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学生在低年级和中年级时,课堂表现很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非常踊跃;但到了高年级,课堂上却存在着大多数学生不举手发言的现象,其余学生的发言也是勉强的,课堂上没有了往日低年级和中年级时的那种活跃气氛。那么,如何改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沉默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留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低年级学生表达欲望很强烈,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接下茬儿”;然而,等他们到了高年级,表达的欲望逐渐降低,课堂气氛逐渐沉闷,只有披老师点名才肯站起来,更不用说主动当众提问了。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习惯于接受和披灌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设置落后使然。  相似文献   

3.
张小宁 《广西教育》2014,(25):88-88
正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参与热情很高。但越是到高年级,课堂就越沉闷。那么,如何打破课堂"僵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不再陷于"沉闷"的泥潭,让语文课焕发出新的光彩呢?经过尝试、总结、反思,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明确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了学习的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方向,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节语文课要学习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后,要把教学目标细化,分成一个个  相似文献   

4.
低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好动,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行动力敏捷,但是纪律性相对高年级学生较差,而且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怎样让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呈现出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这就需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曹振元 《海南教育》2014,(24):40-40
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其年龄是成反比例的。低年级时,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举手非常踊跃,发言积极性高涨。但到了高年级后,课堂中举手的学生便逐渐稀少,有时候课堂成了教师自拉自唱的独角戏舞台,而本应是课堂教学主角的学生却成了课堂教学的“旁观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如强劲的东风吹进了课堂,走进了师生的生活。为了打破“要发言,先举手”这一课堂陈规,一年前,我尝试着让自由式回答这一举措走进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无须举手,就能自由发言。刚开始,学生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发言积极性普遍高涨,个个争相发言,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的  相似文献   

7.
张诗弩 《小学生》2010,(2):41-41
关于课堂发言,老师们一直很重视,但是课堂上依然存在着越到高年级举手发言的孩子越少的普遍现象。这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为孩子打好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为了提高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抓起,让学生“说”好数学。  相似文献   

8.
回应的意义     
常生龙 《上海教育》2014,(12):65-65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来回答,越是低年级的学生,举手越是踊跃。到了高年级,学生举手回答的情况会逐渐减少,甚至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也很不情愿。有入将其归结为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周边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担心自己回答错误,遭致他人讥笑,或者回答正确,导致其他同学嫉妒。这或许是有道理的,但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需要;l起我们的关注,比如说——回应。  相似文献   

9.
低年级课堂上常见孩子们举手如林.而高年级的课堂则举手稀落.沉默而缺少发问。究其根源,责任在于教师。课改至今.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不厌其烦地把文中作者构段的巧妙.深刻的蕴含等理性分析强加于学生.让学生反复地感悟。真正对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需求是什么、情感是否与课文同步.反思较少,导致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情感沟通的真空地带。  相似文献   

10.
宋永红 《考试周刊》2007,(11):67-69
稍微留心一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你会发现一种普遍现象:低年级学生表达欲望很强烈,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接下茬儿”;然而,等他们到了高年级,表达的欲望逐渐降低,课堂气氛逐渐沉闷,只有被老师点名才肯站起来,更不用说主动当众提问了。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习惯于接受和被灌输。从争相表达到三缄其口,其间曾经遭受过多少挫折和批评,只有他们自己感受最深。  相似文献   

11.
问答式的互动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被运用。但是从学生举手发言、积极参与的状况来看,往往是低年级的课堂热热闹闹,高年级的课堂冷冷清清。就算是同一批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全班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高举小手,谁要是轮不到发言还会很失落;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求主动发言的热情远不如以前,越是高年级学生表现得越沉闷,课堂氛围越不活跃。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这与高年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有关。有的学生在众人面前讲话有紧张羞怯之感;有的抱与己无关和无所谓的态度,对教师的表扬也不看重;有的认为懂了就好,何必说出来……各种思想顾虑造成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的心理障碍。从客观上讲,高年级教师的提问比低年级更难,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要求会比低年级更高;还因为到了高年级,学生忙于做课堂笔记,无暇思考教师的提问,无心参与课堂讨论……这些都造成高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显得不够活跃。为了让高年级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朱丽华 《广西教育》2013,(37):8-8,16
在听课或上课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把小手举得老高,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到了高年级,他们却不爱举手了。出现这种变化,除了学生年龄增长带来的害羞心理因素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笔者对此展开了调查,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你平时爱举手发言吗?如果不爱,原因是什么?在怎样的情况下你会举手?从反馈的情况看,高年级学生把举手当成一种负担的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不会,而是因为害怕。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时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但进入中高年级后就不那么积极了。只有少数同学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就显得沉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就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常听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或每周听教师的教研课,往往感觉低年级教师的课堂设计花样繁多,学生上课发言大胆、积极,争先恐后举手的覆盖率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整体效果比高年级课堂"热闹"。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实则美中不足,让人觉得低年级学生课堂读书常常不尽如人意。一、朗读要有模式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踏进小学的门槛,初学读书,那些由笔画和偏旁构成的汉字,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又一个陌生(不认识的)或熟悉(幼儿园简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课堂发言.老师们一直很重视.但是课堂上依然存在着越到高年级举手发言的孩子越少的普遍现象。这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为孩子打好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为了提高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抓起.让学生“说”好数学。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十分重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弊端的影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氛围沉闷,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足。新课改背景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数学课程内容,探究趣味性课堂活动的开展是有必要的。对此,着重分析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提出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课堂活动开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灵活地转换角色,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被动接受者的固定角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重课堂角色的调整和变换,对于改变高年级数学教学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一、激趣——替换情境中的角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更多,  相似文献   

18.
邢玲湘 《考试周刊》2010,(46):40-40
因为担任语文教研组长,经常有机会出去听课,课听得多了,我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低年级的课堂小手如林,气氛活跃,而高年级的课堂举手寥寥无几,冷冷清清。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越是低年级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高。小学课堂上,一个问题提下去,几十双手举起来,回答起来也声音洪亮,积极雀跃;随着年龄的增长,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到了技工教育阶段甚至就没人举手了,即使回答,声音也是低低的,课堂气氛沉闷不堪。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63):103-104
不少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把学习数学当做是一种负担,而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是什么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该怎样使学生保持甚至更加喜爱数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