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材《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37℃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而没有具体说明酶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更没有说明酶作用受酸碱度(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新编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观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就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例谈点粗浅看法。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1、备教材:“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是让学生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并验证通过化学性消化可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其中有两个知识点是延伸的,一是淀粉经淀粉酶消化成麦芽糖后,再由相应的酶消化成葡萄糖。二是酶的消化过程必须具备温度等适宜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此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唾液淀粉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从而认识消化液里的消化酶对食物消化起重要作用,促进理解消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的教学过程的深化,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科学语言等素质.  相似文献   

5.
<正> 《生理卫生》中“液唾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教材中选用两支试管,一支做对照实验,一支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最后用碘液验证。这样的实验方法存在的弱点是:学生等15分钟只能看到淀粉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结果,酶的催化现象是看不到的;淀粉到底变成了什么也不能确定;影响酶发挥作用的因素及酶的一些特性都不能通过实验说明。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对此实验做如下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的教学过程的深化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科学语言等素质。初中生物第二册实验七 ,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以下简称实验七 )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 :(1 )制备浆糊(2 )取唾液(3 )将浆糊注入试管①号、②号(4 )将清水、唾液分别注入①、②号试管内(5)将①、②号试管同时恒温(6)将碘液滴入①、②号试管内实验通过加清水的①号试管与加唾液的②号试管 ,实验结果①号试管加碘变蓝 ,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通过预习 ,学生能理解实验目的 ,把握操作要领 ,且对实验结果能做到心中…  相似文献   

7.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是帮助学生掌握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作用以及酶的特性等知识的一个重要实验.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运用这部分知识,不少作者对这个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内容作了修改.比较常见的修改是将原实验“向淀粉液先加唾液后加碘酒,溶液不变色”改为“向淀粉液中先加碘酒变蓝色,后加唾液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的教学过程的深化,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观察、科学语言等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王成 《湖北教育》2000,(2):85-85
人教版生物第二册[实验七]观察唾液淀粉酶时淀粉的消化作用,学生实验成功率不到60%,1号、2号试管均呈现出蓝色。  相似文献   

10.
1引言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馒头、米饭、土豆、淀粉糊等,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并实施自己的方案,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大多数选择馒头的同学几乎观察到了同样的的现象:三支试管都变蓝了!也就是说馒头不管是块状还是碎屑,滴的无论是清水还是唾液,遇到碘液都变蓝了,这显然与实验原理不符。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唾液对馒头的消化?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有好奇心,依然是他们的天性。在学习“食物的消化”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略做了改变:将课本[实验九]的名称“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改为“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更改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将“观察”改为“探究”,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生实验操作方法。长期  相似文献   

12.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这一实验,根据教材要求,反应必须在37℃的水浴中20~30min。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恒温水浴设备,水温难以控制,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成功  相似文献   

13.
这一实验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性质,来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按实验要求,取1g干淀粉放在烧怀里,加清水100mL煮沸,作成浆糊备用。这种方法费时间,还有两个明显的缺点:①浆糊遇碘显紫红色,这与学生从小学以来一直接受淀粉遇碘液变蓝色的认识相矛盾。②浓稠的浆糊中,由于含有较多的淀粉,所以在与唾液淀粉酶发生反应时,需要较长时间,有时唾液少了还难以消色(碘液在淀粉液中显什么颜色是由淀粉液的浓度决定的。浓度低时显蓝色,浓度高时显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生物第二册[实验七]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学生实验成功率不到60%,1号、2号试管均呈现出蓝色。 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提高实验成功率,除了要注意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的三点外,还要调整实验材料中碘液、清水、唾液三种液体的体积。具体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5年第3期《生物学教学》刊登了“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初探”一文,对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进行了实验探讨。我们也曾作过这方面的实验,觉得本文提出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高于37℃是正确的,但最适温度为90℃则对实验分析有误。请看我们的实验。 一、实验准备 制备1%新鲜直链淀粉糊(调节pH值为7)、2%碘──碘化钾溶液,准备新鲜唾液、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等。  相似文献   

16.
我们人人都吃大米、面粉,而大米、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怎样被人体吸收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呢?需要通过实验来给学生解答。   首先让学生细细嚼米饭或馒头,问有什么味道?回答有甜味。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淀粉变糖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去做实验。 1 动手实验之前学生应注意的事项 1.1 淀粉和糖的特性,淀粉遇碘带蓝色,糖没有这个特性。 1.2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温度是在人体的温度下进行,即37?℃。 1.3 加热后的试管必须冷却后再加碘液。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物》第三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取唾液的方法所需时间长,约3分钟,而且获得唾液量较少。针对这两点不足,经过多次实验,进行了改进,具体方法是:用凉开水漱口后,将口闭合,收缩腮部肌肉,  相似文献   

18.
学生实验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初中生物学实验应力求步骤简明、操作性强。因此,作者认为初中教科书《生物》第二册中,“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实验的方法步骤设计,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过于繁  相似文献   

19.
初二生物课本第50页的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唾液对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是用较多的淀粉制成浆糊(1%),再加预先取好的唾液,在37℃左右,作用10min(水浴)来实现的。该实验中,操作步骤较为复杂,还要求有水浴加热的装置和进行水浴条件下水解的操作;同时,37℃也不便控制,加之初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学生独立完成该项操作难度较大,成功率总是很低,还往往发生损坏玻璃仪器等现象。多年来该实验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在多年的实验摸索中,对该实验作了一些改进,步骤如下:a.…  相似文献   

20.
殷晓珊 《生物学教学》2010,35(12):46-46,39
“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通过探索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让学生了解大分子物质在体内是如何变成小分子物质的。教材中是这样进行实验对照的:(1)适量馒头碎屑+2mL清水,37℃保温;(2)适量馒头碎屑+2mL唾液,37℃保温。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在理解生物与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按照教材中实验的用具与方法,耗时过长,教师无法在一节课堂教学时间段内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笔者对本探究实验进行相应的改进,缩短了实验时间,降低操作难度且结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