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月11日,北京图书订货会徐徐落下帷幕。从1987年举办以来,22载生涯的变幻,它不再是最初意义上的"订货会",而已经成为人们观察订货会顽强生命力的新标尺。新标尺迎风旗谈到此次书展,呼宝民称,最强烈的感受是"民营出版"亮出鲜明的旗帜,网络出版更是如火如荼,他说,就在我们展台两侧,一边打出来的是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博览会,被称为全球出版业的“奥林匹克”。《对外大传播》曾以《再谈图书出版向对象国靠岸》为题进行策划, 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图书出版的重点稿件,令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外宣领域对外出版的现状,这些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书籍走向世界,法兰克福书展搭建了这个平台,为了使读者更近距离地触摸世界出版业的脉搏,本刊最近采访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展览部经理季清斌。曾经参加了16届法兰克福书展的季清斌,可以说是出入书展的“沙场老兵”,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外宣出版业走向海外的历程。他的一些见解也许会给国内新闻出版行业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年伊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推出了两本新著:《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和《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这两本书是中国外文局承担的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列入了2006年中国外文局外宣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书展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国际书展,被誉为国际图书出版界的“奥林匹克”,历来是各国文化和出版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本文作者亲临书展现场,感受了法兰克福书展的盛况。作者抓住了这次中国文化与世界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遇,开展了调研工作,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美好前景、欧美图书的出版状况以及法兰克福书展主宾活动给出版人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信息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阅读世界的“狂欢时代”。中国出版业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世界当代文学被大规模和系统地翻译引进出版,而今天,对世界名著的翻译很难再超越那个时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何让世界通过引进书籍这种最常见、最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中国对外出版人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从法兰克福书展到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还有连续两年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下文同)主办的出版选题策划会,都可以看到中国出版人对外出版的追求与梦想一直像火一样燃烧。 为此,在2007年7月29日-8月5日,本刊一路追踪“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亲身感受到外国出版商正在怀着渴望“阅读中国”,而中国出版人也带着追求与梦想,积极了解国际出版界的需求。为此,本刊采访了近十位国际出版业专家和学者,以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以其鲜活的互动内容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6.
2005年10月19日,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在德国中部的这个 位于美丽的莱茵河畔的经济中心城市拉开了序幕。 法兰克福拥有“德国最大的书柜”——德意志图书馆,德国法令规定1945年以后出版的德语印 刷物都有义务提交它保存。大约500个出版公司集中此地,称得上是世界图书业的中心。每年世界 最大、最有名的书展在法兰克福举行,吸引了大约800万参展商以及25万参观者。 为什么出版商都对法兰克福书展趋之若鹜,为何一个国家传播自己文化一定要让图书走出去? 刚刚离我们而去的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曾说过,报纸和网络是手枪、机关枪,而图书是高射炮,如果 有没来过中国的外国朋友说起对中国的印象,他们会说,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里面 是如何说的?或者会说,他看过一部什么样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但即使是电影那也基本都是先有小 说,后改编的。图书出版在对外传播与沟通中是如此的重要。 2004年改版之初,《对外大传播》“总编手记”栏目中,我们刊登了题为《外文图书出版向对象 国“靠岸”》一文后,就一直追踪、关注着外宣领域“书刊本土化”的进程,并据此做出了“图书向 对象国靠岸”、“《今日中国》阿文版在埃及落地”等一系列专题。我们力图通过种种探讨,一步步向 中国书刊出版的神经末梢靠近,去帮助大家一起感受图书出版国际市场的脉搏……——编者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书展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国际书展,被誉为国际图书出版界的"奥林匹克",历来是各国文化和出版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亲临书展现场,亲身感受法兰克福书展的盛况。作者抓住了这次中国文化与世界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遇,开展了调研工作,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美好前景、欧美图书的出版状况以及法兰克福书展主宾活动给出版人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中国图书如何走进拉美世界,让更多的拉美民众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这是中国对外出版人的使命和追求。7月17日,由五洲传播出版社举办的"五洲—拉美使节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玻利维亚、墨西哥、古巴、阿根廷、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等8个拉丁美洲国家驻华使馆的大使、公使、领事和文化官员与来自墨西哥、中国等国的汉学家、翻译家齐聚一堂,就如何通过图书出版,增进中国与拉美间的文化交流这一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9.
吴伟 《对外大传播》2009,(12):29-30
法兰克福书展刚刚闭幕,各路媒体对她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人们希望了解到中国与世界对话在图书领域是怎样进行的?希望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思维相遇的时候会碰撞出哪些火花?图书出版在推广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哪些难题,又将如何破解。  相似文献   

10.
马安德(Andrew Ch.Mckillop),英国出版商,拥有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他涉足出版业的第一份工作是1976年到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担任了一年多的外国专家,后辗转于柯林斯和哈伯柯克林斯、兰登书屋等大型出版公司,担任过编辑总监、发行总监,目前他是图书咨询网book2book发行总监。他一直心系中国的对外出版事业,给中国出版界的同仁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计划、系统地对外翻译出版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外文出版社在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的指导下,于1954年、1956年和1958年先后制订了古典文学、五四文学对外翻译书目,1963年又在这个基础上制订了对外的《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出版规划》(草案)和《现代文学作品出版规划》(草案)。两个“规划”  相似文献   

12.
王志永 《对外大传播》2016,(5):F0002-F0002
4月12日,2016年英国伦敦国际书展隆重开幕,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率团参展。外文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等相关人员参加。此次书展,外文局以“感知中国(ReadingChina)”为参展主题,凭借制作精美的外文图书、国际化的展台设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出版商和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10月15日至19日,法兰克福迎来60周年庆典之时,中国出版人也迎来了作为主宾国参展之前的最后一次亮相。早在两年前,新闻出版总署即与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签署协议,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举行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这是中国首次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上担任主宾国——这意味着,中国出版业将登上国际书业奥运会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14.
又一本中国图书荣获"世界最美的书"称号,这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向熹译注,刘晓翔设计的《诗经》。这一殊荣的获得也标志着中国图书连续七年在此项高水准的图书设计评奖活动中获奖。  相似文献   

15.
正1月10日,《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多语种图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中国外文局总编室主任黄卫,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任李丽宁、副主任杨平,新世界出版社社长李春凯出席了活动。陆彩荣表示,《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多语种图书是"中国关键词"系列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文局继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多语种图书之后,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领域的  相似文献   

16.
10月15日至19日,法兰克福迎来60周年庆典之时,中国出版人也迎来了作为主宾国参展之前的最后一次亮相。早在两年前,新闻出版总署即与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签署协议,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举行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这是中国首次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上担任主宾国——这意味着,中国出版业将登上“国际书业奥运会”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17.
外文出版社业务部是外文出版社对外联系业务的窗口之一。为社会各界提供多文种出版物的翻译出版、封面及广告创意、版式设计、出版咨询、印刷制作等业务。优质高效,服务周到。近年来,外文出版社业务部还策划出版了一系列针对国内各层次读者使用的汉英、英汉词典或手册等工具书。目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步伐,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与中国真实的发展现状,始终是困扰中国出版人、特别是对外出版工作者的一道难题。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策划并组织编辑的《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一书,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该书作为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一,将于年内出版。本文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为此书所写的序。  相似文献   

19.
法兰克福书展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国际书展,被誉为国际图书出版界的“奥林匹克”,历来是各国文化和出版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本文作者亲临书展现场,感受了法兰克福书展的盛况。作者抓住了这次中国文化与世界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遇,开展了调研工作,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美好前景、欧美图书的出版状况以及法兰克福书展主宾活动给出版人的启示,为读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信息参考。 文章篇幅比较长,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次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流的真实状况,本刊准备分三期刊出,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与鹤共舞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张惠民同志是原中国日报社的高级编辑,1951年—1957年曾在外文出版社任英文翻译。1990年他从中国日报社退休后,成为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文学出版社的社外翻译,近几年译著颇丰。他翻译的《孙子兵法与评述》(英文版)已于1995年10月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为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字斟句酌。他曾计划在10年之内将《资治通鉴》译成英文,这本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壮举,可惜事业未竟人先去。为了纪念这位成就突出的老翻译、老编辑,本刊特发表此文,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