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传中国最早纪年为黄帝所定,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六十年一循环,公元2012年为壬辰年,亦称龙年。虽中、西方均有"龙",其外表貌似相近,皆由蛇演变而来,但其性质与内含差异颇大。窃以为,若将中西"龙"等同视之,极为荒唐。如2006年12月初,上海滩刮起"弃龙(long)"风波。按西方龙(dragon)说法,框范东方,欲将中华龙(long)废除,塑造新形象标志,引起强烈反对而不了了之。而将中华龙  相似文献   

2.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3.
王晓丹 《世界文化》2014,(12):27-30
<正>写在前面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现代行为艺术家(performance)。她戏称自己是"行为艺术的老奶奶",而大家尊称她"行为艺术之母"。这个用生命诠释着艺术的女人生于1946年的南斯拉夫。她四海为家,先后旅居于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一位标准的"国际公民"。她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活跃在行为艺术的舞台上,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做出了很多令人难忘的和超越常规的  相似文献   

4.
<正>《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一章历来注家多有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张靖人在《〈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中,有所辨析,但作者认为程朱是强分仁恕,并且将朱熹的观点认作是为专制服务的,忽略了程朱解释《论语》的积极意义(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另外,杨逢彬先生认为,"加"字中没有"陵"的含义。(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程蒂认为,"‘加’解释为‘施加、强加’为宜"(《〈论语·公冶长〉篇疑难词语札记》,《湖北师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1862—1910)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短篇小说以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被收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国读者对该作十分熟悉。在《麦琪的礼物》中,"礼物"即"以物示礼"。在  相似文献   

6.
在王国维的"意境"、"境界"说中,他特别强调"观"的重要意义。因此,理解王国维所说的词何以"观",也许正是我们弄清他"意境"、"境界"说审美内涵的解穴之处。它不仅显现了王国维对"人生之问题"的热切关注,反映出特定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绝望和寻求出路的悲壮,而且顺应时代的发展,确立了"情"与"景"在"意境"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促成了传统意境理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著名女作家佐多稻子(1904—1998)度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人生,其创作生涯长达50余年,历经大正民主主义时期、日本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时期以及战后重建时期。贯穿其整个创作生涯的是其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但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对佐多稻子创作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时代的烙印决定了这位"独立女性"是在彷徨中前行的。  相似文献   

8.
<正>犹大(Judas),圣经中的人物,生于加略,又称"加略人犹大",被耶稣最初拣选为十二门徒之一。圣经福音书里多次提及犹大,"犹大之吻"当属最令人难忘的情节。犹大有三年半时间与耶稣同行同住、同桌同吃,最后他竟然以三十块钱(《马太福音》26:15)将耶稣出卖!他与耶稣的敌人犹太祭司长约定了一个暗号:"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马太福音》26:48)犹大为何出卖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周易》之生态审美意识"贵人""重人",认为"人"通过"进德修业"则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天地得以生成的原初域,为"两仪"的整体化、一体化。"两仪"既符指"阴阳",也符指"天地"。"阴阳化育"是"天地"之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万物便在天地之间产生出来。而"乾坤二卦",则是"天地"和"阴阳"的共同符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化生化合,尽皆因于"天地"。"天地人"一体相通,"天道""地道""人道"相兼相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天地"之"道"与人事联系紧密,人事吉凶正好对应于天的阴阳,"天"的阴阳可相互转化,"人"的吉凶也相互转化,天地合德。由此,"天"与"人"就实现了沟通。  相似文献   

10.
正从洛杉矶驱车南行两小时,一靠近圣迭戈海岸的军港码头,巨型雕塑"世纪之吻"就赫然在目了。绿茵茵的草坪之上,7米多高的大理石雕塑栩栩如生。一英俊挺拔的海军士兵,拥吻身边素不相识的年轻护士,展示了美国人民在"二战"胜利结束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情景。"世纪之吻",也称作"胜利日之吻",是1945年8月14日(北京时间8月15日),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感人至深的一幕。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市民们潮水般拥上街头欢庆胜利。在水兵情不自禁地亲吻身边女护士的美好瞬间,《生活》杂志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将其"抓  相似文献   

11.
正啸,最早在先秦文献中便有出现:"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清的诗文中都不断出现"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啸"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其中善"啸"之人可谓不胜枚举:诸葛亮、阮籍、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当然这里的"啸"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发出声音,而是浸透在诗词歌赋中了。一、"啸"的含义学者们对"啸"的意思众说纷纭,归纳后,  相似文献   

12.
一、"文明的衝突"論與"新帝國"理論 1993年夏季號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了塞繆爾·亨廷顿的《文明的衝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寫了《評亨廷顿<文明的衝突?>》(刊于《哲學研究》,1994年第3期),批  相似文献   

13.
王正胜 《世界文化》2010,(12):45-47
<正>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人生难测,但有两样东西是肯定逃不掉的:一是死亡,另一个就是纳税。"如果吐温先生还在世的话,他可能还要加上第三条:科技的进步。事实确实如此,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购物消费、欣赏音乐、收看电视、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可以想象,再过十年,快速前进的科技又会淘汰掉许多现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技术  相似文献   

14.
"德性之知"的提法是理學"成聖"工夫論中一個核心問題,與"德性之知"相對應的概念爲"見聞之知",德性之知見聞之知的對分是普見於中國儒釋道思想中的一組概念的變形。大傳统的三教論述中,都曾提出一種由心體發出而可切入物之本來面目的無知之知,與此"無知之知"相對照的即是由感官發出的"見聞之知"。儒家兩種知的分别始於張載、程頤,兩種知的提出和兩種性(羲理之性、氣質之性)的提出乃是同一套工夫的兩個面向,@是一種對新的人(亦即人的無限性)的想象,它們啓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臨。本文探討底下問題:兩種知的内涵,朱子何以避免使用"德性之知",王學的良知與德性之知的關聯。本文除了涉及理學史的脉絡外,也探討了"知悟性"、"物自身"理論的問題。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前後的知識分子,站在歷史的風陵渡口和人生遭際的轉折點上,基於何種立場具有何種選擇,是必須直面的問題。在個體悲壯的心靈博弈中,夙持超越政治的立場、追求精神自主的吴宓,在行止去就上無疑具有較多的選擇。但他一方面在歷史的縱深中再次固化了對明清之際顧亭林、吴梅村的志節認同,一方面在或存或殁的師友如王静安、黄晦聞、陳寅恪等人身上汲取精神人格的支撑,而最终作出了"不離父母之邦"的文化抉擇,以保存發揚中國文化精粹爲己任,甚至在史無前例的年代中,不惜踐行自己"殉道"的生命實踐。  相似文献   

16.
正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1939—)是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2000年,其第十部长篇小说《盲刺客》(The Blind Assassin)为她斩获了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布克奖。布克奖评委的评价是:"该书视野宽广,结构精彩并富于戏剧性。书中的感情纠葛描写丰富多彩。作者阿特伍德以诗意化的笔触,描写生活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这部艺术、思想和技巧都堪称上乘的长篇小说充分体现了阿特伍德通常的"更关心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更关心小人物的命运"的创作理念。《盲刺客》的情节围绕女主人公艾丽丝的娓娓叙述渐次展开,通过"一战"及其余波影响下蔡斯家族的变迁,尤其是艾丽丝和  相似文献   

17.
<正>据新华社2013年11月17日电,美国联邦调查局警示,关联国际黑客团体"匿名者"的人员过去将近一年对美国政府发动大规模入侵,秘密侵入包括军方在内多个政府机构的电脑系统,窃走敏感信息。黑客利用奥多比系统软件(Adobe Systems)公司软件的漏洞,侵入政府机构电脑,然后在许多电脑留下"后门"  相似文献   

18.
北宋初年四川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中国农运史上首先提出"均贫富"口号的王小波,宋人又有将其称作"王小皤"、"王小博"者。作者经考证,认为此"小波"、"小皤"、"小博"均不是人名,而是氐羌系民族对巫师的称呼,"王小波"者,姓王的巫师也。  相似文献   

19.
正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欣喜与愉悦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20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首次提出国民幸福指数(GNH),并将国民幸福与国策链接。许多人将追求幸福视为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但我们人生哪个阶段最幸福呢?幸福感"U型曲线"的由来根据英国华威大学安德鲁·奥斯瓦尔多教授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7月末,我陪孙子去了一趟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临行前准备功课时,我找到了中学时代与我通过信的苏联朋友尼娜·丘维尔金娜1961年3月寄给我的四张海参崴风光黑白摄影明信片:古姆(俄语缩略语,意即国营百货商店或百货公司)、滨海街景(半圆亭)、长旒电影院和市海滨浴场。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这些景物依然如故吗?出于好奇之心,我打算亲临其地,寻找它们的"前世今生"。真是巧得很,我们下榻的阿穆尔湾旅馆正好在滨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