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发表了曹玉龙和李小菲两位先生合写的<〈鸿门宴〉的座次是谁安排的>一文.文章写道: "在司马迁笔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无冕之王,是失败的真英雄,虽有些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但其胸怀坦荡不是常人能比的,不然司马迁也不会让项羽位居'世家'之列".  相似文献   

2.
自冯其庸先生<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发表后,引起学界的热烈争论.本文将<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籍传>的有关文字对读,指出后者与前者的基本内容相同,证明班氏认为司马迁的论说文字没有矛盾,而后者对前者的两处文字改动,更证明项羽确实死于乌江,而非东城.  相似文献   

3.
论项羽     
项羽是历史上一位悲剧英雄人物.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楚汉相争,有一范增不能用;最后乌江自刎,英雄落幕.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的传记<项羽本纪>,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有一篇经典文言文--<鸿门宴>,虽然只是司马迁<史记>中<项羽本纪>的节选,但结构完整,情节跌宕,是<史记>中十分精彩的片段之一.浏览通常的评析文字,大多如此:<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一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天下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5.
<正>《鸿门宴》这一文本充满着异样。与惯有形象相比,教材中《鸿门宴》里的项羽,愚憨、木讷、渺小。刘邦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就能让他发出"籍何以至此"的无奈之语,收回杀意?整个鸿门宴上,项羽除了"诺",便是"未有以应""默然",少有言语。这是真实的项羽吗?从《项羽本纪》中走出的项羽,司马迁着于其身的笔墨不比刘邦,甚而不及刘邦的"参乘"樊哙。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项羽(公元前232年至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贵族后裔,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他是我国传统的"成者为王败为寇"一元评价理论中"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是唯一没有帝王身份而入编司马迁<史记·本纪>的"帝王".  相似文献   

7.
<正>项羽被后人誉为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在群雄逐鹿的秦末,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为了一代英雄豪杰。如果说刘邦是名垂千古的一代帝王,那么项羽则更是青史留名的永世英雄。《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帝)头衔的人。在司马迁的生花妙笔  相似文献   

8.
<正>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  相似文献   

9.
班固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史记>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同时又批评司马迁"非谊士",<史记>有"史公三失".这种矛盾是由于班固在写作中,因无法摆脱司马迁的影响而产生焦虑,进而"误读"<史记>所致.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纪.项羽本纪》中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悲情的英雄形象,其中掺杂了司马迁自身的悲剧意识,然而在可悲可叹的项羽身上,又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江东情结"。结合司马迁自身和其笔下的项羽形象,探析项羽身上体现出的"江东情结"的涵义,探索司马迁悲剧意识与项羽"江东情结"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于《史记 · 项羽本纪》 及相关篇章的细读,辩驳了 "司马迁同情 、 赞美项羽" 之类的观点,并分析了近代以来文学鉴赏领域项羽形象虚美化的复杂成因.  相似文献   

12.
<正>《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  相似文献   

13.
那天最后一节是班会课,根据学校的安排,这一次的班会主题是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搜集了古今中外大量名人抗挫折的事例,如司马迁受腐刑后作<史记>,贝多芬耳聋后克服各种困难创作了<命运交响曲>,刘邦曾数次败给项羽最后却建立了西汉政权,孙中山为寻找救国真理曾数次流亡国外等;此外,我还搜集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我觉得这样一定能给学生们上一堂丰富而有意义的"耐挫折教育"课了.  相似文献   

14.
历来人们都试图从项羽这个角度来解释鸿门宴"樊哙闯帐"的情节合理性,李怡安老师认为项羽不杀樊哙是由于英雄惜英雄(参见<语文学习>2005.3<英雄惜英雄>一文),也是在这个大的阐释背景下衍生的观点,但这种解释并不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是<史记>记载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多数人认为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是他的"为人不忍"和"妇人之仁"等性格因素造成的.王立群亦认为是"项羽的政治幼稚".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项羽的政治理念与追求是"霸业",刘邦表示臣服后,项羽也就将他纳入了自己的政治体制之中,与其他诸侯一样看待,从而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刘邦.刘邦选择了"帝业",因而极力消灭竞争对手项羽.  相似文献   

16.
在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充分展开与项羽和司马迁的心灵对话,深入探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鸿门宴》,真正把握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伟大形象,深切体会司马迁寄寓项羽的复杂感情和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7.
"互见法"为司马迁首创,这一观点似乎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也有人沿波讨源,将其源头追溯到<吕氏春秋·有始览>.事实上,<吕氏春秋>中除了<有始览>中以"解在乎"标示的"显性互见"外,还有一类作用与它几乎完全相同,却没有任何标示的"隐性互见".循"隐性互见"的路径继续探寻,则可将<史记>互见法的源头上溯到<左传>.互见法并非司马迁首创,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将互见法与纪传体结合起来,为以后纪传体史书的撰写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项羽是秦汉之际十分重要的人物.毛泽东同志曾把项羽看作农民起义的领袖,这与司马迁将他看作反抗暴秦的英雄一样.司马迁的态度是一种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还不可能对项羽的功过以及失败的原因给予全面的评价.   项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突出他歼灭秦军的主力;后期主要突出他因政治措施不当而失去群众的拥护,以致步步走向失败.今天,我们应该从司马迁的观点中得到启发,采取科学的态度,重论项羽,对项羽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功过给予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及项羽本人对项羽武力的渲染并不属实,项羽在很多战斗中都失败过。本文以垓下之战为例,分析项羽与汉军在作战方面的得失,进而分析司马迁为什么要极力宣扬项羽的武力,得出《史记·项羽本纪》既是司马迁表达对汉武帝爱意的一篇文章,也是宣泄不满的一篇文章,还是一篇对汉武帝劝谏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述<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