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一项针对当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表明:有42.1%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竟有65.6%的大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智联招聘网2008年  相似文献   

2.
中华女子大学主持了一项全国性课题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874名大学生中,有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有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将另选专业。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占总调查人数的48.2%的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数字     
《中国高校招生》2007,(11):17-17
上海松江大学城一学生论坛作了一项调查:现在大学生是否了解或喜欢自己所学专业。最后得出的结果却让人有些惊讶,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80%的学生称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其中两成学生更表示,很不喜欢现在的专业。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只占200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卢雪松  杨倩  鲁烨  汤苏扬 《文教资料》2008,(33):202-204
本文作者采用自编"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一项是调查被测试者对录取专业的满意度),对1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了解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外部影响及对所学专业满意度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参考并为高校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提供建议.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许多高中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根据就业前景选择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根据调查,高中生中有70%的人把上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另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毕业时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相似文献   

6.
国内某所著名高校曾在某一级新生中抽出了1400人作为调查样本,数据显示,考生对所报学校和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仅2.1%表示"非常了解","不太了解"的占35.5%,甚至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48.6%的学生表示,如有机会会考虑换专业,此外66.1%的学生将"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填报志愿时的第一考虑因素.国内一所教育研究院也曾对6万多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57.8%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70.5%的学生表示希里改变专业.缘何出现这么多考生对所选专业不满意呢?归根结底是因为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不清楚自己究竟将来想做啥,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如果在报考院校和专业时,能适当为自己做一下未来的职业规划,相信上述的调查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校直通车     
很多学生如愿考取大学以后,在专业选择上往往有遗憾。据一项针对全国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由于有近1/4的被录取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没有认真考虑,随便凑合”,再加上填报“冷门”、非第一志愿录取等因素,高校学生中有42%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65.5%的学生表示愿意重新选择专业。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正着手改变固有的专业划分模式。目前许多高校除了允许自由转系(比如复旦大学)以外,已开始尝试“厚基础、宽专业”的学科体制,按院系招生而不按单个的专业招生,有的学校甚至在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全面学习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8.
一项关于“你是否想找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的社会调查显示:比较希望、最好对口的占61%.无所谓、对不对口都行的占28%.不想对口的占6%。非常希望、非对口不做的占5%。可见,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找到一份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使自己的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达到完美统一,即“对口就业”。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关注点。在西方国家大学生调换专业很自由,所以专业认同问题并不突出,但我国大学实施的是专业分类学习,虽然可以转专业,但是有一定制度障碍,有一些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低,如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发布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显示,有35.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州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就业时专业不对口情况,以及起薪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就业时选择专业不对口、专业兴趣对毕业生起薪影响很大,但是专业本身对起薪影响较小。基于这些结论,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目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考上大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200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如有可能将另选专业。现在,即将走上大学的你不必再为这个问题头疼了。目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为了解决众多考生的后顾之忧,省内外多所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陆续实行了转专业、双学位、双专业以及辅修制度,并逐年放低申请的成绩门槛。由于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或者上大学后兴趣发生转移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转专业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让学有专长的学生转换专业,这在过去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如今却在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2.
就业热线     
问题一:我是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什么都学得不精,马上毕业了,要找对口的工作的确很难,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擅长。但现在我又想继续深造考研,我的个性是认真,踏实,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希望您能指点迷津,谢谢!你说你的个性认真、踏实,那么为什么“什么专业学得都不精,自己什么也不擅长?”如果是自己的学习态度所导致,我建议你再对自己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如果是所学专业问题导致的,那么我想说: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教育大多是一种相对专业的普及教育。在一个专业所学的众多科目中,每一科目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但…  相似文献   

13.
甘晓 《成才之路》2010,(31):I0011-I0011
不久前,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中,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这一结果,引起不少网友关注和讨论。有网友表示,在教师资格认定、选拔和考核过程中,缺乏对“师德”这一重要指标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以及专业匹配对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研究发现:有56.1%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有11.7%毫不相关;OLS方法得出专业匹配情况下的工资起薪比专业不匹配高3.4%,使用PSM方法得出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为5%,传统的OLS模型低估了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相较于“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匹配对非“211工程”本科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与专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匹配对本科学历毕业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工资高7%左右;经济学类毕业生专业匹配对工资起薪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的起薪高15%左右。基于此,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专业匹配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美国人文学科捐赠组织(NEH)所作的一项盖洛普调查表明,美国大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十分贪乏。 该项调查的对象是67所高校的700名高年级学生。调查所用的测验题并不难,大部分属于历史常识。但是调查报告指出,“如果要对学生的答卷划分等级的话,一半以上的人不及格”。 调查发现,42%的大学生不知道美国内战的年代,58%的人不知道莎士比亚写过《暴风雨》,55%的人分不清英国历史上的《大宪章》,竟然有25%的大学生不清楚哥伦布是在哪一世纪远航来到美洲大陆的。  相似文献   

16.
共青团中央曾经做过一份有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4.8%的人对四大名著阅读过多遍,9.O%的人阅读过一遍,从未阅读过的人数高达16.2%。问及是否擅长诸如中国象棋、二胡、剪纸或书法等传统技艺时,有高达33.5%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学过但已完全忘记。调查中,当大学生被问及《二泉映月》是什么乐曲时,有近10名的学生回答错误,当学生被问及“嫦娥奔月”与什么传统节日有关时,也有近7%的大学生回答不上来。  相似文献   

17.
有一些人看来,要当主持人,选择艺术类的播音主持专业或者普通类的新闻传播专业是一条“捷径”。然而,国内一些金牌主持人并没有走这样的“捷径”,非“专业对口”的他们利用所学专业实现了优雅转身,成就了金牌主持梦。了解他们,或许能让你有不一样的视野,对专业及将来的就业选择多了一份理智。  相似文献   

18.
孙晔 《教师博览》2003,(9):22-22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3年3月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有近六成该报读者正利用节假日或业余时间,忙于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或技能,有38.8%的人“有这个计划,但还没有实施”,仅有1.3%的读者现在没有学习的打算。什么专业人气最旺? 调查发现,计算机和外语是目前该报读者学习热情最高的两大热点,分别有35.8%和27.3%的人表示最想学习这两方面的知识或考取相关证书。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2008,(6):48-4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虽然72.6%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但事实上,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45.3%的父母会“为了学习。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对孩子的朋友圈有太多限制,客观上反而会使孩子交不到朋友。  相似文献   

20.
《招生考试通讯》2006,(5):22-27
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潜能研究中心对83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同学们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主要依据“兴趣”的占47.7%,“考虑就业市场”的占23.3%,“看是否是热门专业”的占10.9%,可见“兴趣”是同学们选择专业时的第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