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阳霞 《时代教育》2007,(7Z):103-103
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其中《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最具代表性。它们展示了一个问题: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是什么?通过“苦难意识”、“生命意识”两个侧面在《活着》与《许三现卖血记》中的体现,探讨余华关于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所以,一个教师不能没有思想。”其实不光是教师,凡是人活着,都得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没有思想,人活着与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所以,一个教师不能没有思想。”其实不光是教师,凡是人活着,都得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没有思想,人活着与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4.
“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 某市数学优课评比活动中,授课老师每讲完一个问题,总是习惯地问一句:“有不同意见吗?”学生总是整齐地回答:“没有”。听到学生的回答,不禁忧从中来。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有何个性而言?他们还会独立思考吗?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创新能力,什么不同想法都没有的学生,还能进行创新吗?我不由想起了一位推销员讲的一个例子: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  相似文献   

5.
智慧的金币     
敬超 《初中生》2006,(6):39-39
生在犹太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他们的母亲们要求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孩子们小,不懂事,天真无知,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囚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说要带着家中价值连城的钻石出逃,有了它,还愁什么?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她们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金币。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假如一个人连“为什么活着”都解决不了,还堂而皇之地“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上,是不是有点儿可笑?而当他真正把这个问题正式提来思考时,他是可敬的。今年暑假,我与妻都参加了师范大学研究生班的学习。参加学习,至少要具备  相似文献   

7.
谈“自主”     
什么叫自主?按照词典的解释,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自己承担后果.就是最一般意义的自主。什么是自己?自己就是“我”,就是那个思想或行动的主体.那个思想或行动的担当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活着的人似乎都是“自己”,都在自己做事、自己思考、自己对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8.
意义与安心     
杨林柯 《教师博览》2023,(11):50-52
<正>一有人认为,人分三种: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先知先觉者很少;后知后觉者需要长时间的思考、探索和努力,人数也不多;更多人对生命是处于不知不觉的懵懂状态。人为什么活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伪问题,就像问“花为什么开”“鱼为什么游”一样毫无意义,也没有答案。要追问人生的意义,需要更高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正>【设计理念】维多克·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写道:每个活着的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寻求意义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也是人灵性的一种表达。哲学家奥古斯汀说:“幸福就是继续追求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七年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开始思考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什么东西。这样的思考一方面让中学生获得很大的动力,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0.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11.
对“减负”的生命意义的悟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起“减负”,有人说,它是顽症,难以根治;有人说,不能指望一纸行政命令解决问题,要打持久战;还有人说,学生“减负”,教师“加负”,要搞“战略转移”。一句话,“减负”难。那么,它究竟难在何处?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难处?我们感到,从人的生命层面考察,分析什么是学生合理的学习负担这一基本问题,也许对“减负”有所启发。一、“负担”:人的生命运动之规限人同宇宙中的各种事物一样,乃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都在一定时间、空间以不同形式运动着,运动是它们共同具有的根本属性。人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是:人有生命,但不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 现在的“解决问题”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什么不同?问题情境是一节课的眼睛,是可以顾盼生辉的.当然,最好是真的、自然的.理想的课堂应是不仅传授知识,还需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带着这些思考,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瞿涛:到目前为止,新课程改革最大的成功在于打开了人们的思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在座的各位都是语文教师,大家都曾从不同的维度去分析和研究语文。在我看来,这些思考和研究都是有益的。但,无论哪种思考和研究,归根结底,要回到“语文是什么”这个本源的问题上。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好吗?  相似文献   

14.
实现价值     
曾读池莉的一篇文章,说人生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人活着,就必须赋予人生一种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即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每个人都在寻求着答案。  相似文献   

15.
常听见职场人歇斯底里发泄:“我没有安全感啊!”不由得思考职场安全感到底是什么。为何会产生职场恐惧?安全感能解决什么?它到底有多靠谱?这些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我们乐于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却不堪失败的轻轻一击。但成功往往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失败乃成功之母。 人们大都惧怕失败,以致凡事谨小慎微,学习工作生活缺乏创新,长久保持在一个层面上。这种停滞不前,其实就是一种退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看准了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冒点风险,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的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 失败并不可怕,关…  相似文献   

17.
笑对失败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题记“失败”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每个人每天都有可能与失败擦肩而过,甚至每天都与失败相依相伴。失败就是人生命中、生活中的一部分,没有失败就不可能有成功。失败和成功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当你跨过失败这个绊脚石时,迎来的将会是一个莫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王书香 《学语文》2004,(9):53-55
爱恩斯坦说:“鱼对于它终身都在其中旅游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鱼是不会思考“鱼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的。但是有思想的动物,会思考、探究“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等问题,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形形色色,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有关安娜的死因,学术界已几经讨论,结论则因角度不同而不同。而且因为结论不同,也更说明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伟大。当然,这是客观性的伟大.或许托尔斯泰本人并没有想过如何来解释安娜的死。这源于他对生命问题的迷茫不解:“他不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它的目的是什么,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品中这些语句自然是作者写出来供读者与自己共同思考的。不论其中的“他”专指列文,还是已经超越了列文这个个体,而上升到形而上。笔者倾向于后者,即“他”代表了广大人类。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安娜的死因便似乎并非以往人们所揣测的那般。它需要重新被定位被思考。  相似文献   

20.
如果生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大人和小孩一样,一生都要通过很多次“蛹”的时期,说不定有很多大人到现在自己都没有蜕变成功,搞不清楚“自己是谁”或“自己可以成为什么”。鹿桥有一篇故事《幽谷》给我无限的感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