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东晖同志的《古诗〈上山采蘼芜〉新探》(刊《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八一年一期)对历来说法——这首诗是批判故夫喜新厌旧,提出异议,认为这首诗是“反映汉代出妻制度的诗篇”。而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出呢?主要是不生育,按照当时“七出”,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的规定而被出。《宝鸡师院学报》八○年一期曾登载岳少峰《乐府古诗〈上山采蘼芜〉质疑》一文,也有同样的看法,可见周东  相似文献   

2.
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特别是已婚女子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夫家对媳妇稍不顺心,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将其逐出。被称为儒家经典的《礼仪·丧服》中就有所谓“七出”之说。这“七出”的大意是:妻子不生育可以“出”,妻子说话罗嗦(一说为“私蓄财产”)可以“出”,妻子淫佚可以“出”,妻子不孝顺公婆可以“出”,妻子妒忌丈夫的小老婆可以“出”,妻子有病可以“出”。统观全诗,只有一条与兰芝对上号,这就是兰芝没有生育。如果仲卿与兰芝有子女,按常情,诗中会有描述的,然而恰恰找不到丝毫痕迹,倒是有许多地方  相似文献   

3.
1.抱布贸丝 “抱布贸丝”和“子无良媒”均见于《诗经·卫风·氓》的第一章(段),“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见于第二章。《氓》多年来被选为高校《中国文学史》的重点介绍作品,八十年代又选入《大学语文》,并定为精读作品,更增大了该诗的影响。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子被无德负心的丈夫——“氓”休弃后的控诉之言,表达了她的悔恨和悲愤之情,间接地批判了那个  相似文献   

4.
丁毛同志在《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之众说与我见》(《中学语文》93年第1期)中认为:兰芝遭遣是因为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触犯了“七出”的第一条。丁文的这种“无子说”,较之于丁文所否定的“越礼说”、“情爱说”等,笔者则更不敢苟同。兰芝年方二十,她究竟有子无子,我不能妄作推断,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推断。但如果断言她一定无子并把无子视作她遭遣的直接原因,窃以为于情于理,多有悖逆。“在封建社会中,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所以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丁文的这个判断当然不错。但若立足于这个基点来考察兰芝的遭遣,就会发现许多纰漏:第一,兰芝无子,罪在该  相似文献   

5.
《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一句,历来争议颇多。王逸本作“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在“不抚壮而弃”条下注曰:“年德盛曰壮。弃,去也。秽,行之恶也,以喻谗邪,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在“何不改此度”条下,解释这两句的意思说:“言愿令君甫及年德盛壮之时,修明政教,弃去谗佞,无令害贤,改此惑误之度,修先王之法也。”而《文选》五臣注表这一句作“抚壮而弃秽”,注曰:“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废弃道德,用谗邪之言,为秽恶之行。”  相似文献   

6.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一有: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季)子(慈)。”关于“季子”,楚简释文以“季”为“孝”之讹,“子”通“慈”,即“孝慈”,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如字读。如崔仁义先生说: 季子,传世本《老子》作“孝慈”;帛书《老子》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但  相似文献   

7.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8.
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告知去处和理由。
  点评:不是不让你去啊有木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但忽略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相似文献   

9.
卫人嫁子     
卫人嫁其子~①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②,常也;其成居,幸也~③。”其子因私积聚,其姑~④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⑤者倍其所以嫁~⑥。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子:这里指女儿。②出:指休弃,被婆家逐回娘家。④成:犹终也。幸:指侥幸。④姑: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⑤反:向返,被赶回来。⑥嫁:指嫁妆。  相似文献   

10.
、流陇撇浅满流离流两再炎杰再再凡流再撇而溅再洗陇炎孤满再汰而离流血再浅流洗洲‘钾‘陇浅流护一、单项选择肠10.《镜花缘》是一部()1.《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中的谋上游说辞 在风格_L址显著的不同是() A.从弃委婉B.简洁明自C.夸张谊染 D.严i冤峭*lJ2.“劳心者治人,劳)J者治于人”·语出自() A.《论语》B.《孟子》 C.《堪子》I).《庄子》3.找囚义学史卜从体的另形式“七休”创始]’. () A.《七激》B.《七发》 C.《七启》D.《七释》4,郭茂f泞《乐府诗集》把lj汉至幼f((J乐府诗分为 1·几类,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 A.“郊41i…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的“世”,课本未加注释。一般作“朝代”讲,我认为应作“父子相继”讲。其理由是: 古汉语中,“世”的本义是“父子相继”,指祖、父、子、孙各代人,犹言“辈”。例如《周札·秋官》:“世相朝也。”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改三世矣。”贾  相似文献   

12.
髑髅     
庄周 《现代语文》2004,(8):14-14
庄子之楚,见空髑(dú)髅(lóu),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安页曰:“吾安能弃南面…  相似文献   

13.
“六一居士”古代有位给谏大夫,亲自送儿子去应试。这儿子错字连篇,他的妻子倒是才女。试题是《孟子·离娄上》中的话,他竟将“豺狼”误作“才郎”,将“权也”误作“犬也”。学政初不知他是给谏之子,将他评为六等。后来知道了,改为一等。此事传出去后,许多人很气愤,有人在他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4.
在《诗经·国风》中,《氓》是一首反映我们祖先婚恋生活的优秀诗篇。很久以来,许多学者过多的把视角放到整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看这首诗,人为地给人物身上打上一些富有封建色彩的烙印,却忽视了诗歌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婚恋习俗以及诗篇中人物的感情、个性等因素,把《氓》当作弃妇诗来看待。如《诗序》说:“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朱熹也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诗集传》)当然,“淫诗”这一说法早已  相似文献   

15.
一、反训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为了便于讨论,先酌举数例于下: 例一、乱。“乱”有“紊乱”(甲)和“治理’(乙)两义。甲义如.“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微子》)“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乙义如:“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微子》)“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16.
也则要整顿我妻纲-论元曲中的离婚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曲中反映出的妻子主动要求离婚去夫之现象,大有异于历代反映弃妇遭遇的化作品,也突破了历代史书所录丈夫休妻出妇的记载,更有悖于古代离婚制度所鼓吹的“七出”、“义绝”诸理。它反映了中原传统化在蒙元时期的大破坏,显示出元曲家对封建传统礼教道德反叛鞭挞的勇气与胆略。  相似文献   

17.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18.
“此子王子往庵园。”(页555)按,前一“子”字当读为“是”,音之误也。子,止韵,精纽;是,纸韵,禅纽。唐代“支”、“脂”、“之”同用,故二字叠韵。声母同是齿音,故易误。且下文有“子”字,涉下文而误,也极有可能。“宝盖庄严莫改张”。(页556)按,变文中“改张”一词共出现八次。除本文外,尚有;《燕子赋》:“成功不可毁,不能移改张。”(页246)《降魔变文》:“周回顾望,与本无殊;四面瞻相,都无变怪;寻问监园之者,并无改张。”(368页)同文:“恐太子之改张,克先心而不遂”。(370页)《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四弘誓愿专相续,六种波罗莫改张。”(646页)《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消瘦容颜为丑差,改张花貌作汪羸。”(679页)《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金牌玉谏(简)无揩洗,卒亦无人辄改张。”(735页)《丑女缘起》:“便礼拜,更添香,不觉形容顿改张。”(799页)揆以文意,“改张”当是“改变”的意思.《五灯会元》卷七《鼓山神晏国师》:“师题壁曰:‘白道从兹速改张,休来显现作妖祥。’”(409页)义与此同。此义大小词典未载,故为发之。  相似文献   

19.
<正> 读《论语》,于字句篇意偶有所得,遂作“辨惑”数则,部分已刊《孔子研究》。兹再抄出两条,敬俟博雅君子教正。 一、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目前通行的译本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人用我了。照此理解,句中的“毋”是个无指代词。这种意见源自清儒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相似文献   

20.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