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丧葬习俗是不同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崇尚“隆丧厚葬”和“入土为安”,晋东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沿袭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甚重,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2.
壮族丧葬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流传在民族民间的传统丧葬习俗,一概视为"封建迷信".其实,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觉来看,丧葬习俗的传承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发展个体和保护生态.云南省马洒村壮族的丧葬习俗证实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3.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丧葬文化作为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它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中,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为明显,伊斯兰教只对回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割耳剺面"亦称"截耳剺面",是指一种某类人群通过使用利器割划面部或身体导致流血来完成某种仪式性活动的习俗。其狭义上是指从东汉至隋唐出现在中亚、西域和中国北部诸民族的丧葬习俗,广义上还包括"刺心剖腹"等亚洲和大洋洲出现的类似仪式性活动。本文从有关中国西域"割耳剺面"习俗的考古图像讲起,通过整理分析历史文献,来理清这种习俗在亚洲中东部的传播和嬗变,旨在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内涵,并探讨这种习俗背后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丧葬习俗受一定的丧葬观念的影响。不同的丧葬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丧葬的形式和礼仪。不同的丧葬习俗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就有许多值得我们肯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7.
毛南族传统丧葬仪式十分隆重,其丧葬习俗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间艺术和工艺、体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回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丧葬文化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哪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丧葬习俗直接导源于伊斯兰教,表现出明显的宗教特色。如回族丧葬习俗的土葬和速葬的特点遵循了伊斯兰教复命归真的教法,薄葬的特点遵循了伊斯兰教笃信后世的教法。  相似文献   

9.
丧葬习俗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畲族丧葬习俗在历史上发生过从悬棺葬、火葬到拾骨葬的演变,变迁之中有传承,这种演变与民族迁徙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的角度对普米族葬礼习俗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普米族丧葬习俗的习俗文化与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丧葬礼俗其实质之一就是人类对于爱的潜在表达。从爱所具有的情感、友谊、审美、欲望等四个特性为出发点,可以清楚地看到:羌族丧葬礼俗过程就是对羌族民众社会情感、道德情感、审美以及友谊情感的激发过程,即是对爱的激发过程,也就是爱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既表达了对逝者的爱,又表达了对生者之爱。羌族丧葬礼俗中蕴含的爱的教育给予我们几点启示:即爱的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是推动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活于由符号构成的世界中,服饰则是这一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昂倮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其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尤其是仪式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传统服饰别具一格,展现了昂倮人的衣着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南涧彝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一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下来特殊的丧葬礼俗,以民族审美文化的角度关照其丧葬礼俗中的审美意蕴,其礼俗在程序上显示出了严整美,在仪式上显示出了神秘美、在内涵上显示出了伦理美,其中融入了该民族对死亡的豁然视域以及对生命的美好祈祝。  相似文献   

14.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15.
丧葬习俗是表现人们如何安置死者的灵魂,如何处理尸体的仪式和活动。二次葬是古代一种常见的丧葬习俗,通过对二次葬的研究,对于研究既往时代人类的意识形态、洞察他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次葬的葬俗对后世人们处理尸体可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梯田农耕与哈尼族饮食文化——以哈尼山寨箐口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农耕,其饮食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从哈尼山寨箐口村的调查可以看出,哈尼族的饮食结构以稻米为主食,以梯田农耕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副食和饮料为辅,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  相似文献   

17.
在中越边境地区的哈尼族果作人中,存在着寨主——"咪谷"和他领导的执法队"阿甲"两种特殊的权力人物,他们共同承担着维持果作人社会生活秩序、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执行村规民约等职责,在果作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文化因素,这些和谐文化因素贯穿于哈尼族的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哈尼族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具有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念,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吸取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哈尼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因素进行挖掘和研究,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