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也在不断适应社会生活而随之变化,或是形成新的节日,或是产生新的节日习俗,或是为传统节日习俗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传承主体,增强其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当前,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不强、"洋节"入华的冲击、节日法制化不足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乏力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的提升。增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频繁,西方文化包括节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改变着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文化不断冲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忧虑,担心发展下去会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削弱民族精神。而2008年元旦中国人按照新的法定假日方案度过第一个节日之后,人们迎来了放假的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以及缩短的“五一”和保持不变的“十一”黄金周。中国在做到中西结合,共存共融的同时也将不断发展的中华节日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提高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政教育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意识,并且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传统节日文化全球化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我国数千年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民族、党和政府的发展来说是坚固的基石,因此在推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再审视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以发掘传统节日文化对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中国的传统节日把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作为主要诉求;印度节日则具有浓厚的宗教特色,是人与神的同乐狂欢。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民众日常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各地区的百姓生活习惯、道德取向,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有一些传统节日正逐渐消失,也出现了一些伪民俗、新民俗。传承中有变化可能正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透过江南名城常州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的行为层面,可以追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心理渊源,挖掘节日习俗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家庭节日,也常以家族、社区为单位组织活动,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可以有效地建构集体认同,增进社会网络稠密性,提升社会资本存量,对于乡村团结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面临多重危机,尤其是传统节日的公共性严重萎缩。从福建省潋城村端午节当代状况来看,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公共性”不仅可以传承,而且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关键机制在于,一方面要不断讲述传说,再造传统,模塑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现代节庆形式要重视民间组织民俗的传承,尽可能激发民众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主题鲜明,不同程度地渲染着崇尚和谐、遵守伦常、注重往来、珍视情感、向往美好、忠于先祖的思想内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满含深厚的思想情感、崇高的道德情操、鲜明的价值取向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等理念高度契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9.
节日是道德的寓所,道德成就了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历久弥新,文化底蕴深邃,德育价值丰厚。国、家、人既是人们自我定位、民族认同、追根溯源的重要单元,也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分析与整合的重要线索。国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根",家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线",人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本"。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受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许多西方节日在国内的兴起越来越频繁,这些节日的涌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冲击。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了解不够,认为是封建习俗,不加以重视,反而过于崇拜许多国外的节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在小学时代扩大对这些文化的传播,是保护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