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刑罚由轻到重排列成一个刑罚阶梯,阶梯的上限是死刑,而十五年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之间存在一个刑罚断层,即刑罚是有限的、非连续的.由犯罪行为和行为人的各种主客观事实情况所决定的刑事责任从轻到重构成一个刑事责任阶梯,由于任何危害程度的犯罪行为都可能发生,所以刑事责任阶梯是无限的、连续的.量刑均衡作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司法中的体现,是“刑责均衡”而非“罪刑均衡”,是“同责同罚”、“异责异罚”而非“同罪同罚”、“异罪异罚”.刑事责任的无限性、连续性及刑罚的有限性、非连续性决定了“异责同罚”的必然性,一定条件的“异责同罚”是量刑均衡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重定罪轻量刑”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就使得“同罪不同罚、同罪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规范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 (简称“量刑规范化改革”)被中央确定为重大的司法改革项目,也是刑事审判改革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是由于目前量刑规范化改革还在进一步摸索阶段,在理论和实务中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亲属相犯是指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中外刑法通常要给予不同于常人的惩罚。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唐律疏议》中有着关于亲属相犯的详细规定,后来的宋、元、明、清朝的法律基本上因袭唐律。对于亲属相犯实行“同罪异罚”包含着很强的社会伦理基础,虽然我国现行法律不认可亲属相犯的特殊性,但亲属相犯的伦理理论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仙游话有别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三类特色词概况:一、反映仙游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词语;二、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形同义异”的特色词:三、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义同形异”的特色词。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作初步探讨。认为古闽越语词语的遗留是未能考本字和来源特色词存在的可能原因,宋代以来自成一体的政治经济生活是多数特色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校园“心罚”现象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介绍教师对学生“心罚”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则案例的基础上,对心理惩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校园中存在的各种“心罚”学生的现象、原因和后果,并对如何防范教师“心罚”学生提出了防范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所谓“非正式”,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通常被称为临时工、招聘人员,准确地说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签了合同又没缴纳“三金”(失业、养老和住房公积金)的一群人。他们有点委屈,因为遭遇同工不同酬、同罪不同罚;他们有点儿自卑,尤其在与那些“正式”比较之后;他们有点矛盾,有的仅仅是为了谋生,有的还在眷恋一摊事业……我们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现在,更关注他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也谈《行政处罚法》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法学界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具体涵义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我国《行政处罚法》对这个问题虽作了一些规定,但仍然不够成熟。本文结合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及当前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阐述“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由来及理论界的不同观点,并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内涵作进一步的阐述,最后结合我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宋是我国封建刑罚的完善和发展时期,封建制“五刑”经数百年演变终于确立。作为五刑之一的流刑在确立其重刑地位的同时,因其固有的缺陷,唐中期后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至宋初演变为一种新的刑罚——“配流”。配流刑的出现是封建统治者“明德慎罚”传统思想的反映,体现了唐宋之际社会的重大变革。宋代的“配流”在实施中不断完善,虽因时期不同效果各异,在实施上比传统流刑残酷,但它弥补了“折杖法”实行后刑罚体系的缺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促进当时的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一词颠倒需更正节选入课文《五蠧》的第四段有这样一个句子:“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字二句对举,要么“薄罚”与“严诛”并列,要么“罚薄”与“诛严”相对。查其他版本,均作“罚薄”。显然教材颠倒误排。这一错误88年版教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增设社区服务刑之必要性及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有刑种中增设社区服务刑,不仅能解决社区矫正试点过程中推行的公益劳动制度化和合法化难题,最大限度实现同罪同罚,而且有利于犯罪人顺利再社会化及融入社会,同时有助于平衡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的轻重程度.文中并对社区服务刑的立法形式、适用条件及其服刑时间、内容和场所等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2.
宋代货币流通与货币铸造发展迅速。然而两宋之世,“钱荒”之声不绝于耳,有些甚至相当严重。本文仅就北宋“钱荒”出现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没收制度为切入点,在制度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没收因惩罚功能的相对缺弱所导致的“价值错位”及从属性地位;并指出,应当确立起主从罚区分的处罚种类体系,回应处于“从罚”地位的没收;对于“从罚”的司法适用,应当遵循“与主罚并科为原则、单独宣告为例外”的规则,从而规范行政处罚的立法与实践;阐述我国具备建立这种主从罚区分的复线式体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造成语义韵冲突的原因因“人”而异。本文从本族语者和中国EFL学习者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在英语使用过程中语义韵冲突发生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指出了它们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心罚”孩子更可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妇联一项最新问卷调查显示,广州六成以上中小学生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罚”。调查显示,许多家庭在家教中存在“三大”问题:不尊重孩子的人格,粗暴施教;对学习成绩极为重视,而对孩子的情感道德品质却很少了解和关心;亲子关系紧张,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很多家长认为体罚孩子不对,而对另一种对孩子身心危害更大的“心罚”,却“浑然不知”。有家长表示,因“恨铁不成钢”,常对孩子冷脸相待,压制孩子的好奇心。广东省家教协会有关专家称,“心罚”是一种“软体罚”,其恶果不像体罚“立竿见影”,常被忽视。经常被“心灵施暴”的孩子,很容易…  相似文献   

16.
康熙朝发生的“田舜年案”,导因于容美土司与地方官、容美土司内部之间的矛盾,围绕“田舜年案”的处理,引发了容美等土司改土归流问题争议。康熙帝鉴于漠西蒙古的威胁、湖广苗疆形势严峻、容美土司周边局势等原因,对“田舜年案”涉案土司及官员以革职、安插内地、降级、罚俸等处置,并未对容美土司实施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7.
史学界不少同仁在探究宋代官僚机构行政效率何以低的原因时,往往归咎于宋代臃肿庞大而特殊的官僚体制。其实,影响宋代官府行政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叠床架屋的宋代官僚机构固然是其主因,然其他方面的因素亦不可忽视,如当时弥漫于朝野上下的私谒请托之风对其影响就颇大。史载:“私谒请托之风行,得以干扰于政事”。对此,宋统治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其严加禁断。本文拟就宋代严禁官吏私谒请托亦即谒禁(或禁谒)制度作一概略的论述,以讨教于行家。  相似文献   

18.
“同罪”说的价值●陈四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的现实,在小说、戏文里却代代流传,以致某些人脑中,虚幻的原则竟成了实有的律条。不过,当他们要求这“律条”在生活中兑现时,十个有十个要碰壁。其实,“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礼记...  相似文献   

19.
宋代人口统计原则,因史无确载歧见迭出。通过对有关史料及主要观点的考察分析,就可发现宋代人口统计在通常情况下只计男子,不计女口。宋代人口统计上的“口数”一般都是“丁数”。只有在边疆少数仍行均田制地区和赈灾等非常情况下,人口统计上的“口数”才是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真实人口数。所以宋代人口统计上的“口户比”一般应作为“丁户比”,宋代口户比偏低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从而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课文《剃光头发微》的“……而且似乎是和罚做苦役结合起来的,那就是“髡钳为城旦舂”里的“城旦舂”当成了“城旦”和“舂”两个词,并以为“舂”容易理解,便只对“城旦”作了注释。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