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田雄心  韩开焱 《考试周刊》2013,(56):156-157
目前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表现为:认定机制存在缺陷,资助力度不大,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表现为:以物质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不足;以被动性应对为主,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以"强势关心"为主,不够细致化。"全过程助困育人、全方位助困育人、全员助困育人"的助困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体现教育公平、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尊严与幸福感、彰显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并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地方高校因受到理念落后、资源短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资助是资助,育人是育人"两张皮"的现象,因此探索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结合点,是新时期地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表现为:认定机制存在缺陷,资助力度不均衡,资助对象定位欠科学。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表现为:物质资助为主,能力培养不足;被动性应对为主,主动开拓助困资源不足;"强势关心"为主,不够细致化。"全过程助困育人、全方位助困育人、全员助困育人"的助困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体现教育公平、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尊严与幸福感、彰显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助困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4.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三个角度来探究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路径,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伯藜学社",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以"经济、学业、心智、实践、创业"五方面赋能为主体的发展型助学模式。以"伯藜学社"资助育人模式为例探究"三全"资助育人创新路径,可给高校实施精准资助、实现资助育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等核心问题。资助育人实践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合理资助、学生全面培养等环节。系统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进一步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的互动,把好资助源头奠定精准认定、精准资助基础,实施分层资助推进国家资助政策科学落实,打造育人体系实施"三全育人"促进全面发展,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资助育人工作成效落实的对策,以期提高认定精准性与资助育人针对性,提高资助育人成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扶"脱贫论中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方略,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往往侧重于经济帮扶,对"资助育人"理念贯彻不够深入,使"立德树人"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并基于"公办社助"的办学模式,以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为例,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教育全过程,推动形成"三全育人"。高校大学生资助不仅要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承担着育人任务。资助育人作为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必须协同推进。当前,高校资助育人领域不同程度存在资助业务与资助育人脱节、资助育人平台搭建滞后、资助育人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制约着资助育人整体效能提升。将自主业务与资助育人相融合、搭建资助育人线上线下平台、基于受助学生特点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资助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资助工作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资助,尚未达到"精准"育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对高校资助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文章为此提出构建精准资助育人体系,使资助与育人紧密融合,包括"精准识别,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化数据库;精准帮扶,实现资助教育平台化;精准管理,促进资助教育信息化"。  相似文献   

9.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工作实践,在此提出将经济资助和能力提升、就业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相结合资助育人"五帮服务",着力构建"经济资助、精神关怀、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希望能为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时期,高校资助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分析,从资助工作模式和育人路径进行探索,提出"经济上予以资助,生活上予以照顾,思想上予以引导,学习上予以帮助"这一适合独立学院特色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扩招带来贫困学生数量的骤增,使贫困生的教育引导问题成为关注焦点。目前高校贫困生中不懂感恩、不会感恩,甚至忘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其生源的复杂性,感恩意识淡薄现象极其严重。为此,在新时期,应加强高职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高职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回报社会,感激恩德,使资助与报偿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  相似文献   

12.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等教育变革需要,在探索高职教育的"邢台模式"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过程中,以贫困生群体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积极探索进而实践科学认定贫困生资格,建立、健全和完善贫困生群体资助体系和资助方式,建立贫困生教育和关爱机制,实现了资助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43所高校580名硕士生进行调查发现,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及就业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提出适度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实行差异化的学制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增加投入改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及生活条件,确保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等多项措施,以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国家多次出台大学生创业文件,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要求。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高中优质化作为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政策的子计划之一从2007年即开始实施,其目标旨在实现全面优质、区域均衡。本文试图对台湾高中优质化政策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实施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就近入学率、教师专业发展等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争夺优秀生源、经费受限制等;文后为我国大陆中等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挥高校基层党建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是促进教育公平正义、实现共产党执政价值诉求的重要保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深化与延伸,要求发挥基层党建的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把资助工作深入到对贫困生资助水平提高和素质教育的拓展上来,交往理论为解决基层党建引领资助育人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范式和研究视角。结合目前高校党建与资助工作的实践以及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四扶三温暖"的个案研究,探讨建立基层党建引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和全面服务学生成人成才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生具有自尊心过强、内心敏感、心理负担重等心理特征,传统资助模式无法关注到受助学生的内心感受。柔性化资助具有灵活多变、渗透缓慢、易被接受、通联感情等特征,可拓展资助内涵、阶段、方式和手段。采取柔性化资助模式可实现高职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可持续性和经常化、多样化及人本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主要是集中于经济帮扶,而对其学习学业、人际交往、就业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和帮扶相对缺乏。构建高校贫困生大资助体系,突出育人在资助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建设绩效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各相关群体对于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总体建设绩效评价是肯定的,比较而言,往届学员的评价更高。暑期学校对于拓展学员视野、启发学员思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也存在没有形成固化机制、招生宣传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提高认识,将暑期学校纳入学校长期教育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做出品牌;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聚优质师资、生源。  相似文献   

20.
贫困生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上双线脱贫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入手,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的资助对策。不断推进助困育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