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朱振军 《今日科苑》2010,(10):55-56
塔河采油二厂的油藏特点是胶质稠油,采油工艺采用:环套掺稀+自喷,环套掺稀+机采,对于地层能量足的油井,上面两项工艺措施都有良好的效果,随着地层能量的下降,环套掺稀+机采工艺就暴露了自身的不足,因此,在机采工艺无革命性改进以前,研究改进掺稀方式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王峰 《内江科技》2013,34(3):129-130
稠油井开采多以掺稀举升为主,油井掺稀用量大,掺入稀油量控制。对此,准确地预测电潜泵井筒温度分布对掺稀用量的优化及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油井生产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传热学原理,考虑由井筒向地层传热及电机、电缆散热,推导掺稀后生产流体沿井筒的温度分布计算模型,为油田优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稠油井电泵开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塔河油田的机械采油工艺中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工艺占机采总井数的31%,是主要的机采工艺,该文结合塔河油田2区、4区奥陶系油藏储层特征和油品特性,对电泵稠油开采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获得适合塔河油田稠油开采的电泵系统指导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疆吐哈油田的玉东区块,主要开采深层稠油,该区块的稠油油藏埋深都在2500-3500米,常规的热力开采工艺不能适应该油田生产要求,因此采用了空心抽油杆泵上掺入稀油工艺规模生产,这就导效该油田的油井光杆示功图既有与常规油井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研究解释深层稠油井的功图,对于油井的维护、油井的故障判断,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稠油井的特有功图形状,尤其是故障井的功图形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现场的实践,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前言 机采工艺中对于稠油开采的适应性循序依次是水力喷射泵、螺杆泵、电潜泵、管式泵,每一种工艺都有其独自的优缺点,并各自针对稠油等特殊井况有针对性改进和相应配套工艺,对于以上几种工艺,塔河油田都先后进行过尝试和摸索,在总结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工艺发展,对潜油螺杆泵抽稠工艺在塔河油田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对于丰富和提高塔河油田的稠油开采工艺都有很重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李荣强 《今日科苑》2009,(20):78-80
稠油是塔河油田油藏的最大特性,目前塔河油田的机械采油工艺以有杆泵采油工艺和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工艺为主,其中电泵采油工艺以其深抽、大排量、管理方便等特点成为越来越为重要的机采工艺和发展方向。该文从粘度对离心泵特性影响的研究开始,系统地提出了提出了稠油井电泵开采技术:一是提出了对电泵本身进行技术改造措施,二是研究并提出了相关配套工艺,三是对电泵深抽(5500111—4200m)提出了相应技术改进的研究。对于丰富和提高塔河油田的稠油开采工艺都有很重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张东升 《金秋科苑》2010,(20):109-109
孤岛油田稠油区油层砂岩以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地层砂粒度中值一般为0.1~0.15mm,自上而下逐渐变粗。防止地层出砂是开发孤岛稠油区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孤岛油田稠油油藏注汽井主要采取注汽前高温涂敷砂、注汽后砾石充填防砂(绕丝管、割缝管等)工艺,防砂成本高,占井时间长。研究和应用先进的防砂技术,以简化作业工序、降低热采井防砂成本、缩短占井时间一直是防砂技术人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对于高孔中渗的常规稠油出砂油藏,当两套井冈合采,由于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的影响,高渗透层的井容易受到注水效果,液量高,含水高,水淹严重;低渗透层的井见不到注水效果,液量低,液面深。随着井网的不完善,区块地层压力下降快,原油脱气严重,制约油井产量得不到正常发挥,产量递脚陕。本文提出了科学划分开发层系,优化井网结构,减缓油井水淹的速度,保持油藏的地层能量,使出砂油藏能持续稳定开发。  相似文献   

9.
张国宏 《内江科技》2011,32(9):136-136
近几年,在稠油开发中多采用掺水冷采工艺进行生产,而稠油掺水井多表现出产量落实困难,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对稠油掺水井进行一系列的治理,治理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孤岛油田南区稠油各单元的实际生产情况,优选井点进行分类治理。针对高含水井、低能量井、出现油稠、拉不动等举升问题、开发效果差的稠油井,分别应用氮气泡沫蒸汽吞吐工艺、蒸汽吞吐伴注CO工艺、空心杆电加热工艺优化技术。通过三种工艺技术的实施,南区稠油生产情况明显好转。2  相似文献   

11.
薛武斌 《内江科技》2013,34(1):4+14
掺水工艺井计量变化大、采油时率低、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一直是困扰采油生产的一个难题。为了稳定稠油井生产,从精细掺水工艺井管理入手,根据单井生产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以精细管理提时率,从而夯实稠油井稳产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单家寺油田单2块沙一段油藏油层厚度大,原油粘度高,蒸汽吞吐地层压降大,油藏采收率低的问题,积极开展稠油复杂结构井开采方式的适应性研究,在对该油藏地质基础、开发状况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整体部署,优化实施,稠油油藏复杂结构井开采方式在单2块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王晓剑 《内江科技》2012,(3):144+192
随着东辛油田进入开发后期,部分稠油区块受油稠影响,存在“水井注不进、油井采不出”的问题,地质条件要求降粘工艺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井筒向地层转变,由近井地带向深部降粘转变,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工艺能够满足这种深部大剂量降粘要求,措施成功率高,通过降粘解堵,使多口停产、低产稠油井恢复正常生产。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工艺为低产低能稠油井的零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孟庆丽 《内江科技》2011,32(11):111-112
陈家庄油田南区为薄层特稠油油藏,具有“储层薄、油稠、出砂严重、舍油饱和度低”的特点,针对以上问题开展薄层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一是精细地质研究,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进行精细地层对比与划分,强化砂体平面油水关系分布描述:二是开展薄层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并优化设计了热采水平井的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经济极限厚度等参数;三是完善热采工艺配套技术,进行肪砂工艺、注汽工艺、水平井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应用;四是配套完善热采管理,结合生产动态优化热采选井.确定合理的注汽强度、制定合理转周时机图板,进行热采周期内差异化管理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实现陈南薄层特稠油咎体动用.目前已.挚体动用储量2529×10^4t,建成33.8万吨产能的规模,采收率达到17%,储量动用程度达90%  相似文献   

15.
付大强 《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38-138,133
胜科管理区所生产的原油大部分属特超稠油。在稠油高稠油的输送和处理中,原油高含水对生产有着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胜科集输系统将近点加药、掺稀油、热化学重力沉降等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稠油脱水工艺。针对温度低、破乳效果差、沉降时间不足以及油井生产中各类化学药剂的影响等情况和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整个系统的优选和各项指标的调整,保证原油脱水的正常进行,将生产原油的含水率降至考核标准以下。  相似文献   

16.
《内江科技》2015,(7):29-30
海上稠油多元热流体吞吐是一项集热采、烟道气驱等机理于一体的新型、高效稠油开采技术。该工艺已在渤海湾M油田成功进行了现场试验,增产效果显著。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多元热流体吞吐井加热半径的计算模型,并以海上现场试验井为例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海上稠油热采规模化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邵勇 《内江科技》2009,30(11):103-103
本文介绍了增效抽稠泵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技术优势。由于增效抽稠泵具有无固定凡尔、进泵阻力小、漏失量小、不易砂卡和缓下的特点,在孤东油田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该项工艺对于低含水稠油井、偏远零散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张红  范连锐 《内江科技》2007,28(9):110-110,136
对于稠油疏松砂岩油藏,绕丝管砾石充填和地层充填防砂是两种成熟的工艺技术,两者均具有较好的防砂效果,但对于长井段、渗透率差异大以及含水高需大泵提液的地层,地层充填防砂的一次成功率不能保证.管外高压充填防砂技术具有防砂有效期长、施工简单、施工周期短、对油层污染程度低等特点,能避免二次充填对油层的污染和施工周期长的缺点,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充填效果好,能起到一定解堵作用的特点,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掺热流体循环工艺在我国稠油油田的开发中应用比较广泛,本文介绍了稠油在井筒流动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多种井筒掺热流体循环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20.
针对塔河一厂451口机采井中泵挂大于2500 m的深抽井178口,占机采井井数的39.5%的情况,开展了深抽井效益评价。通过评价分析:深抽工艺技术成功,但效益偏低,针对评价结果探索了深抽工艺替代技术:针对储层污染的油井可考虑实施酸化作业,对物性较差的油井可实施压裂改造,对潜力较小的油井层位可实施补孔改层,对弱能量河道砂油藏可实施注水开发,通过实施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