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现时校园中很流行一种风气:认为孤独是一种“高雅”,是“独树一帜”,是一种“深沉”,表明自己“与众不同”;还有的人认为孤独是“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五多一少一倾听”,“五多”是指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想”、多“看”、多“表现”,“一少”是说教师要少“包办代替”,“一倾听”是指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具体说,教师应这样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李艳 《文学教育(上)》2010,(20):132-133
一.现代汉语中的三种“罢了” (一)“罢了” 孙锡信(1999)认为,近代汉语中的“罢了”是“罢”和“了”的组合,“罢”和“了”本都是动词,意思是“完结”、“结束”,组合在一起,“罢了”仍是“结束”、“完了”的意思,常充当谓语。如:  相似文献   

4.
“一三三一”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一”创设、“三”探究、“三”提升、“一”测验等四环节的教学方法.“一”创设即导,就是导入与导学;“三”探究即学、议、展,是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小组交流结果;“三”提升即讲、练、结,是教师点评或精讲、巩固练习学以致用和学生自结;“一”测验即检,是当堂检测.  相似文献   

5.
“三平”精神“贵”在一个“平”字,“平凡”是一种生存常态,“平静”是一种生活常态.“平常”是一种生命常态;“珍”在“平”中有“奇”,有“追求”就有创造,有“热血”就有激隋,有“责任”就有建树。“三平”精神蕴涵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悟,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导向、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7.
《师道》2012,(4):59-59
1.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8.
解读文本时,许多语文教师都会努力地寻找两个“点”:一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二是主题的“切入点”。所谓训练点,实际是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它可以是一字、一词、一句,也可以是一段、一层,还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点”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切入点”的探究则侧重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往往是课文中蕴含着丰富情感和审美价值的一些重点词句,大多能体现文本的“主题”,是学生体验文本价值、把握文本精神内核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三心二意”即研心、放心、享受心。而“二意”是指创意和善意。“研心”是指一颗研究学生的心。“爱心”是指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放心”是指一颗敢于放权的心。“享受心”是指一颗享受孩子、享受工作的心。“创意”是指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善意”是指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别人。  相似文献   

10.
解读文本时,许多语文教师都会努力地寻找两个“点”:一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二是主题的“切入点”。所谓训练点,实际是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它可以是一字、一词、一句,也可以是一段、一层,还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训练点”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切入点”的探究则侧重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往往是课文中蕴含着丰富情感和审美价值的一些重点词句,大多能体现文本的“主题”,是学生体验文本价值、把握文本精神内核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陈泳 《师道》2009,(10):42-43
一有趣的对应 “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育,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水”,“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人性、感性、个性,撑起了一片青翠、氤氲、空灵、浪漫的语文新山水。她是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千年说的都是“诗言志”,但杰出诗人创造的无不是体,是自成一体,而不是自得一志。 我更愿意用“身体”一词来表达我的意思,“体”这个词已经有一种脱离了身体,成为形而上的“体”、“体 制”、“体裁”、“体式”,不是“体”,是“式”,是数的结果。我喜欢身体这个词,有触觉,有象。或是摸不到, 只能思辩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和王夫之的辩证思想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方认为事物是“相反相因”的,而王则认为事物是“相反相仇”,同时又是“相倚相济”的;二是方用“代明错行”来描述事物在时空中的转化,而王则从常变的关系上来强调事物的转化;三是方用∴图论述了“一”与“二”、“二”与“三”和“一”与“三”之间的关系,而王则重视“两”、“一”这对范畴之间的关系,但对“一”和“三”的关系则鲜有论述。  相似文献   

14.
说“变文”     
关于什么是变文、变文的来源和界定等问题,历来众说纷坛。“变文”与“变相”是相辅而行的,是“变相”的说明文。“讲唱”,是“变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形式,是中国本上固有的东西。但“变文”不同于“讲经文”、“诗话”、“话本”等其它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不能以“变文”一词笼统称之。  相似文献   

15.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生一"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道家文献,是老子的元典思想。“道”是老子及道家重要的思想。“道”即“太一”和后来出现的“一”。“太一生水”是道家早期的宇宙生存学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源头。“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太一生水”中的“水”。  相似文献   

17.
“有效”一词是当前的教育热词。“有效教学”、“有效教师”、“有效设计”、“有效课堂”不一而足。但从根本上说,“有效”与教育的根本结合点还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即“有效学习”。什么是有效学习呢?这得先解决什么是“学习”。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探究”。这是一个过程性的描述,意指只有“探究”的过程的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这是课程改革所关注和追求的重点之一,在实践中也流布甚深,并有一批“经验”产出。毋庸讳言,这些“经验”还很“感性”和“个性”,尚处于“赏心悦目”和“轰轰烈烈”阶段,要变成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尚需时日以沉淀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愁”是一种心境、一种情绪、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怀……像“爱情”、“离别”一样。“愁”也是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一、规范是语言的本质 1.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在描述天气系统,讲“气压”用“高压”和“低压”,而谈及“气流”则用“气旋”和“反气旋”,两者不能混淆。又如讲锋面系统,暖锋是“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锋则用“暖气团被迫抬升到冷气团之上”表述,一个是主动的“爬”,一个是被动的“抬”,教师应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20.
走进道德讲堂,沐浴道德洗礼,感悟道德力量,让心灵在道德讲堂静化.今天的道德讲堂主题是:“做一个会感恩的人”,一共有八个环节分别是:“自我反省”、“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发心灵感悟”、“诵道德经典”、“行崇德礼”、“送平安吉祥”、“一堂一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