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教学怎样简单?怎样有味?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留存语文课本真的东西,修剪多余的枝枝蔓蔓,在语文课上让文字与感情“相荡成涟漪”“相击生灵光”,语文课堂就能简单有味,就会成就人们崇尚的简约时光。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把人田”而“荒已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必须要体现“语文元素”,关注语文自身的特点,凸显语文自身的价值,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把那些“非语文”抑或远离语文的东西剔除掉,让语文能够清爽起来,灵动起来,真正能够使其在素质教育中独当其任,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人间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读到此话时,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课堂不也应该如此把非语文的地方去掉而留下“本色”吗?实质上,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只有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才能达到“简约有为”的教学境界。支玉恒老师说:“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相似文献   

5.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相似文献   

6.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肥人田”而“荒己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一、回归语文的本色:落实语文的本体。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  相似文献   

8.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正>曾看过两句耐人寻味的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把这句话类比到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课堂,那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就能"显山显水"了。可是什么才是"语文味"呢?"语文味"这个概念是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的。在2013年1月  相似文献   

10.
把原本灼灼其华、美不胜收的语文上成无视文体的说教课,把本应飞金溅银、妙笔生花的“练习”做成千篇一律的说明式……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语文老师、同学们的哀悲!那么,如何对待语文课的缺失?如何把语文课上“美”?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一项大课题!笔者所言“诗化教学”,意在抛砖引玉,寻找美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1.
做了33年的语文教师,我越来越感到诚惶诚恐,举步维艰。面对语文教学,我常常陷人一种困顿、痛苦中难以自拔,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做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该具有怎样的学养?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真正的语文课该是什么样子?语文教师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我还常常拷问自己:你是在培养只能应试的考生,还是在培养真正有语文能力的学生?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吗?你的学生能说爱写吗?你有无语文思想的高度?有无独到的不带任何功利的语文视界?你自身是否具有富赡、深厚的语文素养?今天,你有资格做语文教师吗?  相似文献   

12.
“上语文课难,上好新语文课更难!”这是课改后语文教师的普遍感受。语文教学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循,它既要融教师的思维、口才、知识、规律等于一体,又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水平以及语文理解的多元化。要上好新语文课,就必须适应课改要求,懂得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技巧,以素质教育为指针,以学生为主体,学会因材施教,灵活地处理教学问题。具体做法是:把教材处理得“活”,上课时教得“活”,让学生学得“活”。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三活”技巧。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出自以为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应了课改的需要。同时也体味到,“三活”技巧的透切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板书,曾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板书有时竟可以成为一把“杀手锏”,杀得你片甲不留。因为,板书就是在黑板上写粉笔字,而写粉笔字应当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一绝对马虎不得!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节语文课,上得挺不错的,但是,鬼使神差,黑板上竟然写出一个别字,或者有一个字的笔画顺序不对,或者字写得凌乱、不漂亮,于是,“满盘皆输”,一节好课被否定了。理由很简单,似乎也很充分:基本功太差;连字都写不好怎么当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4.
时常听到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教越不会教了!”这番感叹道出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些尴尬。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语文教学要还语文本色。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造成“假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15.
哈哈嘴     
语文老师喜欢在学生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听写生词。她每次总要说:“把纸拿出来,名字写上!”一天语文课上,小明前面一女生突然转过身来问:“如果你遇到周杰伦,你会对他说什么?”小明正在思考如何回答时,语文老师突然说:“把纸拿出来,名字写上!”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老师太辛苦.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难批,批得头昏眼花,学生对批语懒得看一眼;一学期语文课数量可观,学生能力却长进不大……笔者认为这是老师太“勤快”而使学生太“懒惰”造成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偷懒”,要给学生“勤快”的机会,做个“偷懒”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活动,按传统的说法,就是读、写、听、说。读为先,读是接受知识、开启心智的重要手段。语文课上阅读课文占了课堂活动总量的很大比例,无怪乎人们把无论什么学习都一概称之为“读书”了。“读书”要快乐,首先语文课上的“阅读”就必须是快乐的。然而,纵观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问一问学生:阅读学习课文,你快乐吗?也许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摇头给出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曾经,多少学生感叹“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也无奈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我们寻寻觅觅。我们上下求索:敢问路在何方?路在正本清源,实现语文课快乐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吴群英 《农村教育》2006,(10):55-56
在“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声讨中。中职语文教学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有人说,没有“分数”的标准。没有“升学”的压力,相对于中学沉闷的课堂,中职语文教学应呈现出一派生机,情况果真如此吗?据调查,现在大多数中职生重专业轻文化,对语文持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表明大胆改革。准备砍掉语文课,因为老师们觉得语文课实在难上,学生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了,甚至出现学生叫停语文课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经常听到许多身处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似乎有点大海捞针的味道,任你费九牛二虎之力却仍死气沉沉。”笔者以为,这些同仁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未免有些悲观.但也不得不让人思考:精彩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尽管新课改为语文课章注入了一份活力,让语文课堂这潭死水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激起了令人欣喜的浪花。但要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还是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师如何去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在此,笔者就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