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贫困问题,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普遍而又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贫困现象已成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这样一个相对特殊的民族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力图找出少数民族贫困的共性,这有利于丰富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括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制约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因素,并提出了今后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和建议。如:要加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语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使用学校适应性量表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小学生1000名,汉族小学生1000名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小学生在社会能力和反社会行为的危险水平上,分别占19.89%和19.49%;在高危险水平上,分别占7.53%和2.13%;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性水平显著差于汉族小学生,突出表现在敌意、攻击、破坏等方面;少数民族小学生男生的学校适应性状况差于女生,问题的表现依次为,人际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学业技能、敌意、攻击、破坏;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性状况差于非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4.
杨军 《中国教育学刊》2007,(7):24-27,35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是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障。从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结构的现状分析来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状态。若想解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政策建构;建立民族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建立适应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需求的教师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5.
寸银焕 《考试周刊》2013,(11):186-187
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职高学生流失问题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学生流失现象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童 《教育探索》2005,(12):30-32
通过对甘肃省两个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东乡县和积石山县的义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西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在教育体制日趋完善和教育教学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双语教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信息闭塞,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学校教育改革氛围不浓.基础教育发展落后,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校本教研活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笔者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S中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该校校本教研的开展过程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发展女童教育是民族地区普及教育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童入学难、巩固难及如何提高女童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世界目前有近一亿以上儿童未接受基础教育,其中2/3是女童。1993年时我国已超过90%人口覆盖地区普及了初等教育,但在未入学的260万儿童中女童占664%,这些女童绝大多数集中在贫困地区,尤其是西南、西北连片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我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甚为严重。近十年来虽有大的改变,但女童入学难、巩固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全球2/3的成年人文盲是女性,我国亦如此。尤其是在我省边远贫…  相似文献   

9.
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它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处于转型期的西北民族乡村社会,社会群体特别是初级群体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其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它们的认识。本文基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试图论述改革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初级群体的状况,改革后西北少数民族的现状,以及在这个变迁过程中的制度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2018,(2):100-106
通过卫星和互联网等远程学习方式,清华大学针对我国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群众的教育扶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文章通过对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学习者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以及对扶贫教学站管理员的深入访谈研究,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的持续开展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环境,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是符合当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学习需求的教育扶贫方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是关系到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广州是珠三角城市群的代表城市。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影响广州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因素。然后从经济、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适应现状,并探析了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适应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支出型贫困者是指实际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但是由于发生大宗的支出,而导致生活状况恶化的贫困者。他们没有受到政策的保护,面临着比低保户更为严峻的困境。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对比了支出型贫困者在2012年和2014年的生活状况变化。多数支出型贫困者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状况都发生了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者生活状况并未好转。生活状况改善变化的原因包括个人能力、非正式支持网络和政府与社会作用。其中,个人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社会支持网络起了外部性的缓解作用,而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则很微弱。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工业文明入侵农村,社会的变革摧毁了人们和谐的生存状态,对个体的生活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苔丝》的命运悲剧为线索,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具体分析了造成苔丝精神生态危机的原因,对苔丝所代表的社会底层穷苦人民在社会的变革中面临的共同的精神生态危机进行了披露。  相似文献   

14.
拉祜族是一个受传统社会生活影响很深的民族,至今其现代化的发展并不明显,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主要是靠不断适应生存环境而延续至今,其生存和发展受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使他们对生态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形成崇拜自然的观念,其中传统的宗教生活中就有着丰富的生态观念和生态利用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鲁迅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时间虽然相隔半个世纪,但他们笔下的人物及所处的历史境遇与社会文化背景却有相通之处。在他们的笔下,人的病态是作为社会病象的一种曲折反映,而人的疗救与死亡则成为作家自身文化立场的传达。文章旨在表现基本国情与文化传统不同的两位作家对病态及其疗救得文化思考和意义探寻。  相似文献   

16.
生存于不同生境的人们的共同体,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凭借这种文化,人们又共同结合成一个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去征服、改造、利用和协调其生存环境,从生存环境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养分,以创造所有成员的全部生存条件,来维系该民族的延续与发展。于是,生境、民族、文化形成为一个连环套。在这个连环套中,生境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文化既是民族在应对生境过程中的创造物,又是民族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文化成为这个连环套中最关键的环节。在文化的规约下,民族具有自身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广大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得到满足,各种社会保障也在逐步健全。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因素、人们关注重心的偏移、政府职能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农民精神生活长期处于相当贫乏的状态。要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贫乏的状况,必须唤醒农民的精神富裕意识,加强农村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途径和渠道,搭建农民精神富裕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pose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challenges for young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order to conduct a wide-reaching and in-depth study of this process, we need to know the views of these young people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research designed to collect the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families regarding perceived problems and support in their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in Spain.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method was used to achieve this. Data were collected in three stage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educational pathwa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free time, and construction of a personal plan for the future (labour market inclusion and independent living). Various different instruments were used, including interviews, focus groups and visual methods. As for the results, the young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experienced difficulties with both successfully completing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continuing their education. The families in our study were not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guidance received from professionals upon finishing secondary school. They also complained about the lack of training options available to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 participants expressed certain fears regarding social inclusion and labour market integration. They are aware that they will need help, and have doubts about whether they will receive the necessary support to progress with their plans for labour market integration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s a result of the study, we propose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opportunities for the social inclusion of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ir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相似文献   

19.
在地域、环境、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罗布人传统社会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生计方式,同时罗布人还尽量采取其他生计方式以弥补食物的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农业技术的引进和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罗布人的生计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When people of faith participate in movements for social change, how are their religious and moral identities formed, challenged, and transformed? Although they have explicit and tangible goals as they participate in advocacy, protest, and boycotts, religious social activists also, James Jasper argues, craft “lives worth living” (199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dentity-shaping power of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movements, in conversation with scholarship in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theory;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ctivism and theological imagination; and proposes some explicit practices for nurturing religious and moral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