开始 ,以“卖之”告终 ,机…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将他从西方“拿来”的怀疑精神、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方法等文化思想用以沟通、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张扬了“启蒙与再生”的文化交流精神,对促进中国文化、学术和教育的现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意义。作为一位对自由和民主怀着终极期望的世界化启蒙者,他始终不渝地坚守着那片精神息壤,孤独地求索和守望,终生不息地进行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理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4.
曾祥容 《四川教育》2007,(11):41-41
从"育人"的视角看科学精神,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一种"求真"的精神,包括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六大要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经验主义特点,而科技素质教育,无疑可以使中国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造中创新。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应切实承担起传播科学精神、孕育科学素养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政治风云与人文学科成就的宏观扫描,探讨了二十世纪的文化精神理想主义与虚无主义在竞争中交融,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在碰撞中融合,怀疑和批判精神与建设的热情在起伏中交织,生命意志与文化关怀在求索中趋同.由此倡导建立"二十世纪学",以进一步总结二十世纪的文化遗产.文章还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得失作出了评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与确证,所有的文化都是富有创造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那种简单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创造性基因并因此压制创造性人才成长的说法在认识上是片面和错误的,在实践上则是危险和有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革新的积极追求、“贵中尚和”的独特思维方式、“民惟邦本”“居仁由义”“知耻自省”的价值原则以及对自主人格和怀疑精神的推崇都有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并赋予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以正确的价值原则。克服创造性人才培养问题上的文化自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养分,是当前和今后学校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可懈怠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绝地反击     
<正>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写作目的旨在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儒家文明救西论。他认为:"真正  相似文献   

18.
文昌文化是以文昌崇拜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在其长期的流布过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融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佛、道的精华,但又独立于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它的主要内容即劝善、劝孝、劝学、劝养生等,这些思想观念与一般民众的现实生存意志是非常一致的,再加之其传播方式亦易于一般民众接受,因此,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代替的民间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俗精神关怀的层面。今天,西方文化已经显露出了它无法解脱的困境和弊端,看清并承认这种现实,我们或许就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一面,而恢复和弘扬像文昌文化这样富有世俗精神关怀的文化,则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高职院校的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塑造高职院校大学精神需要批判地继承,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因素,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自身特色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