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记者的逻辑思维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作品是记者逻辑思维的产物。因此,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便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过程。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记者的采访技能,也有利于规范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2.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永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决定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能否在新闻事实中找准问题、抓住关键,决定于记者的思辨能力;能否把所看到新闻事实的本质用恰当的方式报道出来,决定于记者的写作水平。记者与新闻事实的互动,应该是一个展示智慧和勇气的过程,一个展现创造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摄像记者是新闻记者队伍中的一个特殊兵种。有人说他是新闻队伍中的“尖刀班”和“敢死队”,这说明摄像记者必须时刻冲在新闻前沿和亲临现场的事实,也是摄像记者区别于文字记者的个性所在。角色意识和思维方法主要是对新闻摄像记者讲。摄像记者以摄录图像传播新闻信息为己任,是按照新闻摄像特点和拍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这种角色意识表现为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5.
五、文体观念的影响作为语言秩序和思维格式的文体一直与记者如影相随,记者选择文体,文体也选择记者。别林斯基说:“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所以,在两种文化精神和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中西方记者在文体的选择上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各自都在新闻实践中确定了自己的新闻文体观念,从而直接影响新闻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首要工作是选择新闻题材,捕捉新闻题材,而选择、捕捉新闻题材实质上是记者对进入自己认识范围内的生活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是衡量新闻题材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确定与捕捉新闻题材的过程也就是记者用新闻价值规律去筛选生活事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些老记者在谈如何发现新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或者说"七分跑三分写".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这只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基本条件之一:踏实的采访作风.能不能做一名好记者,能不能获得新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记者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发现新闻不仅是一个看、听、跑的过程,更是一个用新闻的思维研究事件、研究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环境提供了全新的议程设置环境、舆论监督环境和把关人环境,也改变了出镜记者的角色与要求,为出镜记者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出镜记者要想在众多的新闻播放形式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通过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语言表述以受众为中心、掌握全媒体传播技能三个方面,来提升职业能力,塑造自己的个性,为受众传递值得推敲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一面是纷繁复杂、变化多姿的现实,一面是形形色色,众口不一的受众,独居两阵之间的是记者──这样一个极具魅力又极其艰难的角色.它的魅力源自于其角色层次的丰富,而它的艰难又恰恰产生于对这些丰富层次的把握与控制.本文试图给记者的角色一个恰当的定位,并在这个座标上对记者角色进行分析与探索.记者,是作为新闻传播的具体化形象存在和活动的。要对其定位,则必须从记者的“生存环境”入手,深入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去。新闻传播过程;大致可以表述为,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层出不穷的事实进行选择、判断,挑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一个记者发现和提炼新闻的能力。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素质,对于一个愿意以新闻为终生职业的称职的记者来说,新闻敏感的强与弱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记者,能够锐敏地从错宗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及时而准确地从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而新闻敏感较为迟钝的记者,面对似乎杂乱无序的社会生活现象,却手足无措、入宝山而空手归,明明重大且有价值的新闻现象就在眼前,却失之交臂。由此看来,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应该也必须列入新闻业务的“基本建设”的日程上来。 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敏感性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以及记者的敏锐观察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细节的运用十分重要。只有掌握受众心理,善于捕捉细节,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用朴实生动的细节去撩拨读者的情感,用丰富的色彩和个性来反映主题,是新闻写作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作为都市报的记者,在实际采访中,笔者对新闻细节在新闻中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日趋激烈的新闻业竞争,给记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适应竞争的需要,如何写活新闻,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日常工作中,常见到这种情况:同样一个题材,不同的记者可写出不同的水准,有的新闻写得呆板而无活力,味同嚼蜡;有的新闻则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吸引读者。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别?稿件的差距归根到底还是记者自身素质的差异。也就是说,要写活新闻,关键取决于记者有没有活力。 记者的活力,是记者在一定的政治、业务素质基础上延伸的更宽泛的人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记者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审美习惯的综合表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新闻气质。 按常规,衡量一个记者的水平高低,除了政治思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采访工作是记者必须要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才能完成的工作,是在获得新闻线索的基础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流,然后把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然而,同样的一个线索,不同的记者,因为新闻敏感不同将会采写出不一样的新闻,新闻敏感更是记者判断和发现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一种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闻采访,其实就是记者同一个或者几个采访对象面对面深入交谈,从而获得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新闻来源于生活,它始于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信任,最终发展成为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信任,也就是说,新闻采访的过程是建立在一个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怎么才能完成好采访任务,快速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呢?一、找准切入点争取采访机会有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记者和产品推销员的工作有部分相同之处,他们都必须善于猎取自己的对  相似文献   

18.
盛晓君 《新闻窗》2014,(3):19-19
一、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涵义 新闻编辑以新闻素材和新闻稿件为前提,并对其进行精心加工与完善,获得一个新闻集成的过程。新闻编辑的创作过程既是对之前记者采访到的新闻素材加以优化、整理的过程,也是一种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精神生产过程。对新闻编辑来说,记者提供的新闻稿件只是一个素材,是半成品,要想把这些内容整合成一件完美的成品,必须依据当前宣传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新闻的价值,进行完整的、高质量的新闻组合。  相似文献   

19.
广播电台记者对于新闻的敏感性能够使其高效的开展工作,同时新闻敏感性是衡量广播电台记者的重要准则。在广播电台中播放的新闻价值与深度都受记者自身对于新闻的敏感性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广播电台记者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其对于新闻的敏感度。广播电台记者可以利用新闻敏感性提高新闻的价值,同时使新闻更具舆论性。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的思维,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呢?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深入开展新闻改革的今天,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立体化的经济新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