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汉生 《文教资料》2008,2(9):126-128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除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带有讽刺性的杂文外,其它各篇,或是小说,或是散文、散文诗,其"主题"决非仅仅是批判,更多的是表达鲁迅先生对民族和广大民众的深深的爱.  相似文献   

2.
张焕金 《现代语文》2007,(12):83-83
说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一点也不过分,<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篇典范之作.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不能不令人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发出由衷地赞叹.下面结合<拿来主义>一文对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稍加剖析.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对象关系上来看,似与别处又有所不同,这其中表现着鲁迅先生崭新的思考。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一篇《复仇》。全文共有九个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现代史>是一篇用寓言形式写的杂文,作者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以其深邃、敏锐、独特的眼光,将"中国现代史"比喻为"变戏法",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到3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变戏法"式的历史,勾勒出一幅中国现代史的病理图;文章还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鲁迅九百多篇杂文中一篇具有独立性格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瞿秋白同志在文艺评论上的一篇重要文章,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联系中国革命的发展来评价鲁迅思想发展的论文。  相似文献   

6.
据载:今年暑期开学,各地教材又换血了.有人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有鲁迅的<阿Q正传><药>和<纪念刘和珍君>. 网上某项调查说,不少"80后"网友,支持删掉鲁迅文章.网友remeo说,他对鲁迅的文章有心理阴影,又长又拗口,老师却要求篇篇会背,"因为背<社戏>,我脸都被打肿了".  相似文献   

7.
问:上海语文课本高一第一学期有一篇课文<香菱学诗>,其"思考与练习"的题目中有"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的引文.我查了鲁迅<坟>中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发现鲁迅的原话与此明显不同.那么,是课本引文出错了,还是另有出处?这"悲剧论"是鲁迅自己的思想,还是引用别人的话而全集编者没有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篇目主要是这么几篇:<踢"鬼"的故事>(有的教科书改编成<我不怕鬼>)<给颜黎民的信><在仙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百草园><早><有的人>和<一面><鲁迅与时间>.除了人教版、原上海S版和原浙教版基本还保持其中的两三篇外,其他版本教科书大多只收录<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篇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9.
<正> 《而已集》是鲁迅一九二七年杂文的结集,收入杂文二十九篇。鲁迅一九二七年的杂文,除收入《而已集》的外,还有三十多篇,收入其它集子里。但比较能够反映鲁迅一九二七年思想状况、特征的杂文,大都收入《而已集》里了。因此,《而已集》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一本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国民新报副刊》是鲁迅主编过的刊物之一,该刊的编辑思想特色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发现、培养作家队伍。鲁迅发表的作品有12篇,其中杂文10篇,译文2篇,还发表了一些出版广告。鲁迅杂文的内容包含:回击文化保守主义者,鼓励青年勇敢改革、有所作为,赞扬"不耻最后"的精神,支持女师大爱国运动,回击帮闲文人对"三一八"惨案受难学生的中伤,善劝爱国群众的"请愿"行为。研究鲁迅的编辑思想及杂文的内容思想,对于进一步认识鲁迅思想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提高对编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莽原》周刊的主编和主撰,依靠期刊的传播,实践了他“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批评观。作为主编,鲁迅具有以读者为本位的办刊意识,采取开放的办刊方针。身为投稿者的鲁迅,从理论倡导到文学实践做了积极实践。在现代传媒视域中,鲁迅的办刊实质上是为同人争取公共空间与话语权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在文学思想史上,鲁迅先生以其独立、反思、否定的精神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先生提出的“遵命文学”却成了特殊时期被利用的对象,不少评论以此断定先生失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本文结合概念提出的初衷与背景,分析了“前驱者”、“主将”、“将令”、“猛士”、“战士”等词语,试图重新思考“遵命文学”以及与鲁迅整体追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美术”研究无疑是整个鲁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鲁迅与美术这一研究视角切入,还原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美术对鲁迅审美观的影响,以及鲁迅的艺术家审美型人格等几方面、综合概述美术对鲁迅艺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评价作家应以事实为依据。鲁迅后期杂文没有感染“新基调病态”,杂文的“悲哀”是政治环境造成而非鲁迅带来。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具有爱憎分明的政治情感,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力和犀利深刻、诙谐幽默、新鲜奇崛、善于独创的语言魅力。读鲁迅的杂文,使我们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