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最近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 ,作者檀传宝表达了他在德育研究中许多新的成果。使人耳目一新的是在德育理解上“守一而望多”原则的提出、从德育在生活中的“存在”理解德育本质、对德育个体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独到见解、“新性善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整合、对于道德发展阶段的概括性理解等等。而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论述中所表现出他的知识视野和研究功力、在德育课程研究中以问题和理论思考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和对于大众媒体对学校德育影响分析的深度都是让人敬佩和在以往的德育…  相似文献   
2.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蓝维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揭示,这对于确定教育在社会总体中的地位以及教育与其他系统的正确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过去的思考中,对教育系统内各种教育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却十分有限,这些问题虽不如教育与政治、...  相似文献   
3.
开始于本世纪初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次把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到课程目标的高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价值观成为三维目标中最为鲜活的部分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引发了与其相关的广泛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规范教育过程中,接受与社会规范相反的倾向是社会规范背离,即学习者离开、违反或不遵从社会规范,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背离态度。社会规范背离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80年代以来,引起我国教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教育的确立与发展——价值观教育30年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维  夏飞 《中国德育》2008,(12):18-21
价值观及其教育作为一个频频出现在党和政府关于未成年人教育文件中的概念,作为三观中与人生观、世界观并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之一,就已充分说明了其在我国当前教育及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国,对价值观及其教育的阐发、引进、思考、探索和推广是最近30年间发生的,它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真实回应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蓝维 《思想教育研究》2005,(11):21-23,30
问题和现象一:考试作弊是当前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四、六级的泄题事件还没有处理完,研究生考试中的枪手频出又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东南大学对南京市7所主要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有67.2%的大学生作过弊,82.1%的大学生表示即使发现他人作弊,也不检举揭发。  相似文献   
7.
2008年第7期至第12期,我们开辟了“学校德育三十年”专栏。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学校德育理论扣实践创新的重要成就、基本经验和教训。在总结栏目开设的总体情况时,我们发现缺少了对“德育课程改革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于是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方面的两位专家删维教授和高德胜教授进行了一次“德育课程改革三十年”的专题对话,以弥补我们的遗憾,并希望通过他们的思想交流,为大家整体把握三十年的德育课程改革,为思考今后德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剖析了环境的概念 ,指出中心的确定和影响的存在是环境概念的两个要件。在此基础上 ,界定了学校内部环境的概念 ,分析了学校内部及其环境主体的特征 ,阐述了学校内部环境的构成 ,并结合当前学校环境建设实践探讨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目标;创新人才社会理想和团队精神的培育是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坚持道德底线原则,创造具有张力的社会氛围,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会议再次提出“德育专业化”命题,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研讨。这一命题事关教师专业化和德育实效的提高,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强烈现实性的理论话题。会后,我们约请相关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心得进行了梳理,形成了本次笔谈。虽然他们的思考角度、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会从特定视角给我们以启发。我们希望以此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