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在中国文化界有着重大影响.他的"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及其提出的一系列论点,如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说等,都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等方面对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2.
正看得出来,坐在我对面的沃尔森先生很健谈,这让我松了一口气。我并不是新手,相反,我入行已经10多年了,但有时遇到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确实很让人头疼,这意味着你无法得到新鲜的东西,除了一些陈词滥调。这样的稿子没有人会喜欢看。沃尔森先生不仅健谈,还很风趣幽默,我在采访本上记录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您认为您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坚持。"沃尔森先生摊开双手,重复道,"是的,我认为是坚持。"  相似文献   

3.
符号卍与卐谈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世界文化》2005,(5):51-52
我国著名学人、哲学家冯友兰芝生(1895一1990)先生在他的著作《三松堂全集(第一集)·自序》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文化大革命中北大的红卫兵在抄冯氏的家时,发现了一件"罪证"。"这是一张斗方红纸,四周印上万字花边,原来是在别人家有喜事的时候,在上边写上大字,打在棒子上用的。他们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到了这张废纸。我跟他们说明了用途,他们说为什么要印上纳粹标志?我说,万字起源于印度,传到欧洲,也传到中国,本来的意思是'吉祥',形状是祀,就是纸上写的,纳粹的标志是断,这与中国的万宇毫无关系。……"上面冯芝生先生关于符号祀的说明基本是对的,但太简略了些,也极不全面。随着各地考古的新发现,对符号祀与断的了解与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和全面了。有关于此,香港著名学人饶宗颐选堂先生著文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黄兴是仅次于孙中山先生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时人常常并称"孙黄"。黄兴为推翻帝制、创建民国、捍卫民主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正如章太炎所赞誉的:"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2010,(12):F0003-F0003
<正>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成就众所周知:"站在古今中外的交汇点上"、"成功地融会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现代画坛上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他不仅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且赢得了世界性的殊荣"等,不一而足,都道出了他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1987年到西北大学跟随先生念书,一转眼30年就过去了,我也跨过了知天命的门槛。回顾走过的人生历程,我感到在我重要的人生节点,都有先生的指点。如果没有遇到先生,我都不知道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刚到西北大学,我才22岁。20多岁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最关键的时期。我当时对"人生到底有哪些活法"、"支撑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啓功先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曾寫過四首絶句,因是宴席上唱和的即興之作,先生没有保留手稿,故而這四首絶句没能收進北師大出版社所出的《啓功全集》、《啓功年譜》,乃至2017年出版的《啓功評傅》也不曾提及這次值得一記的"雅集",自然也就没有談到這四首絶句。啓先生這篇佚稿夾在柴德賡先生的手稿裏面,由柴念東先生保存了下來。柴老是北師大老校長陳垣先生的弟子,也是啓功先生的師兄,是一位傑出、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手稿、往來書札、日記等均由其文孫柴念東先生整理并陸續發表。啓先生這篇佚稿由三位作者對其加以考證、解讀,希冀爲研究啓功先生的書法藝術、詩歌特色和生平交誼等方面填補一空白,也從側面揭示著名戲劇家李金鴻先生的一項不爲人知的才藝。更重要的是,從中還能看到在日僞統治時期,啓功先生用自己的方式保持了民族氣節。  相似文献   

8.
罗铁鹰,这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诗坛上叱咤一时风云的人物,这个为闻一多先生赞赏为"野兽般嚎叫"的诗人,这个被茅盾先生称为"闪耀在西南天角的诗星"的<战歌>诗刊主编之一,一个我们云南人应该为之感到骄傲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生前沉寂了三十来年,死后又缺少应有的宣传,所以对于今天的年青人来说,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名字了.  相似文献   

9.
奕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应褪净〔匡按:苏轼诗:“妄心如膜褪重重”〕,夜来无梦过邯郸。驻车清旷小徘徊,隐隐遥空振懑雷,脱叶犹飞风不定。啼鸠忽噤雨将来。上面所引的两首七言绝句,是一九五七年“大鸣大放”时期钱钟书先生(先生自号“中书君”,以下因简称中书)由京赴鄂省父病途中所作五首之二,“脱叶”两句形象地表示“放”而将“收”前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先生的诸多小说篇目中,极好的印证了"画人""点睛"总关情这一艺术特色.   ……  相似文献   

11.
近百年来,不少先哲前贤着力探求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古史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提出,也是近代以来学界实行的重要历史研究方法之一。徐中舒先生在继承这种研究方法的同时,对这一研究方法做出了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古史三重证"的观点,并使用多学科、多途径知识和资料进行研究,实是一种综合研究法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2.
乃光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我与书法.惶惶然,写什么呢?在书法上我是个门外汉,本无资格置喙,又不能不啰嗦几句,就算是"门外书谈"吧! 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有两种艺术为中国所独有,那就是书法和对联.对联此处不论,就书法而言,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书法的地位是以在世界艺术史上确实无足与之匹敌者."  相似文献   

13.
墨上花开     
春棠枝下无人语 那些花,开得又热烈,又清宁. 从最早的那一瓣幽兰吐露清香,之后,季节从春天的一页扇面上起程,踏着时序的节拍,樱花、海棠、山茶、梨花……一一地,全都迎着春风,开了. ——是水墨名家寇元勋先生的新作展.那样多的花,开在先生笔下清雅的墨色间.之前久闻元勋先生之名,在大理书画院2010年春天举办的首届"风花雪月...  相似文献   

14.
<正>"神人同形同性"被认为是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色,其表现为神和人首先在外貌上相似,其次在心理、性格和行为上相似,有的学者进而认为人间英雄"可直接与神灵接触","神人关系亲密无间","神与人尚未分离"。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学者们也强调了神与人的区别,神的永生、人的必死被认为是神与人的根本区别。王焕生先生在《奥德赛》中译本的前言中指出:"在神话观念方面,《伊利亚特》  相似文献   

15.
杨松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语义含糊的根源在于社会观念、诗坛风气和中国思想的思维方式上。本文以《原诗》为例,试图重析杨松年先生提到的中国思想的思维方式与文学批评语义含糊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国思想和文学批评受"象"思维影响很深,"象"思维试图从某一特定事物中挣脱出来,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类的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燕子     
燕子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益鸟,素来逗人喜爱.古往今来,歌咏燕子的诗词佳句数不胜数.诸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燕子家家人,杨花处处飞";"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岁末,在团结报"文史长廊"栏目上有篇《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件往事》的文章,副标题为"怀念马晋三先生率日本静安学舍访华20周年".读后引起了我的一段回忆.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省著名的夫妻版画家万强麟和陈琦来大理采风,谈起他俩和儿子万凡,在不久前赴日举行家庭画展时,就住在马晋三的东京寓所,因为陈琦的父亲陈仲梅先生与晋三曾是留日时的好友.还谈及马老先生旅居日本多年,十分怀念祖国和故乡大理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宝华虎街,不是一条街,而是古时"走夷方"的重要驿站,属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云南南涧茶马古道南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据刘尧汉先生《南涧县十二兽历和〈母虎日历碑〉散记》一文记载,虎街是"母虎日历碑"的发源地。据说,这是一个由十二兽神守护的地方。这个传说一直吸引着我,于是,我来到了虎街。街口一副对联吸引了我,上书"古有彝祖创造母虎文化绵  相似文献   

19.
正"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这是咸亨酒店中身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唯一酒客对店内小伙计的发问。发问人是谁?不须多讲,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就是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落魄书生,本名不详。"孔乙己"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的一个绰号"。鲁迅先生提到的"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便是传统的习字蒙书《上大人》。民间通行本《上大人》作"上大人,孔(或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文本虽仅有短短  相似文献   

20.
<正>邱汉生(1912—1992)先生著《四书集注简论》(以下称《简论》),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外庐(1903—1987)先生、汉生先生和我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开始撰写的前一年。《简论》的篇幅不大,全书只有201页,如果剔除其中一些在当时难以回避的"套话",如谈到"道德"就加上"封建统治思想",论及"天理"也会加上"地主阶级所谓天理",而且引用鲁迅先生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一文中的某些句子,如说"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流毒有待批判和肃清"等。将这些套话删去,直接探讨朱熹《四书集注》一书的本来思想,就会看到《四书集注简论》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为我们撰写《宋明理学史》一书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