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公民道德素质,生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拓展生活视野,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其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生活,用心灵去感悟其中包含的道德知识。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通过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去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思品教学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品质,学生的道德生命才会生动而完美。  相似文献   

6.
杨正益 《小学生》2013,(9):26-26
学生道德存在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它利用真实的生活源头、家庭校园社会的生活纽带为载体,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年少幼稚,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因此我们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要让学生从浅显的事情中明白道理。怎样才能上好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7.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向学生进行生活常识、学习常规和日常行为准则的教育,也要进行一些浅显的社会常识教育,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要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必须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分析教材,充分运用课文中的图例,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利用图例的直观形象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表象 低年级儿童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差,教学中企图单纯用长篇说理去讲解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是不可取的。但是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  相似文献   

9.
学生应该回归生活,因为社会的生活是教育内容的源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情感体验来源于生活,诗歌的内容、情感也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写照和反映。本文从对话钓鱼岛事件、汶川地震、性观念三个方面来探究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的道德情感教育,让学生用情去悟理,用亲身实践去丰富自己的体验,在体验中实现了学生道德知识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加强针对性,讲求实效”。这里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实际;针对社会各种思潮对学生的影响。所谓讲求实效,是指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一、用身边的实事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具备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知道为何行动、怎样行动,并把道德行为坚持下去。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通过科学的行为训练铸就的,而道德行为的训练不能脱离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可能有效地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丰富多采的集体生活内容,生动活泼的集体生活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根据生活德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去践行、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德,产生心灵火花,在心灵震憾中自觉地调整道德  相似文献   

12.
改版的《思想政治课》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单调,枯燥的内容,具有注重素质教育,贴近学生实际、教法灵活,学法更新等特点。要求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并车富自已的道德认知,以资借鉴,知道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锻炼,促进知行统一。实践证明,将生活实际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生活即是学,学即是生活",这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生活德育的理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德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4.
"立德"是指确立道德品德,班主任要想做好立德教育,需要拓展视野,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寻找突破点;需要自我修炼,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去唤醒学生的道德;需要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影响学生;需要克服偏心的毛病,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只有如此才能春风化雨,做好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徐丽丽 《教师》2016,(6):61-63
新课程一直提倡的体验式学习,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一般规律和方法的过程。观察、探究、调查、实践等体验式学习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能使学生在多层面的体验中将道德认知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过程真正理解、提高认识,并内化成良好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呢?以学校同课异构《做  相似文献   

16.
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我们围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情境”礼物赠送给少年儿童。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去反思,在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态度、具备一定的道德能力、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同时发生的动态过程中,受到无痕的深刻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一、活动目的 让爱情教育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学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面对青春期的情感困惑,并寻找到解决的途径;为学生未来生活中将要遇到的爱情问题的处理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一、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中的体验式教学,是指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视、听、嗅"等感官功能,去感知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优化教学全过程力求教学高质量翟京华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19年了。用崇高的道德信念去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火,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良好的自身修养去做学生的人生榜样,一直是我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20.
周瑛 《教学月刊》2008,(10):33-35
新课标十分重视初中生的生活体验,重视对其生活的指导,使中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体验、内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新课程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努力把基础知识原理融人生活题材,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促进学生对周围自然的亲和力,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在生活中成长,从而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学会过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