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规范教育过程中,接受与社会规范相反的倾向是社会规范背离,即学习者离开、违反或不遵从社会规范,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背离态度。社会规范背离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80年代以来,引起我国教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摘     
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规范教育之对策第一,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社会规范教育的必要性。社会规范教育是教会年青一代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应该研究社会规范教育的具体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着重研究在实践中如何开展养成教育,使年青一代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有一个崭新的风貌。第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重视对这支队伍的培养、提高,重视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讨与交流,保质保量地把这门课程教好。  相似文献   

3.
社会规范教育有其社会作用和个体作用。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强调社会规范教育是由德育和德育课程的本质决定的。建立以社会规范为核心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可以使德育课程走出学科本位的局限,使德育课程体系具有贯通性、稳定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所谓德育即品德的培养教育。品德的产生与发展是个体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及遵从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就应从社会规范学习入手,以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品德培养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确立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并在执行规范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行为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而品德结构是一种态度结构,是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体系。探讨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结构的关系,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重点由就范教育向规范教育转变,将高校的德育放在社会的大德育工作之中,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阶段进行全面性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规范教育是全面性教育中包含的重要内容,它包含法律规范、纪律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三个方面。重视小学全面性教育中的社会规范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性知识和性技能及正确的性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运动是向青少年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可以引导青少年融合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可以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学理层面对社会规范系统的结构组成进行分析,由此考察了120名儿童对不同类型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反应。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基本上能对道德规范、制度、契约性规范等不同类规范进行区分。其启示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社会规范的属性、功能和规范范围开展相应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根据不同规范的属性开展适宜的教育:德育实效提升的有效策略理论上混淆各类社会规范的属性、功能和规约范围,实践中没能根据各类社会规范的不同属性做出适宜的反应,是当前学校德育实效不高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从属性角度看,社会规范可分为道德规范、制度性规范、契约性规范和谨慎性规范等,根据不同类规范的属性、功能和规约范围,生成相应的课程、开展适宜的教育,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制裁或惩戒,是享有相关权利的人们为了保证社会规范和法律的有效性,对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的行为采取的措施。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使用惩罚。随着"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大面积推广,人们对惩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责难,把惩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棍棒教育",这严重地损害了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成人弱势群体是社会资本匮缺的群体,主要体现在社会关系网络窄、社会信任程度低和社会规范意识弱等方面,这成为成人弱势群体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障碍。弱势群体是成人教育的重点关怀对象,成人教育是提升成人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拓宽社会关系网络;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社会认同;构建学习型团体,培养社会规范意识,能够有效提升成人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2.
《师道》2008,(12):62-62
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惩戒的意味。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由此不仅意味着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按照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孩子适应集体领域的社会规范,懂得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作者赵志疆在《广州日报》发文认为,为了确保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有效,  相似文献   

13.
实证研究证明,教育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但现实中,老师、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游戏的教育价值持怀疑态度,排斥其进入主流课堂。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沉浸理论和社会规范理论,以Quest Atlantis为例,综合采用定量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探究了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沉浸体验、社会规范和学生个人特征对初中生教育游戏行为意向的影响。定量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教育游戏行为意向中度相关,而个人游戏经验、学习成绩、游戏中的沉浸体验以及社会规范的强制成分和内化成分都与教育游戏行为意向无显著相关性。结合质的研究结果分析后认为,人们将教育游戏当做知识容器和传递工具的片面性认识,是目前阻碍教育游戏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社会规范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分为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不同化的社会规范存在着差异,它们是跨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重要因素。了解中西社会规范差异是培养跨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一环。要培养学生的跨化交际能力,需要从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师、学生等几方面入手,需要教育行政机关、教材编写出版部门、外语教师、跨化交际研究工作的通力配合和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15.
孔祥渊 《中学教育》2015,(1):106-112
当前,虚拟社会给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以及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了解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是我们开展德育的重要基础。"超真实"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分析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超真实"指的是一种非真实代替了真实的状态,其主要是由符号主宰生活、仿真文化盛行以及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爆"形成的。对于青少年道德成长以及德育工作而言,其所带来的是社会存在状态的改变,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具体到挑战而言,"超真实"对于德育的挑战主要是:促使社会规范去权威化;逼迫社会规范边缘化;导致社会规范无根化。在应对这一挑战上,教育者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真实",进行真实观与符号运作方面的教育;二是为社会规范赋予时代内涵,更新社会规范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民族教育立法的概念立法是国家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法律是国家对社会关系进行规范性调整的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社会规范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社会习惯、社团章程等都属于社会规范,对调整社会关系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所调整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例如:国家各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劳动关系,婚姻关系等,都是最重要、最基本  相似文献   

17.
中职后进生的社会规范背离行为,既有现行规范本身的原因、教育的原因,也和学生所处的心理、年龄阶段有关。对中职后进生社会规范背离行为的矫正,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要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8.
清代民间社会规范是清代不同社会共同体内部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清代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法的补充,民间社会规范对清代社会民事法律秩序的维持与实现起着重要作用.清代民间调处与民间社会规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在清代民间调处中调处人往往会依据某些特定的民间社会规范来解决纠纷:另一方面,清代民间社会规范具有的执行保障机制为民间调处结果的实现提供了某种制度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有效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应依据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遵循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相协调、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等原则,系统地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类目标。  相似文献   

20.
自然化社会规范需要澄清社会规范的解释性和规范性功能之间的关系。毕凯瑞不但消解了社会规范的规范性功能,而且对社会规范的解释性功能也过度限制于混合动机博弈的合作解释中,更为要害地是模糊了启发性解释和慎思演算机制,故而没能澄清社会规范的规范性功能和解释性功能。瑞斯乔德对毕凯瑞的批评是中肯的,但其生态分析进路也存在待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