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5年夏天,在泱泱“超女”中,中性化女生的胜利,宣示我们时代的性别审美在发生着变异。如果说21世纪是“她世纪”的话,这个“她”,是以急速社会化为背景的,中性是女性参与到我们社会工业流程中自我锻造的一种生存之道。道可道,非常道,中性之道,还需从人之本性中去发掘。  相似文献   

2.
2005年夏天,在泱泱"超女"中,中性化女生的胜利,宣示我们时代的性别审美在发生着变异。如果说21世纪是"她世纪"的话,这个"她"。是以急速社会化为背景的,中性是女性参与到我们社会工业流程中自我锻造的一种生存之道。道可道,非常道,中性之道,还需从人之本性中去发掘  相似文献   

3.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4.
本期《青年记者》以“专号”的形式,集中刊登了我们新闻界“女秀才”们的事迹和论文。时间恰在“三八”前夕,所宣扬的女记者、女编辑个个才华横溢,这确乎是一件大好事。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是夫权社会。“特产”之一,是男尊女卑。可悲的是,系统地反映这种道德观念的《女诫》一书,竟出自一位女同胞之手。她就是颇有学识的班昭女士。她在这七篇、1600多字的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男尊女卑、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义。把同性推向痛苦的深渊。在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评述:文化之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广于传播,见于领悟。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以心得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经典,从而备受关注。对此,她以淡定平和的态度泰然处之,乐观且包容。无论是“古典精髓”还是“现代智慧”,她都能信手拈来;不管是世界各地的千余场文化讲座还是校园里的三尺讲台,她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听众和学生。天赐禀赋加之勤修不辍,她为我们呈现了中华文化之美,而我们也更愿意积极地继承与弘扬。因为我们发  相似文献   

6.
二十一世纪的日子如期而至。 对她的如期而至,我和我的工作伙伴们有着一种类似“到家”的特殊感觉,以至我们也会把2001年1月1日当作一种好像“进门”的时刻——这种走向一个二十一世纪家园的亲切感,的确充满在我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我们选择了她,她也会爱我们。这一个日子,对我们有激励和自许的意义,所以,我曾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好运与成功的时代标志!”我们为此而奋斗至今。 如果她是一个女郎,我要献给她的,是一本书。  相似文献   

7.
张宇驰 《大观周刊》2012,(24):166-166
在《道德经》中,有多处谈及“道”,但本文作为一篇论文的篇幅,不可能对所有谈及道的地方逐一讨论,只能选取两处有代表性的文本研究。本文重点在于指出“道”与“人”在《道德经》里的密切关系,“道”是人行,“人”是“道”成。不应该把《道德经》之“道”理解为脱离一切的形而上之“道”。  相似文献   

8.
陈雪阳 《视听界》2004,(5):45-46
若以“文以载道”的传统模式来考察中国纪录片的当下状态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这个“道”并非为意识形态独家占有的话,那么其空间是相当广阔和多向度的。中国纪录片作为一种文本可以载“主流之道”,亦可载“边缘之道”;可以载“精英之道”,亦可载“大众之道”;可以载“机构之道”,亦可载“个人之道”等等,只要它们不僭越其现实空间的合法性,多种纪录片将能在其各自的“道”上奔驰。《空山》(1997)让人看到由于政府的积极支持,中国中西部贫困山区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可能性;《村民的选择》(1997)可以被视为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民主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能看  相似文献   

9.
世纪作家冰心以“爱的哲学”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近百年以来.冰心“爱的哲学”主题——母爱、儿童之爱、大海(自然)之爱,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批评家、作家、学者、读者诠释冰心的思维定势。阿英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冰心“爱的哲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A母亲的爱、B伟大的海、C童年的刚忆”。^①后来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写到:冰心“知道苦难的现实里只有泪珠.但她不愿意做这样不情的文学家:她要讴歌理想——超现实的,于是就逃避和沉醉到她所常写的那些概念中了。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一众居家师奶中,Solo小姐的自由身,像富士山顶的雪一样,让人感到无限风光在彼。她是微博“随手拍解救大龄女青年”的红人,每天吃饭答应谁的邀约是复杂的选择题,收的礼物常用来福泽姐妹,甚至去泸沽湖旅游,也能遇到身份特殊之当地人士,衷心问她“要不要走婚”,并请她“别客气”。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博客,我们还有很多无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有在多元视角下,我们才会真正地看到博客对于社会、对于文化所将带来的长远意义。而另一方面,博客之美在于“博”,博客之道在于“博”,只有“博”了,博客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2.
走进天方     
《新闻世界》2012,(6):298-298
天之道 七千年时光,有多少瑰宝,可以璀璨至今,历久反而弥新?九万里大地,又有多少经典,可以世代珍藏,传承乃至不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中华文明的时光长河中,我们的远祖曾无数次地仰首苍穹,追逐日月星辰,叩问这万物造化之道,他们认为“天”为圆,“地”为方。“茶,发乎神农氏。”这是对中国茶最初渊源的记载,也是对茶的最早定义:茶者,荼也,起始为药用,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中将“荼”改为“茶”,并认为是天赐良方矣。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盛赞荆公之学术“内之在知命厉节,外之在致世致用,凡其所以立身行己与夫施于有政者,皆其学也”。并讥讽程朱理学之所畸重者,“在身心性命,而经世致用之道,缺焉其讲”。是以王安石新学包举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而濂洛关闽之学不过“经术之一端”耳。但是,现代学术研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到21世纪,我国宗教学研究将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其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宗教研究本来是哲学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第一哲学即关于有之为有的哲学宣布为“神学”;黑格尔曾突出地强调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宗教同哲学的内在关联;我们中国历来就有艺术、宗教、哲学统一互补的思想,《中庸》宣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鲜明地强调了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一致性和互渗互补性;我国当代哲学大师贺麟先生在谈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时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艺术(…  相似文献   

15.
《大观周刊》2010,(32):49-49
先哲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还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应该说,古人对生活和生命之“道”的诘问及探究远胜于当天的我们。在没有那么多物质诱惑及物质享受的远古时期,人们有机会用更多的时间“向内”看看自己,从而更准确的发现和把握生活及生命的纯美和本真。  相似文献   

16.
著名作家丁玲(1904—1986),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一段与电影接触的经历,并梦想成为一个“有名的电影明星”。她的明星梦萌发于古城北京,破灭于旧社会有“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滩,成为她人生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相似文献   

17.
5.小说翻译在世界小说之林,法国小说占有非凡的地位。郑克鲁在《现代法国小说史》绪论中这样评价道:“法国小说在世界小说史上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19世纪如此,20世纪自然如此。19世纪的法国小说与俄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20世纪的法国小说则与美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在中国,法国小说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在自己写的新闻中,采用了一种“中性”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新闻中并不充当“法官”和“教育者”的角色,而是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她采写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连该工程师所在厂的领导也惊呼:万万想不到记者会用这种方式。因为在这篇六七千字的通讯中,没有只字是批评他们的,包括当众宣布那位出走的工程师是“叛徒”,新闻中也只是写道:“厂党委书记某某的盛怒是可以理解的”。由于新闻从材料到结构都是“中性”的,厂方无懈可击,原打算告状的想法,也只好打消了。  相似文献   

19.
何谓“橡皮头精神”?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韧者,柔软而坚固之谓也。据说《北京晚报》记者张沪有一个特点:为了采访到满意的新闻,不管你欢迎不欢迎,她都去“磨”;不管你提不提供方便,她也要去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个橡皮头,不怕碰钉子。”张沪这种“磨”与“钻”的“橡皮头精神”,就是韧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党报通讯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之  相似文献   

20.
翻译常常出错,而出错是刹那间,就会引人发笑。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第三幕第一景写一个角色遭了魔术的禁咒,变成驴首人身,他的伙伴大为惊讶道:“天呀,你是经过了翻译了” (Thou arttranstated)!人头而为驴首之变化,乃由“翻译”途径,笑话就往往出在这上面。 德文Entlassen,意为“解放”等义,但是在最早的一本《中德字典》中却被译为“放狗”,原来是那本字典的编译者的德文老师,是一位德国老太太,她每次教德文的时候,手中总要牵一条狗,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