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必须在现场.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而作为摄影记者.更是必须争取在第一时问亲临现场。采访完海啸峰会后,我转道棉兰.于2005年1月8日晚上10点搭乘美军直升飞机才到亚齐。离2004年12月26日海啸发生已经过去12天.相比国际媒体《泰晤士报》、《新闻周刊》等,在第一时间上已经晚了。不过.那边的救灾工作还在继续,众多的灾民、国际救援组织、新闻记者都在那里。就在我1月13日从亚齐回到棉兰的第二天.还在机场赴亚齐办理证件处碰到悉尼一名65岁的老记者要赶往灾区,他的精神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2.
回忆三十多年来的记者采访生活,使我深感提高记者本身的政治素质,学会从全局观点、政策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一九五○年二月间,宜洛煤矿井下瓦斯爆炸,伤亡二百多人,当时的省府领导人为此还受到记过处分。那时,我在新华社洛阳支社当记者,领导派我去采访,这对于我这到新闻岗位才一年的新战士来说,深感担子沉重。我既没经历过这样的事件,而且对煤矿生产又不懂,所以赶到煤矿后,不知从何问起。当时同去采访的还有从北京来的几家报纸记者,座谈会上,听到同行们提的问题,都是自己想也未曾想的,感到人家有水平,会分析。回到社里,我如实向领导上汇报了采访的情况,领导  相似文献   

3.
回望匆匆这一年,除了新闻人的使命,我们还多了一份责任和荣耀:见证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参与了法治时代的热点事件,推动了法治江苏建设,传达了时代最强音。 “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要努力抵达”“依法治国”无疑是2014年的最强音。作为一名政法记者,我关注的是法治的大势、反腐的声势和行业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是摄影记者,以前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联合采访,而且采访团里的老总和高级记者很多。因此临行前,我给自己定下两条,一是多学习;二是多吃苦。3月12日,我们要赶往火灾现场。我感到自己经验不多,生怕漏掉珍贵的镜头,于是便和电视台的同行一道商量,互相取长补短,如有不到之处,大家相互提个醒。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10年,主要联系政法口。10年的政法记者经历告诉我,要当好记者、写好政法报道,必须永葆激情。 永葆激情,需要沉到一线。从联系政法口那天起,我始终提醒自己“沉下去,再沉下去”,与民警并肩作战,在一线捕捉新闻。1996年夏天,经报社领导和公安机关同意后,我每天晚上轮流吃住在金华市区的11家派出所,与所领导一起值班,跟民警在第一时间到达案发现场。在那些难忘的夜晚里,我不仅体验了一线民警的辛苦,也先后写出了《通宵  相似文献   

6.
得知簰洲湾遭劫的噩耗,是8月1日晚11时40分。正在九江大堤上冒雨采访的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赶赴簰洲湾。 从江西九江至湖北嘉鱼,相距千里。没有一位司机肯在这暴雨之夜为我们出车。我们只好赶往庐山火车站碰运气,总算挤上了翌日凌晨3点50分的一趟列车。此刻,新华社军分社驻广州记者站站长刘建新已行进在武汉至嘉鱼途中,摄影记者王建民、李刚也正从岳阳启程。闻令而动,雷厉风行,这是新华社军事记  相似文献   

7.
农民和我     
我是农民的儿子,当记者十六七年,对农村一直比较关注。特别是近几年,逐渐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就尽可能多地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呼号,也断断续续地替他们打了一些官司。 某村电工偷电,电业部门拉闸惩罚全村。记者发现时,停电时间已从春到秋近一个生产周期。农民生产生活损失很大。我们采写的消息《一人偷电 众人陪绑》在省市报显要位置发表后,省电业管理局领导当天赶到  相似文献   

8.
小汤山定点医院,是中国抗击非典的最大战场。作为解放军报记者,我在现场参与了从筹建到首批病人康复出院这一过程的报道。采访20天,发稿24篇。真有点上战场的感觉4月28日,记者部通知我参加抗非典采访小组。首批上一线采访的记者有5人,王文杰主任带队。第二天上午,我和赵风云赶往小汤山。当时,真有点上战场的感觉。一进小汤山疗养院大门,放眼望去,像集贸市场。为应对非典爆发的危急局面,定点医院实施超常规建设,工期只有7天。工地上,聚集来6家建筑企业的4000多名工人、500多台机械,熙熙攘攘。那几天,北京市每天确诊病例100多例。为躲避非典,…  相似文献   

9.
1998年长江中游簰洲湾大溃堤事件,最令世人震惊的一幕是大堤竟在400名抢险官兵刚刚赶到它脚下时突然崩塌 那天,是8月1日,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广州军区某舟桥旅五营和空军某高炮团二二五营官兵,当晚19时全部登车出发。月明星稀,第一台车驾驶员丁炳东突然发现:公路在漫水,起初是浑水,后来浑中见清,清中又泛黑,水头前还漂来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2003,(7):4-7
浙江日报秦军:4月19日,正好是周六,吃过晚饭后,我来到省卫生厅,准备为下周一省卫生厅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写一篇通稿——《我省至今尚未发现一例非典病人》。9点多钟,当我刚写完初稿,就听说卫生厅厅长李兰娟到杭州市第一医院去会诊非典疑似病人去了,现在正在杭州市卫生局召开会议。职业的敏感性、新闻记者的责任感让我迅速赶往开会地点。没想到,现场的气氛很紧张,开会的人竟然有好几位都带着口罩,空气就像凝固了一样。原来,我省首位非典病人在当晚得到了确诊。最初,我被拒绝进入会场。经过再三努力,方被允许参与旁听。从当晚9点到次日5时,我亲眼目睹并记录了非典在我省爆发后,省市领导是如何尽心尽职为民所  相似文献   

11.
翻开我的相册,我与我的父亲李伯韩,有过多次合影。但我印象最深刻、最珍重的是这一张,我们父女在省档案馆技术部的一张留影(见本页左上)。1985年的一天,我父亲到省档案局馆检查工作。当时,我是省档案馆技术部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从事珍贵档案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一则新闻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有多路记者从四面八方赶往事发地进行采访,如何写稿,从什么角度写稿,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谈谈社会新闻角度的把握。报道事件要以人为本当一则新闻事件摆在眼前,新闻主题的社会意义往往是报道角度把握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参与新闻事件的"人",还是受新闻事件影响的"人"及受众,都是记者在把握新闻事件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把握积极的、人性化的报道角度,显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初,记者从昆明出发行程700多公里到云南最边远、最贫困的西盟佤族自治县进行新闻扶贫采访。进出西盟阿佤山只有唯一一条砂土公路,里程不长,可是公路弯多、路窄、坡度大,经常晴通雨阻,当时省  相似文献   

14.
1998年6月1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和同事们亲眼目睹了一个乡镇领导为保护堤坝,跳入信江带领群众勇堵漏洞的惰景,摄下了200多名干部群众奋力抢险的镜头。15日上午,我和本台记者刘剑荣以及报社、电台的几个记者在鹰潭市防汛指挥部值班。大约11点半,突然传来消息,信江中潢圩堤徐杨段已经决口,带队抢险的市委副书记魏小琴与抢险队员至今未回,下落不明。得知消息后,我们立即收拾器材,与市委中心报道组的夏维纪,鹰潭日报社的周样波,还有鹰潭市水电局的同志驱车赶往大码头。这时,天仍下着雨。12点20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2014,(1):49-51
晓东台长音容尚存几面之缘铭记于心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记者黄海宁2013年11月19日,惊闻晓东台长走了,虽然知他患肝癌一年多,早有心理准备,但得知噩耗,依然如晴空霹雳。记得几个月前,我和赵蕾去天津学习,当时还商量去看望一下病榻中的晓东台长,结果琐事缠身,未能成行,遗憾万分。其实,作为一名北京电视台最基层的员工,与晓东台长谋面屈指可数。记忆中第一次见面是他刚刚上任,走访一线。在机房我  相似文献   

16.
10月1日凌晨5点多钟,我们参加国庆庆典报道的记者就整装出发了。这天,我的采访位置被指定在天安门广场西临时观礼台1台,主要任务是对群众游行队伍进行滚动式报道。西临时观礼台在西观礼台前,1台又在西临时观礼台最东侧,从这里能够清晰地看到从东方迎面走来的部队方阵和群众游行队伍。 我找到采访位置,这时才发现1台是记者区。虽然还不到早晨7点,但那里已站满了上百名中外记者。香港一家电视台的记者为了抢到理想机位,凌晨一点多  相似文献   

17.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19.
自2011年8月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一线质朴"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获得多方好评。《孝感日报》也将一批批记者、编辑派下基层,通过现场体验式采访,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与百姓交朋友,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在走基层活动中,我深感只有沉下身去,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活动中,我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谈三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我于1994年3月由组织安排到县档案局工作,此前,我先后在基层乡镇、县妇联工作,对档案工作接触不多,县委调我到档案局任局长时,当时确实也曾迷茫过、动摇过,不愿意到档案局来,领导、同事们多次同我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我也找档案部门的同志了解学习,逐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便坚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