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张学峰 《初中生》2006,(6):18-19
二次根式化简是二次根式运算的基础、下面介绍化简二次根式的五种技巧,能使你在计算中避繁就简,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2.
本文定义了矩阵的二次单位根,指出它在Keronecker积下的一些结论,并具体给出了一种造一个nk阶二次单位根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现代控制系统中二次型最优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对象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以状态空间形式给出的线性系统,而目标函数为对象状态和控制输入的二次型函数.而传统的这种问题我们都是通过二次型的公式来导出,它们易于实现和分析的线性控制率.二次型公式结构复杂,光靠手工计算比较麻烦,在此我们介绍一种方法即利用matlab工具箱中提供的完整解决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的命令及算法.这样可以使我们较为方便的实现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目标即:稳、准、快.为现代控制理论CAD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4.
比较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式子的值的大小,是二次根式的重要内容,其解法灵活,不易掌握,本试举几例,向同学们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希望提供给教师思考这些问题的不同维度.首先,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分析与定位;在此基础上,体会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目的;进而讨论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进行比较.目前,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通常有三种安排,我们分析了这三种安排的利弊;最后,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一阶二次微分方程在极坐标变换下的求解定理,提供了一种求解一阶二次微分方程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忽视已知条件 例1 若最简二次根式√a 1与√4a^2-2是同类二次根式,则a=_____。  相似文献   

8.
臧立本 《新高考》2005,(3):23-25
通常称关于“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问题为二次型问题.二次型问题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但如何熟练、灵活地掌握好这些内容并非易事,因此有必要研究二次型问题的求解策略.  相似文献   

9.
二次根式的运算和化简,主要依据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和有关法则.但对于一些特殊形式的二次根式问题,必须打破常规,采用一些技巧,才能解决问题.这里就二次根式问题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说的“四个二次”是指二次函数、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和本文所说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其中二次函数是四个二次中的主线,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复习二次函数时,应把“四个二次”加以串联综合,汇成一体,沟通其内在的联系,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