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心得。(一)学科理念的定位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获取采集、加工、处理、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教学需要构建全新的教学方法。要在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素养及能力:1.阅读相关资料的能力。(1)教材的阅读能力。要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要让学生意…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必修课,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修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5.
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林芳宇 《吉林教育》2005,(10):16-16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知识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与资源培养学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是探索信息社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条件。正是基于以上基本理念,我校自2001年初,开始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于茂海 《学子》2013,(11):13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是一种通用工具,同时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方面有其优势,是培养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肖锦波 《考试周刊》2011,(63):145-145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文将阐述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培养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1.
盛延威 《甘肃教育》2007,(9S):18-18
探究是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和求知活动必需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又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来说,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慧 《广东教育》2002,(3):35-35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内容分析和理解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的利用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进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一、采用主题教学,并运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  相似文献   

13.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为了更好地做到这点,首先谈谈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要使中学生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检索、评价、获取必要的信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生活,就必须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例如:美国许多州要求所有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欧洲许多国家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课程中明确规定了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要达到的目标。由于我国长期受“学科本位”的影响,加之大多数中学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并不高,所以很多人认为信息素养培养只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还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已到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本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全面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中学教育的新命题,所以各学科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正面临着全面的信息化变革。信息时代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一、独立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主要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对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影响;(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准确使用能力,包括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17.
周进 《教学随笔》2008,(3):23-23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于磊 《中小学电教》2011,(10):108-108
我省中小学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十余年.这对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参加工作也已有十余年了,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些自己的看法。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那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呢?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信息技术课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为这一使命的实现,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通过与实际的问题和任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供给学生实践平台和环境,培养学生和知识整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